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经济发展战略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例如,从政治地理角度出发看问题,云南毗临缅甸、老挝、越南,与东南亚国家在历史上、经济上、民族关系上联系密切。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外资和技术,需要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又如,从生态平衡角度看,云南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发展商品经济有很大的自然潜力。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又要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再有,我省有着各种自然资源的优势,可以转变为经济优势,但又受到交通不便和人才缺乏的劣势的影响,制约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所以我们  相似文献   

2.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居黄河上游,北部平原,南部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各种自然灾害交替发生。灾后当局虽然采取了一些施救措施,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生活和面临的社会问题。在宁夏史料中,有关明清时期发生的自然灾害和施救措施的资料非常丰富,但也比较零散。笔者试图从自然灾害特点、荒政措施、施救效果及施救机制等方面入手,对明清两代荒政进行归纳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文学之有地域特色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地域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又远非“地理决定论”者所说的那么简单。严家炎先生认为:“地域对文学的影响是一种综合性的影响,决不仅止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更包括历史形成的人文环境的种种因素,例如该地区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潜藏各种风险,气候治理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各国协同推进。但是,由于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发展的渐进性、致害的长期性等特点,加上气候变化风险的全球性,各国在风险认知和利益诉求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和冲突,使得全球气候治理举步维艰。国际社会应当推动气候治理多元主体的价值观念融合,强化共识、弥合差异,在此基础上采取协同治理的举措。中国在进一步的气候治理行动中,应当坚持风险预防原则,着力化解制度风险,积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气候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方志起源很早,东汉时期开始到现在将近二千年的历史。宋元以来,几乎各省、道、府、厅、州、县都编有志书,而江、淅两省乡镇志较多。现存者不下八千五百多部,在古篇中所占比重相当大。它持续不断地记录了各地区各民族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发展的情况,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关于天文、气候、地形、地质、水利、地理沿革、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爬梳、排比史料出发,对六朝建康的气候、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作了初步研究。气候方面,认为六朝时期建康的气候不但较现代寒冷,而且连续干旱、阴雨和下雹等气候异常的年份也较多。自然灾害方面,对人类社会危害较大的主要有旱灾、水灾、火灾和疾疫。文中阐述了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时间及其后果。生态方面,通过对文献记载的分析,可知其时建康水面广阔、植被茂密、动物繁多,生态环境十分优越。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复杂的气候、地形和地质生态条件,决定了我国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自然灾害具有“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的特征。据统计,20世纪已发生的世界十大自然灾害中,有一半发生在我国。在过去2200多年间我国共发生了1600多次大小水灾,1300多次大旱灾。本世纪以来全球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  相似文献   

8.
张经久  张田生 《兰州学刊》2008,(6):114-115,16
包括今天的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部分地区的清代甘肃,地域广袤,从地质构造、地形、气候等方面看,自然条件十分复杂。这使得清代甘肃自然灾害具有种类繁多、频繁发生、成灾范围广、规模巨大等特点,地方社会因此遭到严重的危害,物质匮乏,人口锐减,生产萎缩,社会秩序混乱。  相似文献   

9.
印度的自然条件,诸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物产等的特殊性既加速又延缓了印度社会进步,尤其表现在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教派林立、民族众多和语言的复杂、政治上长期分裂以及屡遭外族入侵等方面。笔者仅就自然条件对古代印度的经济与政治的影响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0.
甘肃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特征与生态农业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甘肃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 甘肃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蒙新高原区和青藏高原三大自然区的过渡地带,兼具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点,地形起伏所形成的垂直差异对水平地带性的叠加形成了变异明显的垂直气候带,所以气候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很大。即使在同一地区内,也因具体自然环境及地形植被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引起水热条件明显的局部变化,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从不同类型区来看: 陇东陇中农业生态经济区由陇东黄土高原区和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进程不仅具有时间的考量,同时还具有空间的考量。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无不在一定的空间条件下得以展开。气候、土壤、地形、植被等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西欧相比,俄国的自然气候条件对其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和国家体制的影响更大。俄国疆域辽阔,人口迁移频繁,民族和社会结构复杂,其现代化进程在不同地区差异明显。如果不对与空间组织机构和地理环境因素有关的问题综合体进行研究,就不可能充分地解释现代化的全过程,不可能揭示它所固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发展农业的根本措施。山西省受所处地理位置、地形及气候影响,加之资源、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不高,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各地方发展很不平衡。为此,笔者建议:政府应加大土地保障力度,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和农业机械化等设施建设;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中国西部多高原山地,千姿百态的地形对气候、动植物产生着各种影响,使西部山区气象万千。众多名山大川1.西部的青藏高原是我国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其中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两大能源宝库之一,它从青藏高原上奔流直下,穿行在横断山区崇山峻岭之间,陡然降落到四川盆地。两岸群山对峙,山高谷深,江流奔腾咆哮,是长江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位于金沙江石鼓东北的虎跳峡是我国著名的深切峡谷。在约千米的峡谷内,落差达米,江面宽米。峡1617030谷右岸…  相似文献   

