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达斡尔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三个省(区)2010年达斡尔族人口占全国达斡尔族人口的92.48%,中国大陆的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分布有达斡尔族人口;达斡尔族人口分布特点是,较大规模的聚居,分布较广的散居,由聚居地向外扩散,城镇人口增长较快;达斡尔族人口分布状况及其特点,与达斡尔族聚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教育水平提高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达斡尔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其重要聚集地之一;达斡尔族人口虽少但历史悠久,拥载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其中口耳相传的口传文化"乌春"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各民族乃至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但当前达斡尔族口传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诸多保护难题;基于保护传承的现实需要,必须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把达斡尔族口传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继承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推动达斡尔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3.
达斡尔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点的伦理思想。本文分别就达斡尔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婚姻家庭、文化艺术以及政治道德中的伦理思想进行了概述。这些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既是达斡尔族文化和人民精神生活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在该民族的传统文化及社会生活习俗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华民族伦理思想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弘扬民族文化的今天,对达斡尔族伦理思想的研究无疑是一个薄弱环节。为充实、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的伦理思想宝库,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达斡尔族伦理思想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因为它对于加强达斡尔族地区的道德建设、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莫旗达斡尔族语言调查样本数据分析基础之上,对莫旗达斡尔族母语保持的成因进行了具体分析.文章认为,相对封闭与集中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宽松的区域自治政策和和谐的民族关系、着力营造的母语氛围是莫旗达斡尔族的母语保持乃至文化保持较好的几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俄国学者对达斡尔族早期物质文化的研究郝庆云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有人口121357人,①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省及内蒙古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于达斡尔族没有创造自己的文字,没有用本民族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6.
文通过对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达斡尔族文化发展特点的总结与归纳,详细论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认同与达斡尔族女性自我意识的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入探索了达斡尔族女性自我意识觉醒所应具备的文化条件.本文从全新的视角思考达斡尔族文化创新的途径,对促进达斡尔族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属阿尔语系蒙古语族,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以自然界为崇拜对象。达斡尔族在解放前人口增长缓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政府执行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使达斡尔族人口得以迅速回升。目前,达斡尔族人口增长趋势已过渡到有计划的适度增长的良性循环阶段。达斡尔族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同姓内禁止通婚。入赘婚比较普通,男人入赘女家后,所生子女内属父亲的"哈拉"(代族),女婿在岳父家只从事劳动,并无继承女方财产权。婚姻多由父母包办,订婚后,男方送马、牛、猪、羊和酒等,这叫大礼,达语称"恰安特"。这一天姑娘要躲起来,不见未婚夫。结婚前一个月,还要送一次小礼叫"托列"。礼品主要是衣服、被褥等,这时女婿和姑娘可以见面,在一起吃"拉里"粥或挂面,有的人家当晚男女便同房,女婿过一两天后回家。一般在春暖花开时举行婚礼。  相似文献   

8.
四月中旬,我们在梅里斯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考察期间我们重点走访了达斡尔族聚居的莽格吐、卧牛吐两个达斡尔民族乡。 根据一九八二年人口普查统计,全省达斡尔族有30,246人(占全国达斡尔族9万多人口的32%),其中分布在齐齐哈尔市市区的有16,610,人(占全省达斡尔族人口的55%),  相似文献   

9.
达斡尔族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并发展了自己古老而灿烂的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达斡尔族曾先后与多种民族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接触和交往,由此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又先后吸收、补充和融和了部分其它民族的某些文化成分。因此,达斡尔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表现为对多种不同民族文化的兼容性。诸如曾与达斡尔族命运与共的鄂温克、鄂伦春两个民族的狩猎文化、以游牧著称于世的蒙古民族的畜牧文化都曾对达斡尔族文化产生过影响;尤其是16世纪达斡尔族归附满族统治者的管辖之后,更承受了丰富多采的满族文化的全方  相似文献   

