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孙武,字长卿,具体生卒年月尚不可考,大约与孔子为同时代人。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所记,他出生于齐国,才思横溢,学识渊博。公元前512年,经人推荐,他以蔚为大观的兵法十三篇进见于吴王阖庐,得到吴王的赏识而被重用。据《后汉书》及赵晔所著《吴  相似文献   

2.
孙武生长于齐、建功立业于吴,他在春秋时期因帮助吴王夫差大败楚国而名扬天下,又因其名著《孙子兵法》而被誉为兵家鼻祖,流芳百世。孙武的军事思想是建立在"安国全军"的仁德基础上的大智慧、大谋略,因此文章从孙武合道的战争观、慎战的国防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军事境界、对君王和将领的严格要求及其对当代战争的启示等五个方面来论述孙武军事思想中的仁德。  相似文献   

3.
傅波、钟长山同志发表的论文《〈红楼梦〉作者新探》,提出《红楼梦》的作者是吴梅村。笔者详细考察了吴梅村生平、创作以及其所处时代,确认吴梅村不是《红楼梦》的作者。  相似文献   

4.
公子光使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故事脍炙人口,但吴王僚和公子光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世本》说是叔侄关系,《史记》则说是堂兄弟关系。本文作者认为《史记》本身舛误太多,《世本》成书于《史记》之前,说法异于《史记》,而《左传》则又有蛛丝马迹可为《世本》之说作佐证。由此可见,吴王僚应是寿梦庶子,公子光应是夷昧之子,他们当为叔(伯)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江南吴地,至今都流传着"孙武斩王妃"的故事。春秋末年,齐人孙武经伍子胥引荐得与吴王相见。此时正是吴国用人之际。当吴王读了《孙子兵法》后,还想实地考察一下孙武的用兵能力,便差180名宫女予孙子演练。其爱妃夏姬和姜姬任左、右两队队长。孙子为了让吴王诚服自己的用兵之  相似文献   

6.
严忌(前?——前105年)西汉辞赋家。本姓庄,东汉时因避明帝刘庄的名讳,改姓严。会稽吴(今江苏吴县)人。一说由拳(今浙江嘉兴)人。曾是吴王刘濞的文学侍从,以文辩著名。刘濞阴谋叛乱,谏而不从,遂离开吴国,后改投梁孝王刘武门下,颇得梁孝王厚遇,世称严夫子,著有辞赋二十四篇,今仅存《哀时命》一篇,为哀伤屈原、寄寓自己怀才不遇。形式模拟《楚辞》,语言较朴实。见于《楚辞章句》一书。  相似文献   

7.
孙武生长于齐、建功立业于吴,他在春秋时期因帮助吴王夫差大败楚国而名扬天下,又因其名著<孙子兵法>而被誉为兵家鼻祖,流芳百世.孙武的军事思想是建立在"安国全军"的仁德基础上的大智慧、大谋略,因此文章从孙武合道的战争观、慎战的国防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军事境界、对君王和将领的严格要求及其对当代战争的启示等五个方面来论述孙武军事思想中的仁德.  相似文献   

8.
有学者认为《明儒学案·师说罗汝芳传》中邓先生指邓以讚,罗先生指罗洪先,“罗近溪汝芳”这一传目是误置增入,此篇应并入前一篇《师说罗洪先传》。这种说法实际上破坏了《明儒学案·师说》原来完整而严密的思想体系。通过对罗汝芳、邓元锡、罗洪先、邓以讚生卒年代及地域关系、学术师承及特点、邓元锡《祭罗近溪先生文》的分析,可知邓先生指邓元锡,罗先生指罗汝芳,《师说罗汝芳传》逻辑清晰、结构完整,完全能够独立成篇。  相似文献   

9.
关于春秋五霸,历来说法不同。近见张有智同志《“春秋五霸”正名》(载《山西师大学报》1986年1期)一文,提出了“看其是否号令诸侯,处于称霸中原的盟主地位”的衡量标准,认为春秋五霸应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闾、越王勾践。读之得益非浅。惟关于吴国,文中一方面肯定阖闾是五霸之一,一方面又引述史料,论证吴王夫差通过黄池之盟取得霸主之位。这显系自相矛盾,必然引起读者的疑虑,因而有必要澄清。  相似文献   

10.
吴国是春秋末年大国之一。按《史记》、《墨子》、《荀子》的说法,吴王阖闾曾是春秋五霸之一。吴国的开国君主是太伯。《史记》说:太伯、仲雍让国于幼弟季历(周文王姬昌之父),“奔荆蛮,自号旬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吴太伯世家》)。太伯所奔之荆蛮,原来一般均解释为今之江南吴地。清人崔述《丰镐考信录》首难,  相似文献   

11.
孙武何时入吴?其时年龄几何?由于古代文献中缺乏记载而成为千古疑团.要解开这个"谜",需要从孙武的世系说起.关于孙武的世系,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在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表》称:"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为乱,奔吴,为将军."在宋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证》中,也有相同  相似文献   

