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曹禺的《雷雨》中有显而易见的莎士比亚戏剧元素,特别是莎士比亚式的人物塑造和情节构建。受莎士比亚的影响,曹禺在刻画《雷雨》的人物时充分利用了区分对比、心理分析和疯子形象等戏剧手法。而在构建《雷雨》的情节时,曹禺也使用了莎士比亚式的多条线索和戏剧反讽等戏剧技巧。莎士比亚对曹禺的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2.
曹禺剧作《雷雨》中的“雷雨”意象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作为一个古老的原型,它具有复杂的象征意蕴。在集体无意识的作用下,曹禺挖掘并再现了这一原型,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人类生存境界的深情关注,从而使《雷雨》产生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曹禺的《雷雨》原著精魂──“雷雨意识”的探析,旨在从电视剧与原著的关系上来审视电视剧《雷雨》的改编,从而具体分析了电视剧《雷雨》因削弱和淡化了“雷雨意识”而留下的两处影响全剧的重大遗憾。  相似文献   

4.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杰作,但迄今未见依照原样和体现曹禺创作本意的演出。长期以来,演出者和受众多从现实性、社会性维度来理解和演绎《雷雨》,超现实、非社会性的因素被忽视和遮蔽,混淆与颠倒创作理念与表现形式的关系,严重违背了曹禺创作的本意。近年《雷雨》演出异彩纷呈,呈现回归本意、不断创新的态势,但无论是演绎、重构还是解构,都不尽如意。《雷雨》的演出,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5.
曹禺是受外国戏剧影响较大的剧作家,他的处女作与成名作《雷雨》(1934)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根据评论家的提示,《雷雨》所涉及的借鉴榜样,如果将其按时代顺序排列起来,足以构成一部完整的西洋戏剧史:从古希腊悲剧家到莎士比亚,从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十九世纪俄国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到易卜生,直至本世纪美国的奥尼尔,真是应有尽有。关于这些戏剧大师对曹禺创作《雷雨》的影响,我国学者不乏精细的发现与精辟  相似文献   

6.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 ,最初发表于 1 934年《文学季刊》第三期上 ,巴金是《雷雨》的发现者 ,是他把剧作披露于世。巴金在阅读初稿时曾“感动地一口气读完它 ,而且为它掉了泪”。 (见《蜕变·后记》)《雷雨》的问世 ,轰动了当时的文艺界。当时远在日本避居的郭沫若撰文称赞 ,“《雷雨》的确是一篇难得的力作”。 (见《沫若文集》第 1 1卷 1 1 3页 )直到 45年后的 1 979年 ,茅盾在回忆文章中还以“当年海上惊雷雨”来赞美《雷雨》的演出盛况。中国历来只有戏曲 ,曹禺广泛吸收西方戏剧优点 ,又融进民族生活。《雷雨》的诞生是话剧艺术在中国…  相似文献   

7.
论《雷雨》对西方话剧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九三四年,曹禺的处女作《雷雨》在郑振铎、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上发表.从此,《雷雨》以它强大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影响使这一“舶来品”在中国艺坛站定了脚跟.《雷雨》的成功不但在于它“第一次在较大容量和深刻性上表现了中国民族生活”,而且还在于它对西方话剧创作经验的成功借鉴.本文仅就《雷雨》借鉴西方话剧方面谈一些看法.陈瘦竹同志曾恳切指出:“假使曹禺在谈话和文章中回顾一下他学习和突破外国戏  相似文献   

8.
"雷雨"意象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雷雨"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是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是自然法则的执行者.这种理解不是某个作家个人的,而是全人类的.在曹禺的戏剧<雷雨>中,"雷雨"具有了道德评判者的特殊身份."雷雨"意象的反复出现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使<雷雨>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也昭示了曹禺超越时空的对普遍人类命运追问的深长意味.  相似文献   