10.
研究达斡尔族的历史起源,是民族历史研究中比较困难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对于深入了解、认识达斡尔族的历史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关于达斡尔族族源问题的研究,一百多年来,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关注,吸引了许多学者.清道光三年(1823年),达斡尔族学者花灵阿撰写了《达呼尔索伦源流志》,开创了达斡尔族历史起源问题研究的先例.尔后,清朝统治者为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也对达斡尔族来源问题产生了兴趣,清朝统治者曾先后两次派专人到达斡尔族聚居地区调查达斡尔族的来源.第一次在清同治十年(1871年),调查结果说达斡尔族是女真的后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各族先民 ,为缔造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论述了达斡尔族的历史来源和其创造的高度文明 ,阐述了达斡尔族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 ,大城市回族社区承担着如下一些社会文化功能 :为回族群众提供清真食品和伊斯兰文化空间 ,为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提供城市文化资本 ,促进回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为全国穆斯林提供城市化、现代化的支撑和基地 ,成为连接世界人民和中国穆斯林的“桥梁” ,等等。但是 ,大城市回族社区却普遍存在着回民人口减少、伊斯兰文化后继乏人、面临拆迁改造等一系列问题 ,这使得城市回族社区难以承担它本身应该承担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达斡尔族是在我国最北方从事农业的民族,有着很久远的农业历史。达斡尔族在农业的大田耕作、园田耕作、农产品加工、节气、测农事、禳灾祭祀等民俗中,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达斡尔族农业民俗中承传着古老农业民俗中物质及精神的成分,有着丰富的内涵,凝结了世代达斡尔人在生产实践中的探索与创造,是对人类文化的一份贡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文明的进步 ,游牧民族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自身需求与政府行为的推动下 ,世界上很多游牧民族已经转为定居生产生活方式。实践证明 ,从游牧到定居是一个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本文以新疆为例 ,阐述了游牧民族的概况、生产生活方式特点 ,并从三方面对游牧民族定居的重要意义进行浅析 :一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是实现游牧民族兴旺发达的重大战略举措 ;三是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5.
达斡尔人是世代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清朝初期已在清政府的有效管辖与统治之下。本文对清初达斡尔人的居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生产生活状况,包括社会经济、生活习俗、宗教文化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特别是在沙俄哥萨克入侵我黑龙江流域后,达斡尔人为保家卫国,与俄国入侵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城市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鲍明 《民族研究》2003,(1):9-18
民族区域自治既包括农村区域自治 ,也包括城市区域自治。在城市化浪潮下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正从以农村区域自治为主转向扩大城市区域自治的新阶段。城市化暴露了原以农村区域自治为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些欠缺 ,即在城市区域自治的单位上 ,它仅有与自治区、自治州相适应的市 ,缺少与省、自治区、自治州相适应的自治市 ,不能满足中小民族、小聚居民族的城市区域自治的要求。在行政区划单位体系中增设自治市 ,是消解城市化与民族区域自治的矛盾与冲突的可行办法  相似文献   

17.
达斡尔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特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斡尔族艺术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音乐、舞蹈、器乐、曲艺、工艺美术,造型艺术等诸多领域无不反映着达斡尔族的民族审美价值取向。对达斡尔族艺术研究的现状及主要成果的客观认识、评价;对所存在问题的恰当分析,寻找相应的解决办法,是本文关注的要点。  相似文献   

18.
关于汉族、达斡尔族家庭教养方式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取的是同一地区不同民族跨文化比较研究,目的是通过汉族和达斡尔族学生家长的取样测试,揭示汉族、达斡尔族家庭教养方式的民族差异,探讨有关影响因素,为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城市哈萨克族的人口规模入手,探讨了城市哈萨克族宴请活动的目的、模式、共时性质、历时变化,由此得出结论城市哈萨克的宴请文化和其他民族宴请文化一起,共同构成新疆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研究它旨在努力将它转化为开发项目,以便在开发大西北战略目标实施过程中,逐步将其转化为新疆人民的共同财富。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介绍了达斡尔族的基本概况,阐释了达斡尔族传统民居的落位选址、建筑布局、建筑特色及成因,探究了达斡尔族传统民居鲜明的民族特色及其浓郁的地方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