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美国非裔与华裔女性作品既叙述了母亲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女儿崇尚的美国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又塑造了具有女性主体意识、敢于挑战霸权统治、追求女性独立的母女形象。文章通过美国非裔与华裔女性作品中母女关系的互文性解读,以全新视角诠释少数族裔女性在种族、性别、文化歧视下的母爱情结,以及母女间的怨恨、疏离、残忍关系。同时,揭示了母女经历冲突走向融合,表达了共同的主题:非裔与华裔女性只有认同自我民族文化身份,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母女携手汲取多元文化的精华,才能完成女性主体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丁玲是个极有个性的作家.鲜明的女性意识,贯穿她的全部创作.从"‘莎菲型’女性与中国女性文学"、"<‘三八节’有感>与丁玲的女性文学"、"丁玲与新时期女性文学"等三个方面来看,20世纪新女性形象无不受到丁玲创作的影响,这一重大影响关系足以确定丁玲在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中奠基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母女关系是当代美国女剧作家玛莎·诺曼关注的重要命题。剧作家以隔阂、冲突为点,渴望、认同为线,在作品《出狱》《洗衣店》和《晚安,母亲》中刻画了母女关系从他者之间到主体间性的发展衍进,揭示了母亲主体性、母女对话于形成母女真爱的重要性。剧作家对母女关系动态、多维的呈现丰富了母女关系图景,续写了母女关系谱系,为女性构建主体自我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途径,是对母女关系社会伦理建构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母女关系对女性的成长影响很大。在托妮·莫里森的作品中,母爱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出席,母爱的含义已远远超出了现实中母亲对孩子的具体的爱。本文通过莫里森小说《秀拉》中Peace一家母亲形象和母爱的表现形式,以分析莫里森如何以扭曲、残忍、不近人情的母爱形式来表现生活在双重边缘的黑人女性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5.
在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中,王琦瑶一生的悲欢离合,是对女儿→妻子→母亲三种身份有序演变,这一传统女性范型的温和解构与颠覆.女儿身份的模糊和妻子身份的缺失是作家的性别策略,以彰显主人公在性别关系中的主体位置,置换了男性作家笔下的两性主从关系;薇薇的出场又给作家提供了消解和重构传统母亲角色的书写空间,并进一步解构男权文化想象中的母女关系.王安忆采用的是宽容的"两性共建"策略,这也是《长恨歌》在1990年代女性写作潮流中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6.
女性体育研究是推动性别平等重要而必要的手段.以体育为载体,女性走出"身体即命运"的本质主义牢笼,逃离了传统文化规训的藩篱,走向了竞技前台,开创了女性的新时代.然而,中西方场景中的女性由于所处社会、历史、文化的差异,经历了迥异的成长路径.通过文献研究,运用归纳与演绎、对比与分析的方法与手段,基于身体、性别、权力与体制视角,围绕女性参与竞技体育情况、女性面临的性别关系以及女性与国家权力关系几个维度,讲述不同文化与体制影响下差异化的女性体育叙事.竞技体育场域的女性经历是女性追求平等、寻求自我的奋斗过程,不同的成长境遇铸就了女性区别性的成长轨迹,呈现出不同风格的女性叙事.  相似文献   

7.
<喜福会>以四对美籍华人母女为叙述中枢,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全景式地展现了华人女性的命运演化史,经典地描画了旧中国女性的悲惨生活、她们女权意识的觉醒、为改善自身地位所做的奋争,以及当代美籍华人女性生活的现状、问题和出路,是典型的女权主义作品.故事以"鸿毛的故事"开始,又以"鸿毛的故事"结束,在母女关系的冲突与和解中突显出母女情深的主基调,完成了母亲对女儿良好祝愿的传承,而这种祝愿恰恰代表了女性对幸福未来的向往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8.
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突出地再现华裔女性的主体构建问题。小说通过“母亲”与“文化”的文化隐喻,以及母女关系背后的文化斗争,揭示了美国华裔女性在种族、性别夹缝中所面临的艰难处境,从而指出华裔美国女性主体建构中的矛盾与迷失。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20世纪最为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丁玲从未停止过对中国女性命运的关注,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女性形象,如莎菲、丽嘉、贞贞、陆萍等。从丁玲不同的创作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们走过了一条从痛苦挣扎到寻找新的出路,再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成长道路。  相似文献   

