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家本一生致力于司法实践和法学研究,不仅是一个年深历久的司法官吏,具有丰富的立法和司法经验,而且是一个极负盛名的法学家,既谙熟中华法系,又精通大陆英美法系,被时人誉为“法学泰斗”。在长期的司法实践和法学研究过程中,他一方面比较深入地考察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法律,对之做出了一定的批评和总结,一方面大胆地吸收了欧美和日本资产阶级法律思想的精华,把资本主义的法律、法律制度、法律思想、法学理论、法学研究形式引进了中国,为开创近代法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国法律和法律思想由封建主…  相似文献   

2.
现代资产阶级法学理论中,可谓学派林立,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学派,即自然法学派、分析法学派和法律社会学派(又称社会法学派)。其中以法律社会学对西方各国的立法思想和法律制度影响最大。它本身流派纵横,成为现代资产阶级法学理论的鼎足之一。西方法律社会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随着社会学的发展,不同的社会学流派也相应形成不同的派别。主要有:以社会学鼻祖孔德为代表的社会实证主义;以赫伯特·斯宾塞为代表的社会生物学;以塔尔德和弗罗伊德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派;以狄骥为代表的社会连带主义和以庞德为代表的社会实用主义等。这些派别的创始人都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出  相似文献   

3.
李家祥 《社科纵横》2010,25(12):68-70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应当关注中国法学的具体问题。梳理法社会学的研究范域有助于清晰化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社会分析模式。法社会学的研究范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法社会学的研究范域可以是社会中的法,也可以是法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还可以是社会中的法同法律社会互动关系并重的存在状态。在当下中国语境意义中,审视以上三种对法社会学研究范域的模式化认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实践研究路径的清晰化。  相似文献   

4.
法律社会学是在二战以后,在西方社会科学的发展中,由法学和社会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而形成的在社科学领域里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这门学科是用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法律与人类社会活动的联系影响的科学。从几十年的发展看,这门学科受到西方社会的普遍重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随这门学科的发展它对于推动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对于健全和完善社会法制建设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这门学科从理论到方法在西方已经是日趋成熟,日趋完善了。我国当前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提倡和加强对法律社会学这门新兴学…  相似文献   

5.
一在现代西方法学中,自然法学、分析(规范)法学和社会学法学是主要流派。长期以来,这三大流派相互之间一直在进行着漫无休止的论战,似乎是势不两立的。各流派都坚持法律研究的某一侧面,对其意义无限夸张,同时尽量贬低或抹煞其他流派的价值。在这种旷日持久、错综复杂的争斗中,有的派别遭到削弱,有的派别得到增强。不过,总的看来,各流派力量对比的变化是起伏不定的。但是最终竟没有一个流派被歼灭,也没有一个流派处于独尊地位。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解释:一种"自由"的裁判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法律解释方法的一种,社会学解释是指将社会学方法运用于法律解释之中,通过对解释的社会效果的预测和衡量来选择最佳答案.根据自由法学的观点,社会中存在一种反映真实社会生活的"活法",司法过程应运用社会学方法,探求适应当下社会关系的解释结果.在司法过程中,社会学解释方法的运用一方面可以增强裁判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另一方面也增大了法官自由裁判的空间.为限制这种裁判的"自由",对社会学解释方法应限定其适用空间.在大多数情况下,社会学解释方法对司法裁判的作用是补充性的或隐性的.  相似文献   

7.
1.法律社会学不是法学和社会学的相加,而是有它的特定的含义和内容的。一般说来,法律社会学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以社会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研究法律在制定、颁布、实施和守法的过程中所涉及和包含的各种社会问题;认为法律是一种社会现象,把法律当作社会学的一个范畴,强调法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或效果以及各种社会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习俗、宗教、道德等)同法的相互影响;二是认为法或法学不应象十九世纪那样仅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应强调社会利益和“法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8.
概念法学和自由意志论是19世纪欧陆主流的法律思想,德国法学家鲁道夫·冯·耶林早期也是概念法学的追随者.从19世纪后半叶起,耶林基于社会目的理论,提出纠正概念法学的目的法学,并从多个理论角度对自由意志论的民法思想作出批判.耶林的理论对后世的利益法学、社会学法学、法学自然主义以及种种反概念主义法学思潮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此意义上,本文认为耶林的思想转型体现了现代民法社会化思潮的开端.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法学界有关法学方法抑或法律方法称谓的争论实际上是一场有关捍卫司法领域法律自足性的争论.虽然两者在"根据法律的"、"司法领域的"、"法律内在视角的"、"往事实与规范之间的"等基本立场都是相同的,但两者所持的法律观明显有差异.需要指出的是,捍卫司法领域法律自足性的立场只能是怯律"的立场,而非"法学"的立场,有关方法称谓争论的背后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法律观的争论.可见,"方法"称谓的争论所引发的是方法论的争论以及法律观的争论,由此,这场"方法"称谓的争论可能会催生出中国法学流派化的法学研究现象.  相似文献   

