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新历史小说与革命历史小说的根本区别,主要不在其题材之新,而在于它提供了新的历史叙述方法、新的历史观念和新的表现手法。革命历史小说中的革命叙事的经典模式,在新历史小说中被彻底颠覆,革命叙事呈现为对革命起源神话的终结、革命历史叙述的重组、革命英雄沉落等景象。这表现了开拓独特的历史生活和揭示崭新历史精神的趋势,但对革命历史的随意处理或编制也有取悦、迎合大众文化之弊,革命历史被演绎成纯粹的影像或幻想,其颠覆性破坏也给以后的小说提示着警惕。  相似文献   

2.
女性新历史小说是新历史小说的一个重要分支。女性新历史小说具有西方新历史主义和女性主义渗入的痕迹。历史真实的女性想象、历史的日常生活化描写、女性命运的忧思、女性个体生命价值的凸显等是女性新历史小说的明显特点。女性新历史小说让我们得以打量到女性维度的历史,得以观看到被遮蔽的历史真相,但其在短暂的鼎盛后也渐渐归于沉寂。  相似文献   

3.
对新历史小说定义的相关界定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历史”的3种形态,新历史主义的兴起及其主要内容,指出西方当代历史哲学思想是新历史小说产生的理论背景;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的区别;新历史小说与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的文学渊源。认为新历史小说是从历史小叙事的视角来讲述近、现代民间历史生活,表达“个人自我心中的历史”的一类小说。  相似文献   

4.
新历史主义和新历史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新的历史意识的创作思潮。因其与西方的新历史主义同样具有新的历史观,学术界在对其命名和界定时存有歧异。从对新历史主义和新历史小说的历史精神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在历史精神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新历史小说是在各种思潮影响下,新的创作模式与新的历史意识相结合的产物,而不是新历史主义理论的阐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历史小说的发展史上,不同时代的历史小说中体现出的历史观与审美观有很大的不同,这与不同时代人们对历史的理解有关。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历史题材小说的主流观念是讲述革命历史的“革命历史小说;”80年代前期的历史小说的历史观是反封建;80年代后期的历史小说体现出一种文化历史观;此后的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历史观在当代历史题材小说中具有很大的异质性,新历史主义小说作为一种创作思潮消失后,它对近来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继续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把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加以比较,从对历史的理解、历史叙述的方式以及如何表现当代意识几个方面,论述两者的差异,勾勒出新历史小说的面目。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是近十几年来我国文坛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它的最初命名对应的是当代历史 (包括革命史 )题材小说 ,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似乎并无关系。但以新历史主义理论观察这一文学现象 ,同时立足于中国问题 ,不仅可以获得新的视域 ,而且有利于发现和总结新历史小说所内涵的历史诗学 ,探索文学叙事与历史的微妙关系。为此 ,本刊组织了一组以阐释新历史小说之历史诗学为主的笔谈 ,以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反映历史人物和事件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小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即传统历史小说、现代主义历史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历史小说.传统历史小说把传播历史知识、忠实反映历史真实、补充历史作为自己的使命,使自己服务于历史.现代主义历史小说转向认识论的寻求,把历史的本质和可知性作为其探讨的主题,把自己放在与历史同样重要的位置.后现代主义历史小说在突出虚构性的时候随意虚构、歪曲历史,把历史置于附庸的地位,揭示历史知识的片面性,探询历史发展的多重可能性,关注历史纪录中少数派和从属者的缺失,确信这种缺失是权力斗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新历史小说概念内涵至今仍众说纷纭,缺乏明确统一的界定。相比别的概念,“新历史小说”较能涵盖繁复驳杂的各类创作现象;但也存在局限与不足。“新历史小说”本质内涵在于历史观念和创作观念之“新”及“历史”含义之“变”。但“新历史”也可能对作品审美特性构成一定遮蔽,导致创作与研究过多注目于历史观念之新而相应忽略作品的思想内涵与审美呈现等。  相似文献   

10.
新历史小说概念内涵至今仍众说纷纭,缺乏明确统一的界定。相比别的概念,“新历史小说”较能涵盖繁复驳杂的各类创作现象;但也存在局限与不足。“新历史小说”本质内涵在于历史观念和创作观念之“新”及“历史”含义之“变”。但“新历史”也可能对作品审美特性构成一定遮蔽,导致创作与研究过多注目于历史观念之新而相应忽略作品的思想内涵与审美呈现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晚清,“小说界革命”的文学运动在引进新的文学观念与创作方法的同时也促使历史小说开始向现代嬗变。在这一过程中,吴趼人是第一个对传统历史演义进行历史小说转化的作家,曾朴则是第一个从事全景式历史小说创作的作家。他们为现代历史小说开创了最为基本的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2.
“新历史小说”,自生成之日起就存在着命名、指认等一系列问题上的争议,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与其独特的创作观念密不可分。在结合“新历史小说”诞生的时代背景以及新的“历史”认知基础上,通过多面辨析其具体的文本呈现,构成了研讨其叙事观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对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观念作历时性的描述 ,并联系创作实践指出现代历史小说创作对艺术审美重视不够。在小说理论批评方面 ,往往纠缠于史实与虚构之间 ,显现出现代历史小说批评观念的古典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为基准,对照当代的中国文学史和小说史著作,发现它们在对小说内涵的理解、古小说特别是历史小说的文类归属以及小说的源流等问题上,既有悖于鲁迅先生的本意,也与历史事实不符;通过对《穆天子传》《燕丹子》《吴越春秋》等古小说的分析,认为应该将汉代看做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期,将历史小说看做中国最早的小说类型。  相似文献   

15.
长篇历史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出现与繁荣,是时代的需要与作家群体文化自觉的自然体现。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李自成》《康熙大帝》《清明上河》分别代表着长篇历史小说发展的不同阶段。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这牵涉到我们的文学作品对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的表现方式与文化立场问题。《李自成》获得时代的厚爱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是时代的需要,一方面是他长期的艺术积累与思想准备,一方面是他独特的表现方式。大历史与小历史及其互动问题成为文学发展的新命题。真正代表新时期以来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突破成就的不再是姚雪垠,而是凌力、唐浩明、二月河他们。他们因为思想解放而不断超越历史,使长篇历史小说的表现方式进入一个新阶段;其主要标志就是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表现。进入新世纪之后,高有鹏的《清明上河》则意味着我国长篇历史小说再一次进入一个新阶段,即以风俗描写与历史文化生活再现为标志形成的文化生活的不断复原,历史文化的艺术表现方式表现出民族文化自觉的成熟品格。  相似文献   

16.
<将军底头>和<迷舟>分别是施蛰存与格非历史题材小说中的代表作,比照之下可以看出,两部作品在情节结构、角色设置、冲突模式以及人物心理分析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共同之处.在讲述历史事件的方式上,都侧重于对人物内心世界以及潜意识活动的展现,从中也可以看出新历史小说与施蛰存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历史题材小说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新历史小说以实验文本的形式走上当代文坛,繁荣一时,但至今为止还是一个含混的概念,从历史题材、历史视角、历史意识三个角度入手,尝试澄清它与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小说和传统历史小说的区别以及“新”之所在,为它的存在提供理由与合法性依据,并对简单地将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理论对应阐释的状况提出批评。  相似文献   

18.
《红旗谱》作为红色革命历史小说,不仅是新中国革命历史记忆的书写,而且将历史的进程革命化了;其中,人物的阶级身份、成长历程隐喻了革命历史记忆中"英雄时代"的社会秩序与人格化想象,是一种崭新的现代民族国家历史革命化叙事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