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天下观”是举世唯一的社会观,为中国社会发展规约了方向。古代中国天下观的核心内容是中心文明与外围蛮夷的区分。中国的“天下观”实际上包涵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空间地理上的概念,即中国人如何确立着自己在世界范围内的空间位置;二是社会寓意方面的,即中国人如何看待自己独特的文明与传统。也即自然的天下观和人文的天下观的含义,实际上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都源自一个社会基础,即中国的乡土习性。“天下”视域下的中国社会既是充满僵化与超稳定因素的社会,又是弥布活力与变革的社会,在这里,“自然”的天下观变化是主导中国总体性社会变革的直接根源,而扎根于中国文化精神的“人文”天下观是中国社会发展模式形成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是中国“经验”形成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2.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天下"是无边界的,这只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天下"表达。实际上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明确的边界观念和边界实践。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应该是有天下表达和边界实践两个维度,"天下"表达是一种开放性的、模糊化的表达,它以"天下共主"的姿态,表明对世界统治的观念,这是意识形态上的表达;在具体实践上,中国古代是以边界的清晰化为旨归的,大体可以分为清晰的边界和中间地带两种类型。表达是一回事("天下"表达的模糊化),实践是一回事(边界实践的清晰化),两者结合又是另一回事(统一于"大一统"诉求)。"天下"的模糊化表达与边界的清晰化实践形成了抱合力,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即既此且彼,灵活把握,一切以利于统治为目的,这种智慧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世界秩序。  相似文献   

3.
南宋淳熙元年至五年,出现了三部比较集中反映广西及其周边社会的书籍,即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周去非《岭外代答》、昊儆《竹洲集》。从蛮族社会的角度上看,在此历史横切面上,广西及其周边蛮族呈现出了许多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现象,表现在:广西化外蛮族社会高度拥抱汉族文明,蛮族上层表现出相当高的华化水准;广西羁縻蛮族社会总体上已经接近于唐代前期的水准,并且,其发展趋势与汉族曾经走过的道路是吻合的。这为广西诸羁縻州及其周边的云贵地区在元代以后完全纳入中华帝国体系并一直延续至今天开显了端倪。  相似文献   

4.
晚清的边疆危机直接引发中国人边疆观念的变化。面对被迫划定边界、边境人口管理新问题、边疆主权全面遭到侵夺等种种现实危机,人们的边疆观念至少在三个方面发了变化:在空间认识方面,由传统王朝疆域观念向具有明确边界意识、重新认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现代国家领土观念的过渡;在边疆族群治理方面,由"因俗而治"的文化疆域观念向注重区域管理的地域边疆观念转向;在边疆功能认识方面,由治内边疆观念走向治内、御外并重的边疆观念,由此全方位地建设强固边疆的理念渐成共识。清末边疆观念的变化只是20世纪中国现代边疆观念形成的开始,其间多见新认识的萌芽与现代相关观念意识的初生。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总集的类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总集的类型划分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以不同的标准来划分 ,自有不同的类型。从现存数百种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总集来看 ,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即 :编排类型、题材类型、体材类型、结构类型。编排类型又可分为三种 ,即 :分类、准分类和非分类。题材类型最突出的特征是“杂” ,自宋至清诸多内容题材集于一书的“杂” ,几乎是贯穿始终的 ,其中专题性总集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形象。体材类型有两种 ,即“世说体”和“虞初体” ,这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文献的两种体裁。结构类型是指某种总集产生之后 ,模仿之作绵延不绝 ,形成一种“大结构主义”的“结构类型”概念。  相似文献   

6.
穆东 《成才与就业》2014,(Z2):16-18
正链接:自贸区:即自由贸易区的简称。自由贸易区有两个概念,一是指国家内部某种类似自由港的经济特区,二是指国家(地区)之间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而结成的经济贸易集团,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组织形式。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属于第一种情况,其是中国大陆境内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即国际上所认定的具有区域特性的"境内关外"形式。具体来说,就是某一国(或地区)在其辖区内划出一块地盘  相似文献   