10.
从心理学法学到法律现实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法学并非是一个独立的法学派别,它是以心理现象解释法律的法学的总称,通常归属于社会学法学或现实主义法学。但是,心理学对法学的推进是功不可没的,法律现实主义得以诞生主要是由于法学中使用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现在,以心理学方法来研究法律问题已经成为法学研究的一部分。所以,以调整人类行为规范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法学不能忽视对人类自身心理活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正确和深刻地对理论法学予以思考,进而付诸建设的行动,需要对整个理论法学的前提性问题包括法学思维范式、法学思潮及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问题引起重视.法学思维范式体现于法学思潮或流派和相应的各学科之中,更体现于每位学者学术研究的整个过程之中,是一个非常艰辛而又无止境的理论思维创新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无止境的思想解放历程.而某一法学思维范式一旦唤起较多法学家的同一理论思维趋向,往往就要凝聚成为一股强弱不等的法学思潮.一个理论法学学科正是某个法学思潮或法学流派主要理论观点之系统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在当下,中国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迎来了一个“司法技术重构的时代”.作为中国法学流派之一的中国法律方法论,在司法的技术观照下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了相关的不足,努力实现自身从对司法的技术观照转向对中国现实司法的理想建构,则构成了克服相关危机并实现研究深度展开的一个基本转向.  相似文献   

13.
法经济学是"将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方法全面运用于法律制度分析"的学科,它是"经济学帝国主义"进行得最为深入的领域.法经济学业已成为当代法学领域最有活力和影响力的学派;而在经济学理论界,则引导和促进制度主义思潮的勃兴,并对主流经济学产生了强有力冲击.法经济学不仅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为法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与方法,开阔了法学研究的视野,而且对于我国法治建设也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其具体表现在法制改革、立法活动、司法实践、推进法治化进程等方面,尤其是:第一,基于"法与金融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在为应对经济全球化而进行制度结构改革时,应采取循序渐进式的策略,可进行低成本法律移植;但考虑到政治和社会约束条件,应注意"法律外生性的内生性转化".第二,可以尝试借助"第二财政"、通过发行"法治彩票"的方式筹集资金,补充"法律援助基金",扩大法律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4.
法学的特点与研究的转向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金钊 《求是学刊》2003,30(2):60-67
从实证法学的立场出发,本文粗略地论述了法学的三个特征法学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学科;是一门以对法律的理解为主要内容的学科;是一门带有很强教义学属性的学科.基于对法学这三个特点的认识,作者认为我国法学应进行研究范式的四个转向,即立法中心主义立场向司法中心主义的转向;研究内容从本体论向方法论的转向;研究的价值趋势由单一的阶级意志向价值多元的转向;研究方法的整体主义向个人主义的转向.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它的概念和本质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对法律意识的概念和本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在资产阶级的法律科学中,法律意识被解释成“心理的综合”、盲目的“合法感”、“法律感受”等等,从而把它归结为人们的心理活动现象,并为了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利益,把它和互相对抗的世界观割裂开。他们不是在理智的活动中,而是在感觉和直观中发现法律意识的本质。十九世纪德国法学家鲁道夫·叶林写道,“法律意识和法律信念是为人民所不得而知的科学抽象”,“法的力量正如爱情的力量一样,是以感觉为基础的”。与此相适  相似文献   

16.
西方法学流派的逻辑起点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西方三大经典法学流派,我们发现不同的法学流派都有自己的核心问题意识与逻辑起点。自然法学以价值为逻辑起点,规范法学以规范为逻辑起点,社科法学以社会事实为逻辑起点。这看似常识化的命题,既展示了不同法学流派的魅力所在,也隐含了这些流派的内在局限。在我国法学流派渐趋成型的当前,深入理解三大法学流派逻辑起点的两面性有助于在西方法学思潮研究中确立科学的研究态度,并以此为基础建构适合中国的法学流派。  相似文献   

17.
计量法学基本问题四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量法学是指通过收集大样本数据,对具有数量变化关系的法律现象进行运用定量研究的交叉学科。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具有数量变化关系的法律现象,研究方法是实证方法和计量方法。本文认为,计量法学既是对当前法学研究方法的一次创新,使得中国法学向精细化方向发展,也是中国法学的国际化接轨的途径之一。其实践价值体现在计量法学自身确定的客观标准,可以作为社会控制和监督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对七十年代后半期——八十年代初西方出版的著作的研究证明,资产阶级社会学中正在发生具有明显特征和深远影响的变化。虽说我们这里讲的是一般理论方面的重大转变,然而这场转变的发起人今天主要不是社会学理论工作者,而是在社会学具体部门中工作的学者。他们从事具体社会学研究的同时,通常较直接地影响着与确定应用研究的战略有直接联系的过程。因此,从西方社会学远景趋势的观点来看,他们的一般方法论和社会哲学的探索更加值得注意。对这些趋势的分析,有助于对今天整个资产阶级社会学(包括研究的应用领域)向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作出有充分根据的结论。在分析研究社会学著作时,下面一些可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法学的生成及展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霞 《浙江学刊》2005,103(3):210-214
女性主义法学是西方现代法理学思潮的一个流派.其思想产生于女性主义各派理论;其方法论以意识觉醒的方法、实际推理、询问具体问题及解构为主;其理论基于后现代主义认识论;其主要观点集中于对传统自由法学、法律实证主义及法律的批判上.女性主义法学的发展趋势将可能是多种学派的共存,其对法学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正由边缘步入中心.  相似文献   

20.
亨利·莱维·布律尔著的《法律社会学》已由许钧译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正如出版者所介绍的那样,《法律社会学》以其由浅入深和深入浅出的方法,精深地探讨了这门学科的理论。作为一名法律社会学家,布律尔在社会学与法学之间,是努力以一个不偏不倚的形象出现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作者将法学和社会学各取一半,再以词句语法揉在一起的。依据学术界对“法律社会学”的一般理解,他在《法律社会学》采取了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