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量力而行、相时而动"的图霸之君——郑庄公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界历来对郑庄公多有讥评责难,这中间无疑存在着较大的认识偏见。实际上,郑庄公是春秋初年一位具有相当成熟的政治眼光和治国才能的杰出人物,他在一定程度上开启并体现着春秋初叶这一变革过渡时期的历史风貌;也正因为如此,郑庄公成为了《左传》作者正面肯定的对象。这不仅符合郑庄公的实际,而且也表现了《左传》作者作为一位具有进步历史观的历史家的眼光与卓识。  相似文献   

2.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的首篇。对郑伯,似乎早有定评,但历来评价不同。其中,肯定郑伯者少,否定郑伯者居多。《古代汉语》认为《郑伯克段于鄢》“表现了郑国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轧以及郑庄公的阴险毒辣和虚伪。”(王力主编·上册·第一分册·8页)《古代散文选》认为:郑庄公同姜氏和共叔段之争是“骨肉相残”。“写郑庄公与共叔段的  相似文献   

3.
《缁衣》为郑大夫美郑武公以好贤而立国之作,作于郑武公三年(前768年)之后;《遵大路》为周平王公卿欲留郑庄公之作,作于郑庄公元年(前743年);《将仲子》为郑大夫刺庄公之作,作于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叔于田》、《大叔于田》皆为郑人刺庄公之作,此二诗皆当作于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公叔段出奔共之前;《女曰鸡鸣》为郑大夫美贤夫妇相劝勉之作,当作于郑武公元年至庄公二十二年(前770年—前722年)之间;《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萚兮》皆为郑大夫刺太子忽(昭公)之作,此三诗皆当作于郑庄公四十三年(前701年)太子忽出奔卫而厉公窃位之后。  相似文献   

4.
试论郑庄公     
郑庄公(公元前757年——前701年)姓姬名寤生,河南新郑人。郑庄公是郑国第三代国君。庄公之父郑武公,名掘突,是郑国第二代国君。庄公的祖父郑桓公,名友,是西周厉王之少子,周宣王之庶弟。桓公姬友,起初是周王朝的司徒,因为几次同外族入侵者作战有功,被周王朝封作郑桓公,都棫林,即今之陕西华县的西北一带。从此,郑国就作为诸侯国之一,出现在中国大地上。桓公作了郑国第一任国君,同时郑桓公仍作周王朝卿士,即朝廷执政官,总掌西周大权。公元前八世纪,周与西戎入侵者作战,郑桓公为保卫周王朝英勇献  相似文献   

5.
作为编年体史书,《左传》叙事简要生动,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读解《左传》,需要立足坚实的文献资料,纵横贯通,且以现代学术眼光,融会新知,抉示其丰富的内蕴。郑庄公是春秋五霸出现之前的一代英雄,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为东迁之后新郑的生存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郑国的实力和影响力。郑庄公在历史演进中的对内、对外策略,彰显出复杂的政治环境、礼崩乐坏的文化现实以及人性的多样复杂性;也正是郑庄公之文化性格,使郑之强盛,及身而衰,失去历史的机遇,沦为附庸而艰难自保。  相似文献   

6.
“多行不义,必自毙”,此语出自《左传·隐公元年》。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依靠母亲姜氏,阴谋篡位。他在封地京邑不断扩充势力,引起郑国大臣的严重不安。郑大夫祭仲劝庄公及早下手,以除后患。庄公认为共叔段暴露的还不够,时机不成熟。便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思是让共叔段再暴露暴露,不要着急,再等等。不久,共叔段准备好了,打算向郑都城进攻,姜氏也准备从内部策应,推翻郑庄公。庄公认为时机到了,派人率二百辆战车讨伐共叔段;京邑百姓也乘势起来反对共叔段。最后,共叔段只好逃到共国去了。“义”:正确合宜的道…  相似文献   

7.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是非常著名的历史叙述文本,讲述了庄公兄弟二人为王位而反目成仇的过程。《左传》评价"兄不友、弟不恭"的伦常失序是事件的起因。后世评论多以此为据,而忽视兄弟二人的母亲武姜的政治力量。清华简第六辑《郑武夫人规孺子》,塑造出颇具政治谋略的武姜,综合《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叙述,借助历史重演解释理论分析可知,她与庄公多年秘而不宣的政治角力,是郑伯克段叙述中的内隐的政治背景。庄公借助边父、祭仲等人的长久筹谋,因势利导,驱逐共叔段、拘禁武姜,避免郑国内乱,为国家兴盛谋求发展空间,但他养骄长恶,一贯以满足个体私欲来豢养王室及其近属,为郑国埋下内乱的祸根。  相似文献   

8.
历来认为,春秋时楚人‘北进中原的时间’,始于《左传》庄公六年所记“楚文王伐申”。但在《春秋》、《左传》中楚国还未出场的时候,《左传》桓公二年却有这样一条记载:“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此事来得极为突兀,一直令人感到困惑不解。 按桓公二年为郑庄公三十四年、楚武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七一○年。从《史记·楚世家》所记来看,截至此年,楚国基本上是僻在汉水以西、以南的荆山一隅,楚势尚未超出汉东、汉北,更无楚军涉足中土的事实。楚人凭什么构成了对蔡、郑的威胁呢?而且,郑庄公  相似文献   