7.
一 顾颉刚先生曾指出:“战国秦汉之间,造成了两个大偶象。种族的偶象是黄帝。疆域的偶象是禹。这是使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这是使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崔东壁遗书·序》) 此论至为深刻,唯应补充一点,即中国古神话中诸开辟洪荒之大神,如:女娲、伏牺、燧人、有巢等,亦皆为此时代之制造也。 (案,传说中尚有一开天辟地之怪神号盘古氏。然其名不见于先秦经传及诸子书。其说见诸典册在东晋。因知其事乃晋室南迁后,南方苗蛮族传说之盘王(即盘觚、盘古)故事汇人中原华夏系神话之产物也。梁,任昉《述异记》记:“今南海有盘古庙,……南海中有盘古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治理东北边疆思想研究》一书准确概括了中国古代治理东北边疆的思想体系.提出“华夷一统”、“华夷之辨”、“羁縻而治”思想是中国古代治理东北边疆思想的核心;该书学术视野广阔,内容详赡弘富,在探讨三种治边思想的问题上,以史为鉴,注重现实问题的思考,是一部当代中国边疆史研究中具有前沿性的力作。  相似文献   

9.
先人有诗曰:“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其中蕴涵着一个真理,即宇宙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历史和文化的变易,均是以“代”为轴心而轮转的。用斯·恩·艾森施塔特的观点讲:“代”,就其确切的涵义而言,是过去与未来之间,传统与再生之间的主要环节。在传统社会中,“代”的生物学意义远超过其社会学的意义,“代”的关系和性质还很模糊。但当历史发展到现代社会,“代”已成为一个非同小可的关键的文化范畴,人类世界也终于被鲜明地昭示,世界已不再是只属于一代人,而是两代人甚至更多代人的世界。由此而产生的代与代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和抵牾,导致了整个社会观念文化出现断层和日常行为方式的频繁冲突。这种冲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边疆与内地互动的不断强化,深刻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边疆与内地的时空关系组合,造成边疆政治中的社会因素、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社会问题等跨越传统的时空关系组合。同时,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和边疆地区的人口多向流动等诸多因素,导致边疆的社会关系、社会分层、社会结构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边疆为中国彻底转变发展方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空间与丰富资源,中国边疆的发展价值与潜力不仅要逐步赶上内地,而且将超过内地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中国的边疆政治集中体现为"四边",即边界、边防、边疆、边民,要高度重视边疆政治问题,彻底转变传统的"重内轻边"的观念,抢抓机遇治理好边疆,这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1.
情景交融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主客体关系层次,“情”属于“心”的范畴,“景”属于“物”的范畴,此时情景交融表现为主客体也即“心”与“物”之间的感应活动;二是作品中情感与景象关系层次,此时“情”与“景”的关系处理,因受不同心物感应模式的制约而表现为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2.
产权运作效率理论是现代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它对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旨在借鉴国内外产权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产权运作效率的一般理论范畴、类型、制约因素以及产权高效运作的条件和途径。一、产权运作概说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类全部经济活动由人对自然的“生产”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活动两部分构成。交易活动的最基本单位是交易,无数次交易形成了全部“制度”的实际运转,产权运作就是产权交易的结果。从交易主体的相互关系来看,交易可分为三种类型:市场交易,即法律上平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交通”一词不是指日常意义上的交通运输,而是指天地万物之间的沟通、交流。从“交通”概念出发的中国古代哲学,体现着一种“交通成和”、“化生万物”的对话范式,其核心是事物之间的对话即“交”,强调时立双方水乳交融的统一即“通”,以达到“和”的最高境界。由“交通”不仅可以构建出万物平等相交而化生的宇宙图式,也可以推出人与人之间平等对话而成和的政治伦理规范。“交通”思想体现着宇宙之道,生命之道,社会之道与伦理之道,为解决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危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丁玲、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创作个性非常鲜明的女作家。孙犁在《读萧红作品记》一文中,曾这样谈到她们:“‘五四’以来,中国的女作家,在文坛上,一呈身形,而立即被广大青年群起膜拜裙下者,厥有三人,冰心、丁玲、萧红。”从创作时间上说,冰心属于第一代女作家,丁玲、萧红属于第二代女作家。丁玲、萧红之间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因而也具有较大的可比性,本文仅就其小说的美学风格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5.