9.
解放前,对《雷雨》的研究,多局限于作品的思想意义以及与此有关的作者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矛盾,忽视了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审美功能的研究。这种研究模式对五六十年代的《雷雨》研究有重大影响。解放后,又因受阶级分析方法的限制,使许多问题无法深入下去。新时期,随着对曹禺研究总体水平的提高,对《雷雨》的研究也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0.
《雷雨》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戏剧家曹禺奉献给世人的经典话剧。作为人类灵魂的探索者,曹禺一直在思索着人的出路。《雷雨》中关于人类与天地间残忍的悲剧传达出他对人自身存在的思考。剧中揭示人的生存困境,在表现人存在的梦魇和焦虑的同时,更多地表达了他希望建构一个有爱、理想的人性存在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戏剧《雷雨》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推进戏剧冲突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文章主要以周萍为主线,考察他同繁漪、鲁侍萍的对话,对戏中人物对话进行审美分析。  相似文献   

12.
言语行为理论突破结构语言学的局限 ,把人的交际意图和言外行为作为研究的中心 ,是文学作品研究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中国现代话剧的里程碑《雷雨》,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语言的力量 ,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  相似文献   

13.
蘩漪是曹禺的成名之作《雷雨》中的一个被污辱与被损害的女性 ,同时也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家庭束缚的“叛逆” ,一个阴鸷的女人。她“有火炽的热情 ,一颗强悍的心” ,为了爱情 ,“敢冲破一切的桎梏 ,做一次困兽的搏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 ,她将“最圆满 ,最有秩序”的封建家庭劈得粉碎。但她不仅毁灭了别人 ,也葬送了自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出发,寻找曹禺的悲剧创作与其契合之处,从而全面展现挣扎在人性与现实之间的周朴园的完整形象。  相似文献   

15.
叛逆女性的性格悲剧--《雷雨》中繁漪形象的深度阐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雨》中的繁漪是具有鲜明特色和复杂蕴涵的叛逆女性形象,其鲜明特色在于独特性的雷雨性格,其复杂蕴涵在于人性建构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和个体生命力中的创造性力量与破坏性力量的相兼相制,因而深切地显现出人性的深度。  相似文献   

16.
在存在主义视阈中,艺术通过象征的召唤进入"诗"之"思"。从这样的思路来把握《雷雨》不失为一种新的诠释途径。首先,在《雷雨》中作者从"情欲"——伦理叙事角度对人的存在状态进行把握,体现的是"诗"(象征之艺)中蕴涵的"思"(生命之惑)。其次,《雷雨》在诗学层面建构了超现实的梦幻形态,一方面表现了生命存在感与艺术创作观的内在统一性,同时又以有限的存在方式指向无限的存在意义,表达了对生命存在近乎寓言式的思考。其三,作为一种悲剧范本,《雷雨》的悲剧性象征的能指层面由"周公馆"和"雷雨"组合为一个象征性时空秩序体,曹禺从中体察人类的悲剧性处境以及生存性焦虑,将自我的存在体验上升为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7.
曹禺在话剧<雷雨>中对宇宙和人生命运的"不可理解"之"残忍"性进行了独到的思考与诠释,这充分体现在<雷雨>在群体关系、权力意志与宇宙权力意志对人生的双重影响、生之残酷与疯癫的产生、生之残酷与救赎的困境这三方面问题的深沉叩敲上,从中可以看出<雷雨>更为隐奥的创作母题.  相似文献   

18.
曹禺将中国传统的以姓名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层次 ,与剧作的整体相通联。《雷雨》的主题及其展开 ,人物的性格、地位、思想、相互关系 ,以至作品结构 ,都可由此窥出  相似文献   

19.
“雷雨”具有双重的象征意义 :一方面 ,它意味着对压抑、束缚的解脱 ,意味着一种源于人性本能的巨大力量 ,曹禺对它的态度无疑是肯定的 ;另一方面 ,“雷雨”又意味着冲决一切、毁灭一切的破坏力 ,这又是曹禺所难以接受的。因此 ,“雷雨”的主题 ,不只是反对封建 ,张扬个性 ,而是反映出现代人共同的生存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