10.
王桂青 《东方论坛》2007,3(6):66-70
在<生死场>中,萧红的可贵之处在于她的"叛逆",她以"越轨的笔致"触及了女性独有的"女性经验"、"作母亲的经历"、"性别奴役"以及由疾病、自尽、意外伤亡等所导致的生命体验和身体经验.透过这些浸透了女性之血的生命体验,诉说了女性"成长的故事",将女性残酷的受压迫的地位和身体被男权社会所操控的生存真相昭示于天下.同时通过王婆形象的塑造,肯定其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为寻求女性解放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围绕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到灯塔去》中莉丽.布里斯科这一形象展开论述,通过对莉丽十年前面对画布充满困惑,而十年后重返故地,触景生情,终于一挥而就完成画作这一线索的分析,认为伍尔芙在这部小说中塑造的莉丽是一个追求女性独立的"女儿"形象。她不仅反抗父权社会的压迫,同时要挣脱"母亲"的影响,以获得真正的自我;莉丽这一形象也体现了伍尔芙关于双性同体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2.
赛珍珠在其晚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正午时分》中,以细致入微的笔法,将一对母女在婚姻生活中的挣扎与抗争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刻画。从母亲临死前的自我意识苏醒到女儿最终实现自我的回归之路,无疑充分体现了赛珍珠对女性的关怀和担忧,最终通过女儿的幸福对女性婚姻的走向提出了自己个人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窦娥短短二十年的人生,清晰地呈现为六个阶段。死后三年以鬼魂再现,可视为其最终归宿,不妨看作她一生的第七个阶段。窦娥形象的生命历程虽然很短暂,但既做过女儿、童养媳,又当过妻子、守寡的儿媳妇,除未曾体会到做母亲的滋味以外,人生该有的经历基本都拥有过;家庭关系虽不复杂,但阅历却不简单。所以,她的思想、行为都远远超过了二十岁的人。她的人生是残缺的,但性格却没有扭曲。这样的感天动地的悲剧,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都属罕见,无怪乎她对后世能有如此强烈、深远的震撼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母女之间亲密的“共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特指,并具有深度的人性和文化内涵。“共生”导致女性在潜意识中对母亲的依赖以及个体逃离这种关系的艰难;而母亲形象由于受到几千年父权文化的建构,具有了双重的属性,在父权体制中起着辅助性的功能。让母亲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让女儿从母亲的庇护下解放出来并获得个体和精神的真正独立,是影视作品女性意识建设的新课题。母女形象;“共生”关系;父权;建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5.
真正的女性解放是基于女性生存和发展需要,获得有利于女性自我实现的作为人和作为女人的一切权利。冰心通过塑造贤妻良母提升家庭角色的价值,扩展其社会功能,符合女性的现实需求;冰心从未将家庭角色作为女性的一切,而是为女性的自我实现提供了多元选择的可能。相较于新女性对家庭角色的弃绝和否定,看似保守改良的贤妻良母更具现代性和积极意义。她所涵盖的母爱,不仅实现了女性的解放和幸福,而且重铸了人与世界的建设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赵树理小说中婆媳关系的民间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婆媳关系是赵树理小说所涉及的女性解放问题中特别被关注的一个侧面。有关革命的、新政权的叙事话语使其小说具有了叙事的合法性 ;而他自觉的民间叙事立场又使其小说自溢出相悖于证“名”的叙事空间 ,呈现出真实的女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赛珍珠亲自见证了旧中国的生育文化,并在《大地》三部曲中作了丰富多样的描绘。赛珍珠以女性和母性为出发点,倡导中国妇女节制生育,创设专门机构安置弃养儿童,充分显示她对女性生命的关照和对社会的关切。她对中国生育文化的认识,不仅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内容,而且促进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另外那个女人》是莱辛首次将视线聚焦在伦敦市区下层女性生存状况及两性关系的读本.这部小说中从现实写实和空间意象两个维度描绘了女性柔丝的生活经历和女主人公由软弱、依赖的女性成长为坚强独立的女性的过程.从中我们也能看见莱辛作为女性作家的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19.
旨在探讨《心经》中独特的女性形象以及张爱玲写此文的深层原因。生活在父权制社会下,男性凝望世界中的女性,渴望直接与男性对话,从而产生异样感情,特殊的母女关系经历了分裂到张扬再到重组的过程,表现出女性在与男性相抗衡的过程中的绝望与疯狂,也隐含作者内心深处的希望。  相似文献   

20.
《金锁记》执着于展现曹七巧与情欲、物欲搏斗的命运史,张爱玲在她身上把封建伦理、金钱对人的异化展示得最为彻底。小说前半部分表现人性被异化的全过程,后半部分则描述人性沦落之后的七巧的变态人生。小说不仅仅是对人性丑陋的展示,更展示了一个正常健康的女性在男权社会的贬抑下如何一步步丧失了母亲的本性,被彻底异化成为变态的母亲,展现了人性的荒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