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化需要文化反思,尤其是对"五四"新文化模式进行检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功绩是伟大不朽的,但它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也产生了负面效应。要开拓对文化传统进行反思的新界面,超越"五四"而重新理解和阐释中国文化传统,必须探索两个问题:一是中华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从传统拟家族性向现代个体性转化的问题,另一个是从排斥西方文化和文明到吸收西方文化和文明的优秀成果的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朱富强 《学术研究》2023,(6):97-105
中国经济学的范式构建不能局限于对具体实践的经验总结,更主要是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这就需要为中国经济学范式构建坚实的社会和行为基础,其中的关键则在于辨识儒家文化的高次元精神和低次元具象。高次元精神是指具有高度自觉、自我改造和批判性反省特质的精神,但这种具有生命力的高次元精神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蜕变为低次元的社会具象;相应地,普罗大众往往会被这种社会具象所遮蔽而认识不到高次元精神,对文化传统持完全否定和批判的态度。剖析的三个典型例子显示,对待传统文化不能抱有历史虚无主义,不能以现在的认知和制度去苛责古人。西方社会的学术和理论根植于西方社会的时代背景和西方人的文化心理,中国经济学人不应热拥西方主流经济学而极力否定中国经济学的独特性,应将现代经济学理论嵌入到儒家文化和行为机理之中,构建具有极强洞察力和生命力的中国经济学范式。  相似文献   

3.
民族精神的塑造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文精神问题是一个深层次的文化问题。从根本上说,人文精神是文化精神的体现。文化是人的文化,它表征着人的创造力,显示人的价值和作用。人文精神正是表现了文化的这一内在精神。 通常所谓的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结构。在第一层面,文化是指人类全部的创造物,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即所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在第二层面,文  相似文献   

4.
笔者所理解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指以中华民族为主体,以社会主义为本质的现代形态文化建设。它是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方面。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背景下的充分现代化和世界化的转型。其核心部分,当是我们民族精神在当前世界环境中的重构和重组。由此看来,这种文化建设除了要有为我们民族发展准备物质条件的“务实”方面以外,还得要有为这种发展提供精神超越的“务虚”方面。这是两个不可或缺以及不可畸轻畸重的两个方面。用当前流行的语汇来表述,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个文明”的建设。就文化建设的范…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解决香港、台湾和澳门问题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从哲学与文化的角度审视,它是中华民族和合精神的结晶和发展。一国两制和而不周“和而不同”,这是和合文化的精要之一。“所谓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的诸多元素、要素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张立文:《和合学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第71页)在古人眼里,一个“和”字,提携着中华民族文化之纲,历来将它作…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的现代化,同时也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结构的现代化。从根本上看,现代化就是要在经济、政治、文化意识等方面,同步地进到一个新的文明水准。价值观作为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客体进行某种评判的关系,构成现实中的人的一种基本的思想观念,它往往决定了人们如何看待社会、人生和自然万物以及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向、目标与手段,它形成了一个民族特有的心理结构、审美情趣和伦理原则,从而对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经济生活等产生及其重大的影响。所以,要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家,就不能不探讨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之基本特点,并进而寻求它所产生的各种影响,这即是本文试图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苑掇英     
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区别李宗桂在《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1期发表《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若干问题》一文,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不是同等内涵的概念。中国文化精神是中性的概念,中华民族精神是褒义的概念。中国文化精神的优秀成分构成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积极成分,属于优秀文化传统的范畴,但并不等于民族精神,而是要通过价值整合和理论提炼才能转化为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可划分为:古代的崇古、征圣、宗经为…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在某种程度上现代化就可以理解为文化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之中,体现了对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继承发展,尤其与“和合思想”高度契合,集中展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三个层面。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这与中国式现代化所规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本质要求也是相一致、相符合的,是文化自信自强的真实体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本质上必然要求人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文化自信自强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价值包括三个方面:凸显现代化背后的文化支撑、提高全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体现中国文化的持久生命力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对文化转型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的创新不单纯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问题 ,更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生存样式和发展状态的大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的过程中积累和创新的结晶 ,作为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基础、前提和资源 ,它是不可超越的 ;然而 ,若要真正实现文化的创新 ,创建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又必须要打破传统、超越传统。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根据现代化的要求进行改造。首先,中国文化中与封建社会相联系的部分必须抛弃;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人性、做人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要根据现代化的发展进行新的诠释;再次,必须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只有经过这样的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它是打开中国历史和现实之谜的钥匙。本质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实践活动方式的内化,是已经认识到的并内化于中华民族思维中的文化积淀层。在现代,认识中华民族自身的传统思维方式,能促使我们在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走向现代化。本文试图从思维框架、思维模式、逻辑推理方式、分析方法以及思考方式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和解剖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以便抛砖引玉,引起学术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本质上体现着一种宏大的社会文化融合与变迁的历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其深厚文化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机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既是中华民族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实现形式与内容等不同层面结合的文化基础.中华民族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基础的积极效应,体现它与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理想观、思维方式和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在契合.同时,也要警惕这一文化基础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必须加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扬弃、弘扬和培育,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赋予时代性内涵,从而减少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  相似文献   

