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0世纪的中国美学研究是在对西方美学理论的直接引进下开始的。在即将过去的100年间,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冷到热,从引进到选择,从消化、吸收到反思的过程。从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到朱光潜、李泽厚、刘纲纪、叶朗等,先后涌现出来的这些美学家,无一不是从学习借鉴西方美学理论开始自己的美学研究,进而构建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的。进入80年代,随着“美学热”不断升温,各种西方美学思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进中国。中国的美学研究者们为适应教学和科研的急需开始了对西方美学的较为系统的研究。朱光潜的《西…  相似文献   

2.
第二届中国古典美学研讨会纪要李耕熙方正今天,中国美学在经过自律而封闭的自然生长阶段之后,正处于从它律而开放的异化阶段向自律而开放的复归阶段转换的历史中介点上,美学研究实践必然历史地转移到对中国美学自身发展传统的关注和发掘。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内美...  相似文献   

3.
美学回归自身闵军一80年代的美学热,实际上是由朦胧诗和伤痕小说开启的。美是借着这一股感性的东风而起飞的。然而,美学研究在近年来却日益摆脱掉它感性的大地,于是美学在顺着理性方向发展中,一天天虚弱起来。甚至于,美学书没有人买,根源在于美学不“美”,这是...  相似文献   

4.
和谐美学的理论特征———《再论美是和谐》自序周来祥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我在北京参加高校文科教材《美学概论》编写工作时,在对大量感性材料的考察中,升华出“美是和谐”这一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并在《美学问题论稿》、《论美是和谐》等书中作了初步的表述。...  相似文献   

5.
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美学的新收获——读王建疆的《自调节审美学》●阎国忠方伟肇始于50年代大讨论的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在经过80年代初中期的热热闹闹之后,从80年代末至今,应该说终于沉寂下来了,说美学研究现在仍处于“低谷”恐怕也不能算是过分。当然,所谓的“沉...  相似文献   

6.
谈到20世纪中国美学史的研究,现今的论者多瞩目于80年代以来的阶段.对20世纪前期,即世纪初到40年代或语焉未详.或略而不提.未能作深入的追问与考查。我们认为,本世纪前期,由王国维和蔡元培开创的古典美学和美学史的研究.经由宗白华、朱光潜和邓以蛰等人的深钻勤研.成为80年代以后整体通观美学史之所以可能的重要条件。无论是美学史的研究对象、范围、方法以及民族特点.还是具体时代、不同门类的美学思想.主要是基于他们的邑勉努力,才臻至今天的理论高度。回顾美学史的世纪行程,视界必须涵盖这一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  相似文献   

7.
为人文精神守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导论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为人文精神守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导论尹鸿一新时期的中国文化是以思想解放运动为标志的。思想上的启蒙主义,美学上的现实主义成为中国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两面文化旗帜。从“伤痕文学”到后来的“寻根文学”,从谢晋的电影《芙蓉镇》到罗中立的油画《父亲》...  相似文献   

8.
关于实践美学发展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学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升为中国美学的主导学派.实践美学的主流派以李泽厚为代表,刘纲纪、蒋孔阳、周来祥为其中的非主流派.这一具有中国当代特色和原创精神的美学理论,致力于突破机械的反映论和非社会性的主客统一观念,而到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到人向人生成、自然向人诞生的历史进程中审察美与美感的发生、建构和流变,从而在人类学本体论层面对美与美感作了相当深刻的阐释和概括.  相似文献   

9.
以全新眼光探索词的美学价值──读钱鸿瑛著《词的艺术世界》朱国庆80年代以来,由于文艺复兴,美学研究出现了历史上空前的高潮期,也影响到了词学研究领域,词学家们一方面继承了传统词学的敏锐的诗意感受,另一方面又努力吸取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创立当代新词学作...  相似文献   

10.
百年美学的学术史探求——“百年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施华由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开启的20世纪中国美学,经由朱光潜、宗白华、蔡仪等人在30—40年代的创造性努力,以及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80年代的“美学热”,迄今已构成了现代中国人文学史上...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7,(7):91-97
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时期,蒋孔阳提出"美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生成"的美学思想。这个思想既与朱光潜"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一致,也与李泽厚一样,试图从实践角度揭示美的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蒋孔阳在大讨论时期已经运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理论来建立自己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并在其中强调美是人的自由的活动,认为美是在主体与客体循环中生成的。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活动论美学的性质,已经突破了抽象的形而上学路径,孕育着生成论美学的萌芽。  相似文献   