12.
孙武故里在哪儿?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现存史料,记载孙武事迹较多较早的是《史记》和《吴越春秋》,两书皆出于汉代,距春秋末期较近,应当是可靠的;但《史记》说“孙武齐人”,《吴越春秋》说“孙武吴人”,这是因为孙武不是世居吴国的吴人。如《孙子叙录》卷一第一页所指出的:“孙子本齐人,后奔吴,故《吴越春秋》谓之吴人也。”孙武是齐之何地人?先秦史书记载,直到宋代欧阳修等撰著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邓名世编著的《古今姓氏书辩证》问世才肯定“孙武为齐乐安人”。《新唐书》卷七十三  相似文献   

13.
一、写作时间辨 鲁彦的《听潮》写于何年,现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认为“是一九三一年夏天,作者同他的妻子去厦门鼓浪屿时所写。”①;另一种则认为“是鲁彦在一九二九年写的。”②。那么,究竟那一种说法是准确的呢?我们认为后一说才是可信的。因为这是鲁彦夫人覃英同志回忆所讲,并且曾前后两次加以肯定③。 二《听潮》侧重在听吗? 有些赏析的文章,认为《听潮》一文神韵全在“听”字上,甚至说作者描绘海潮,“不是观察入微,而是听潮入神”。其实,作者的写大海,是既有“观察入微”,又有  相似文献   

14.
读了贵刊1990年第3期刊登的《社会主义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历史分期问题新探》一文(作者为于文藻、陈述。又见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0年第6期),很受启发。该文从新的视角对社会主义时期的民主党派史进行了合理分期,是一篇具有开拓意义的好文章。但对于该文认为民主党派内的交心运动发生在1959年,笔者却未敢苟同。现把笔者最近翻阅一些材料后得到的想法提出来,与于文藻同志和陈述同志相商。  相似文献   

15.
枚乘的<七发>是汉赋代表作之一.关于其主旨,除了最广泛的"戒膏粱子弟"说之外,还有"谏吴王"和"谏粱孝王"两种.通过对<七发>写作时间的讨论,可以基本认定,<七发>写于枚乘仕吴期间,因而没有"谏梁孝王"的可能.而"谏吴王"的说法也是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红楼梦》研究学术争鸣述要(下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来是他早已提出的观点 ,这一次是从分析“凡例”的角度再论证。徐复观写了《由潘重规先生〈红楼梦发端〉略论学问的研究态度》 ,以王世禄的笔名发表在香港《明报月刊》1 971年 1 1月第 72期上。徐文说潘重规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有问题 ,批评潘文引用材料断章取义。潘重规没有直接作答 ,而由香港中文大学《红楼梦》研究小组的汪立颖写了一篇《谁“停留在猜谜的阶段” ?———答〈由潘重规先生《红楼梦发端》略论学问的研究态度〉一文的作者》 ,发表于《明报月刊》1 972年第 74期。徐复观同意吴世昌、赵冈的观点 ,认为甲戌本在时间上反而在其…  相似文献   

17.
《诗辨新探》是先师郭晋稀先生于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精心撰写的一部专著。郭先生在《红旗手》(《甘肃文艺》) 1 961年第 1期上开始发表他的《文心雕龙选译》 ,是国内最早进行《文心雕龙》今译工作的学者。 1 963年 ,他的《文心雕龙译注十八篇》出版 ,次年香港建文书局加以翻印 ,后香港中流出版社有限公司等又加翻印 ,流布港、台及国外。 1 982年郭先生出版了《文心雕龙注译》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又应岳麓书社之约 ,撰《白话文心雕龙》。所以 ,他以研究《文心雕龙》而知名于海内外。意大利汉学家珊德拉教授对郭先生说 ,她研究《文心雕龙》…  相似文献   

18.
<正>由清华大学李守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于2010年12月立项,经过近5年的努力,前期成果《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研究丛书》于2015年10月出版发布。丛书学术委员会由李学勤、裘锡圭、林沄、晁福林、朱凤翰、宋镇豪与清华历史文献专业的教授构成,作者以年轻学者为主。《系年》是一部未见于文献记载的先秦史书,填补了先秦史书体例的空白,是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19.
西施是春秋末年的著名美人,早已脍炙人口,《孟子》、《荀子》、《庄子》中都提到她的美。“东施效颦”的故事就出于《庄子·天运篇》。明代著名清官海瑞指出:后人往往以西施的美色掩盖了她“忠君报国之大节”。因为《越绝书》、《吴越春秋》都记载过,大夫文种向越王勾践提出了伐吴的九术,其一就是利用吴王夫差“淫而好色”的弱点,“遗之好美以为劳其志”。于是勾践寻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献于吴王,助长  相似文献   

20.
吴地人士与东吴兴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吴政权的创始人孙坚,相传是春秋时吴国名将孙武的后代。孙武的儿子孙明,食邑于富春,从此孙氏就成为吴郡富春人。①孙吴立国很大程度上依靠吴地人士,他们是东吴政权的重要支柱。吴地人士的进退,直接影响东吴兴亡。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一、吴地历史地理范围的由来及其演变吴,也叫句吴,本为古国名。《史记·吴世家》载:太伯、仲雍“奔荆蛮,文身断发”,“自号句吴”。《正义》云:“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十九世孙寿梦居之,号句吴。寿梦卒,诸樊南徙吴。至二十一代孙光,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索隐》引《吴地记》曰:“泰伯居梅里,在阖闾城北五十里许。”从以上各种不同说法,可知吴地之中心当在今苏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