13.
现代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涵是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契约精神、诚信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建构企业家精神的优秀因子,我们却迟迟未能将这种文化精华转化为中华民族的企业家精神。这里既有历史上轻商、抑商等局部文化的束缚,也有制度缺陷的制约。审视国内当代企业家的生存环境,必须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泉,孕育出崭新时代的企业家伦理:修身、兴企、报国、富天下。要在制度和文化层面上为中华民族企业家精神的弘扬营造厚实的土壤。  相似文献   

14.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体现出工具理性特征 ;一是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 ,体现出价值理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努力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文明价值观紧密融合 ,这是文化现代化从而达到社会总体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5.
儒商精神与现代市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们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时 ,自然而然地又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商精神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关系。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两个不同的文化理念一样 ,儒商精神与现代市场经济精神或市场经济原则也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然而 ,任何国家或民族的现代化必须是在吸收自己国家和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以往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的现代化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儒商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必将对现代市场经济原则的建构和完善起到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它所蕴含的古典式的商品交换精神也应该为现代市场经济所借鉴和利…  相似文献   

16.
杨曦 《理论界》2012,(3):138-140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社会各个层面逐渐转型的过程,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关系的重构,而且是民族精神的重新提炼和升华。面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加强民族精神现代化建设,必须提升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感召力。民族精神现代化不仅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汲取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成果,更重要的是要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化的实质是指政治体系中支配人们政治行为的诸种主观因素。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开始,它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本文着重借鉴其方法论上的意义,根据文化的性质,将政治文化简约为一个由意识形态、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三个层面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结构,从而对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展开分析,以期深入地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揭示其制约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文化瓶颈效应。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新时期的中国要发展,要前进,必须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社会主义理论在我国新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与此相联系,当代中国的文化,必须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一种积淀,而且是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一个发展和新的“自我”的形成。因此,它也就必然地与长期的传统文化有所不同。就是  相似文献   

19.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大理论任务和历史使命。面对“两个大局”,建构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必须深刻把握它的三重内涵:其理论内涵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使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拥有自己的思想理论,让世界知道“理论中的中国”;其时代内涵是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世界知道“现代化的中国”;其文明内涵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让世界知道“文明中的中国”。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整合性,是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动态系统.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化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刚健自然、革新进取的精神;注重人格尊严、强调道德自觉的主张;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以义为重的义与利的选择;尊崇自然的生态伦理观;这是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层面.而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观念;小农意识所反映的平均思想;崇古法古、因循守旧的怠隋心态;以德代法、缺乏健全的法制传统;这是桎梏现代化的消极因素.中国传统文化要消除自身的弊端,就要经过批判、扬弃,走改造、更新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