14.
元代卫运河的修通,使冀鲁交界运河区域的盐碱地分布不断向东扩展,由唐宋御河以西扩展到卫运河以东.这一地区盐碱地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是气候、水文、地形、土壤、人为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当地盐碱地的不断扩张,使棉花、豆类的种植进一步扩大,形成以芦苇为主的草编业,也使以苜蓿为原料的牧业兴盛起来.  相似文献   

15.
西藏复杂的气候、频繁的地质活动、复杂的地形、高峻的地势、雪山、河谷、草原、湖泊等等,共同构成了当地独特生态结构及生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脆弱性"。基于此,西藏公共管理者,必须清醒、详尽与深刻认识其管理活动,依据当地的自然基础,合理定位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并辅之以科学的公共管理,方能趋利避害,普遍增进各族民众福祉、确保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正> (一) 鲁西北,由菏泽、聊城、德州、惠民四个地区组成。农业人口占山东的31%,耕地面积占全省的38%。这里一片平原,土地辽阔,气候温暖,积温较高,无霜期长,又有黄河川流而过,很适宜种植棉花和粮食;但由于春天旱,夏天涝,秋天又旱,加上地形起伏甚微,排水不畅,全区时常受旱、涝、碱的危害。虽然这里的自然环境并不优越,但是广大的劳动人民,适应和改造了这里的自然条件,世世代代在这里生存和发展。在旧社会就有“金高唐、银夏津,铁打的临清”标志富裕的美名。  相似文献   

17.
杨向艳 《江汉论坛》2014,(6):103-107
明代潮州在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同时,盗匪的盛行和自然灾害的肆虐也日益加剧,严重干扰了当地正常的社会秩序,影响了百姓正常的生产生活。由于受到"小冰期"的影响,潮州社会中后期有两次气候变冷的时期,气候变冷使得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显著增加,其中尤以水灾、旱灾和风灾为多,并且危害也日益严重。面对各种自然灾害肆虐,当地社会阶层积极应对。在救灾过程中,潮州的各级官员与地方士绅大多采取积极合作的方式,共同维护了地方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岁月不饶人,女性一过三十岁,鱼尾纹便会无情地出现在眼角眉梢。但是,美容专家认为,年龄的增长并非是产生皱纹的惟一因素,气候环境、精神压力、健康状况和饮食营养都对皱纹的产生有不同影响。如紫外线照射、精神压力、营养不良以及抽烟饮酒等,都会使面部皱纹增多。 合理的饮食营养是保持皮肤健美的必要条件。各种维生素与皮肤健美有密切关系。维生素A能使皮肤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综述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地理分布及其主要特点的基础上,从自然与人文两个角度阐释了八大菜系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结果表明:资源物产、气候差异、地形地势与土质条件决定了菜系的食材种类、菜肴口味、膳食结构及烹饪方法,而生产力水平、宗教信仰与民俗风尚、地域文化则制约了菜系的兴起与传播,为不同地区的饮食习俗与饮食文化奠定了基础;地理环境对菜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波仔 《中文信息》2005,(6):30-39
目前,人类虽已征服了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和所有8000米以上的高峰,但由于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复杂的地形和变幻莫测的气候(1991年。17名中日联合登山队员在卡格博峰下不幸全部遇难),以及当地藏民对它的尊崇而对登山者的反对,所以至今它仍是无人成功登顶的“处女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