9.
平王东迁后,周朝天下大宗的地位逐渐沦落,各诸侯征伐迭起。战乱不休的世代,郑庄公以独特的礼治闻名于诸侯,然其阴存的志向与表面的达礼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左传》、《史记》关于郑庄公的记载差异悬殊,其原因虽有多方面,但叙述方式的不同和太史公式文学观念的独特关照却是其中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一、《郑风·将仲子》篇今按:《将仲子》述一女子遇一男子之相挑诱,婉言而严拒之.当采自里巷歌谣,无甚要旨,诗义自明.《毛序》盖用采诗之义,以为诗刺郑庄公不能禁制其弟之骄横,以致其叛乱而作.《郑笺》云:"庄公之母谓武姜,生庄公及弟叔段,段好勇而无礼,公不早为之所,而使骄慢.""祭仲骤谏,庄公不能用其言,故言请,固距之.无踰我里,喻言无干我亲戚也.无折我树杞,喻言无伤害我兄弟也.仲初谏日君将与之,臣请事之;君若不与,臣请  相似文献   

11.
郑庄公新论     
根据《郑伯克段于鄢》,人们一致认为郑庄公阴险、虚伪、狡诈。其实在《左传》有关他的全部记载中,他尊王重礼,具有较强传统道德意识,把握了他的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再以辨证观点分析“克段于鄢“,得出结论:郑庄公驱逐共叔段是为势之所迫,撵出姜氏乃一时之气,所以说郑庄分即不阴险狡诈,也不虚伪,他是一个颇具才干但思想守旧的政治家。以此可见,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从全部史实出发,以历史的、辨证的观点去分析,才会得出科学公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对《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郑庄公形象的评价,传统的观点以及现行教材均持否定态度。我以为这种评价是非科学非历史的,拟作如下商讨。  相似文献   

13.
感恩与孝道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中华民族具有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不孝子孙常常被人们谴责。我特别爱读历史书,发现许多皇帝的谥号前都加有一个“孝”字,特别是汉朝的皇帝,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它体现出孝道在中国古代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孟郊的《游子吟》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形象地描述了母爱的博大和无私,父母对儿女的奉献是不图回报也是难以报答的。春秋时期有一个叫颖考叔的小官,有一次,他去见郑庄公。郑庄公赏赐他饭食,他把肉片放在一边舍不得吃。庄公很奇怪,问…  相似文献   

14.
郑庄公的矛盾评价,在其性格解剖下是可以统一的。其霸业之小缘于他的诸多先天缺陷。他拉开了春秋变革的大幕,但未能站到应有的历史高度上,是古希腊式的历史悲剧英雄。  相似文献   

15.
寤生《左传》隐元年:“[郑]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此为《左传》千年不发之秘。诸说纷纭,莫衷一是。择要述之。 (1)睡醒而生说 [晋]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 这  相似文献   

16.
郑庄公的矛盾评价,在其性格解剖下是可以统一的。其霸业之“小“缘于他的诸多先天缺陷。他拉开了春秋变革的大幕,但未能站到应有的历史高度上,是古希腊式的历史悲剧英雄。  相似文献   

17.
《诗经·郑风·将仲子》篇的诗旨历来多有争论,汉儒谓之为“刺庄公”之作,宋儒以“淫诗”视之,当代学者则多以“人民性”解读此诗。上博简《诗论》17号简对于此诗的评析,证实了《将仲子》篇关于“郑伯克段于鄢”史事的影射,简文中的“言”即指庄公之言,“不可不畏”表明孔子对于庄公这种心口不一的“巧言”的畏惧。《诗论》所评代表了孔子时代的道德评判取向,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郑庄公以他的多谋善断开创了春秋初期“郑庄小霸”局面,对内韬光养晦,平定内乱,巩固统一;对外推行挟天子以令诸侯、远交近攻、结强制弱等外交政策。其政治行为在客观上顺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不仅对自己国家强盛做出了贡献,而且对春秋时代的传统影响极大。对其道德和历史地位都应给以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左传》“君子曰”是表示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评论,但全书属于“君子曰”这样的称谓有几种。 (一) 在《左传》中,“君子曰”共四十八见,如首例隐公元年“君子曰”: 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原来是郑庄公因为他的母亲偏爱其弟叔段,就向他的母亲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颖考叔为了谏诫庄公,先是有计划地“有献于(庄)公”,使得“公赐之食”,才“食舍肉,公  相似文献   

20.
释“完聚”     
《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庄公战胜其弟公叔段于鄢一事。文中有这么一句:“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讲了公叔段为武装夺取全国政权做了一些战前准备。按一九六二年出版的由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解释,这些战前准备即修城和聚集百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