晚清新的东北亚格局下,以图们江区域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较为典型的“边疆与周边”的国际区域;在晚清珲春境内的图们江区域,特殊时期、特殊地域形成了特殊而又颇具规模的中俄边界族群,其中的六类群体引发的中俄边务彰显边疆治理与周边地区的互动,此种历史场景下,珲春边疆的治理超越了边界而呈现出“涉外性”特征,从中展现边疆、边界、周边三个理论概念的因应关系。此说衍生于以图们江为中心的近代东北亚区域,是全球化带给人们对于历史认识的一种新思考,其重要启示在于建构中国边疆学的话语体系,既需要一种综合、系统与辩证的理论方法与视野,也需要全面、具体的实证研究与科学验证,否则中国边疆学话语体系的建构难以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16.
“文明”这一概念,是一个与“野蛮”相对立的概念,具有“开化”和“进步”的意思。古人说,“辟草莱以至文明”,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意思是相对的。例如汪达尔人有自己的文明,但是入侵罗马的汪达尔人被历史学家称之为“蛮族”,“汪达尔主义”成了“野蛮”的同义辞,这只有在相对的意义上才是正确的。如果周延一些,我们不妨把文明看作是人类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的总和,即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宏观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农业发生、发展和中华早期文明演进的路径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某种一致性与相似性,为系统探索农业与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可能性。新石器时代农业发生以来,古代中国南北方各自形成了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两种带有地域性色彩的农业类型,在两种农业类型之间产生的“稻旱关系”深刻影响了早期文明进程。具体而言: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和黄河流域的旱作农业自其产生之日起便呈现出相互交流迹象,并以新石器时代晚期在秦岭-淮河一线形成了一片稻旱混作农业区为标志而达到高峰;然而,史前洪水事件与先民平治水土的活动使彼此交流互补的稻旱关系走向分异独立,与平治水土相伴而生的华夏族对苗蛮族的持续打击,则使华夏、东夷、苗蛮之间的族群界限明晰化,从而促成了历史早期“华夏”意识的初步形成。稻旱关系的分异一方面使得史前中国南北格局得以终结,另一方面促成以华夏族为首的“泛北方地区”开始形成,从而为历史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即稻旱关系对中华文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民俗之“民”,即民俗主体的范围,在中外民俗学史上一直是引起争议的问题,近年来尤为引人关注。从区分社会情境的角度来界定“民”的范围,可将社会情境分为两种类型:生活情境和公务情境。生活情境中的任何人都是“民众”的成员,生存在民俗模式之中;而在公务情境中,人会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契合自己此时的公务人员身份。生活情境可进一步划分为文化背景与现场处境两部分。情境分析法也是一种很有解释力的民俗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这种意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兴趣属于每个人,可每个人的兴趣又不尽相同。从科学家的兴趣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专一兴趣、一专多向兴趣和多向兴趣。“专一兴趣”是指一个人对某一学科有浓厚的兴趣,而对别的学科缺乏兴趣;“一专多向兴趣”是指一个人在多种兴趣的基础上有一个中心兴趣;“多向兴趣”是指一个人对横向跨度较大的学科具有广泛的兴趣,而没有明显的中心兴趣。在这三种类型的人中,第一种人知识有深度;第二种人不仅知识有深度,而且有广度;第三种人的知识只有广度,而缺乏深度。历史上不少有作为的人,在青年时代,都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性质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中的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理论问题。搞清这个问题,有助于正确处理劳动者个人和社会之间以及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近年来,关于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所有权的性质的文章很多,有的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的所有权完全属于劳动者个人;有的认为部分属于个人,部分属于社会。我们认为,劳动力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有区别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的所有权完全属于个人,而使用权则部分地属于社会。马克思曾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