12.
蒋孔阳是20世纪五十年代末美学大讨论中初露头角,八九十年代发生重大影响的美学家。他的实践美学思想有一个形成、演变、定型的历程。形成阶段以1957年出版的《文学的基本知识》专著、发表的《简论美》论文为代表,核心观点为“美是一种由劳动实践创造的社会现象”;八十年代初出版的《论美和美的创造》论集是其美学思想承前启后的转换、过渡阶段;定型阶段以1993年出版的《美学新论》为标志,核心观点即“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二者之间既有差别,又有一以贯之的联系。在新时期的实践美学论著中,蒋孔阳的《美学新论》内容更为丰富、结构更为系统、理论价值更高。它为传统的实践美学向现代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新变提供了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13.
技术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徐恒醇80年代的美学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经过十年浩动之后对于真善美的渴望和思索。除了文学艺术的复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表现出强烈的审美追求。生活在呼唤美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呼唤美学。美学是否能够直接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近代美学理论在引进西方美学理论时,对作为范畴的"美"的概念的翻译,力求选择与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相对应的名称,以适应我们业已习惯了的对与"美"相关的理念和实际生活中的美的事物的理解.从词的本义说,西方美学把美学意义上的"美"称为Beauty,也就是美丽,其包含的意义是比较丰富的.而把Beauty翻译成狭义的"优美",就显得削足适履了.因此,把作为范畴的"美"理解为作为形态的"优美",从而使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美"局限到了"优美"这一种形态上,与此同时,又把同样作为"美"的另外一种形态"壮美"理解为与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崇高"等值的概念,这是需要加以辨正的.  相似文献   

15.
主客体之分与新世纪美学的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上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对美学研究中的所谓“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超越成为中国美学界的新的潮流。一些美学家打出返回美学的原初性思维或本源性思维的旗号 ,尝试超越美学的对象性思维方式 ,而建立一种主客一体、超越对象性思维的新的美学思维方式和美学理论。这是继 2 0世纪 80年代的实践美学之后中国美学家们对美学的本体问题的又一思考方向 ,从发展中国美学精神、推进美学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说是值得称道的。无论如何 ,它是美学家们对美学学科和现实审美文化精神的一种理论把握和寻找人类精神家园的努力。但是 ,就具体学…  相似文献   

16.
“社会美”范畴创构六十年之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美是中国现代美学独创的范畴,也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重要贡献,首次出现在蔡仪美学中,至今已有六十年的历史。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初步繁荣之后,这个范畴逐渐被冷落,甚至被遗忘。社会美理论的确存在许多有待澄清的问题,但其生活指向和现实关注却显示出中国美学的基本特色,当今文论界所推崇的西方审美化理论,完全可以纳入社会美的框架之中。社会美有古代和现代两种历史形态,当前的审美化理论不过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强化了社会美的古代特点,实际上是向古代美学的倒退。从美善混同的功利性转变为美真结合的认知性,从漂亮炫目的形式美转变为生活原生态的现象化,这是社会美范畴走出困境的关键;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也将切实地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代美学研究大体上说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美学研究,包括美的哲学、美的心理学、艺术社会学、美学史等;二是应用美学研究,包括环境美学、技术美学、劳动美学、艺术门类美学等。我所要说的景观美学,兼顾理论和应用研究,伸延到环境美学与艺术门类美学之间,与技术美学也休戚相关。  相似文献   

18.
实践与生命的张力--从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潮着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中国美学界出现了"生命美学"思潮,它以悖反"实践美学"为己任,又有"后实践美学"之称.然而,从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潮来着眼,我们就能发现其一,生命与美学的连通并非从90年代开始,对生命的审美追问早在20年代起就获得了"自觉的"理论表述,并在30年代获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其二,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也并非表面上那么剑拔弩张,实践美学也存在某种生命论的审美主义底蕴,在某种意义上,生命美学恰恰可以被视为实践美学的一种延伸.  相似文献   

19.
全国当代美学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5月6日至9日在河南焦作市举行。这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美学界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大家一致认为,改革开放为美学研究提供了大好时机,也对当代美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围绕着如何顺应改革开放大潮,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体系,使美学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建设和经济腾飞服务,是美学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围绕此,与会学者集中讨论了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当代美学大转型与突破口。近年来,我国美学界已形成一个共识:进入90年代,中国当代美学正面临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大转型态势。所谓转型,就是从美学的传统形态向美学的当代形态的转型。蒋丕坤(中国人民大学美学所所长、教授)认为,“转型”是一个学科概念,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严格说来,到现在为止的我国美学还是传统形态的美学。纵观40年中国当代美学史,80年代是一个辉煌阶段。80年代未到90年代初是现代形态的美学向当代形态的美学的转型期。90年代将会走向成熟,将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形成新的学派,建立起新的体  相似文献   

20.
身体美学是目前国际美学界关注的一个前沿问题,介绍到中国后,中国美学研究界结合外来理论资源和自身特殊的学术背景对此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近四年来,中国美学界的相关研究者们围绕着有关身体美学的西方理论资源和学术观点的译介、身体美学兴起的原因、身体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中西方身体美学史的建构及身体美学研究和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互动等五个方面开展研究,努力推进着身体美学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