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析中日两国“端午节”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展 《现代交际》2011,(5):72-73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日本的端午节是由中国传入的,但是传入日本之后,其文化内涵与日本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秉承了中国驱毒避邪、保生护命的文化内涵,同时抛却了龙舟竞渡、追思先哲的文化意义,进而演变成为了祈祷男孩健康成长的“儿童节”。本文就端午节在中日两国的演变及特色,探析中日两国“端午节”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互为邻邦,在形成各自独特民族文化的同时,相互间也很早就开始了文化交流。这种交流对文化分支之一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受地理位置、国土面积、气候状况、民族风俗、历史经历等方面的影响,两国的饮食文化也各自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本文从中日饮食文化起源的基础、主副食的形成背景、料理中展现出的审美意识、对外来文化的吸收等几个方面对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性作一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戈飞 《老年世界》2007,(18):34-35
老年住宅在国际上很早就被提出,如今,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老年住宅已经相对成熟。他们兴建老年住宅的理念、人文关怀的表现都成为许多国家借鉴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我国近现代~①建筑发展起步较晚,在西方建筑文化影响下,中国在构建自己的建筑发展之路中经历了很多坎坷和曲折。同属东亚文化圈并遭到殖民入侵的日本,在建筑发展历程上经历了从明治时期的全盘西化到二战时期为维护民族自尊与西方强势文化抗争的建筑探索。再到今天兼顾高技术含量和日本文化内涵的现代建筑,日本逐步走上了具有民族性、科技性和创新性的建筑之路。大师辈出。成为引领世界建筑潮流的领跑者。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我国经历了相似的全盘西化、对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以及地域建筑思潮的萌发等阶段。通过对照中日两国建筑发展历程和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冲击所做出的对自身文化回归的相似轨迹。以期为中国建筑发展之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试析城市住宅的社会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住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认为是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在70年代前,人们多把住宅问题当作社会问题来研究,而在70年代后,则着重从社会学角度对住宅建设和居住区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1978年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国际建筑与文献委员会”上正式命名了住宅社会学,它标志着住宅从社会问题研究到住宅社会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熊辉 《现代交际》2014,(11):59-60
数字不仅是语言的记号,更是一种文化的记号。因为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所以赋予了它丰富的文化蕴涵,从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本稿主要以中日两国的数字为研究对象,旨在以分析研究中日两国的数字文化的差异为视角,通过以上分析来研讨中日两国在数字的使用方面的差异和特性。揭示出中日两国数字语言的文化特性,及其包含的独特的民族文化。进一步地探索出两国文化的差异,使我们更加了解中日文化中的数字文化。  相似文献   

7.
nation state在中日两国分别被理解为民族国家和国民国家,其原因可以从分析并比较国民的语义变迁中得到解释,它们反映出两国近代以来不同的国家构建历程。古汉语国民在近代日本首次获得归属和参与的现代语义,回归中国后,在晚清最后10余年间变得更为复杂。近代中日的国民承载权利、成员身份等现代西方的公民概念语义,并与人民、公民、臣民、民族等相关语词形成一个概念网,传递出对国家主义的强烈追求。两国的国民语义差异明显:在日本明治中期以后容纳了天皇的臣民,融入文化民族的部分语义,成就其君主专制和泛民族主义相糅合的歧路;在晚清则成为立宪/共和之争的标志,与大民族主义/汉族主义的民族语义之争一起,辛亥革命后汇入为中华民国的民族国家话语。近代中日的国家构建是在外力作用下相互参照的结果,但却迈上迥然不同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国际交流     
2010年12月22日,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晓驷会见了以副书记哈米德为团长的伊朗伊斯兰联合党代表团。双方高度评价了中伊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表示愿进一步加强中伊两国妇女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9.
林润泉 《安家》2008,(7):106-107
汶川大地震给我们的警示之一,就是应当更加关注住宅安全问题,做好住宅安全工作就是以人为本思想在住宅建设领域中的体现.住宅安全问题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定要提高住宅建筑抗击突发性灾害如破坏性地震的能力,提高地震活动区域中住宅建筑物的抗震等级,特别是学校、住宅等人口密度高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另外,也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住宅建筑的日常安全问题,这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日本都属于儒文化圈的国家,加上两国源远流长的频繁交往历史,两国青少年生活有诸多的共性。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永平的明显不同,国家制度文化、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方面的显著不同,两国青少年生活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对中日两国育少年生活状况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两国育少年共同发展。本文的资料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和福冈县立大学1996~1999年联合组织的《现代中日社会文化变迁的调查研究》课题问卷的结果。 一、与家人的交往 卜)“与家里人妓话内容”的比较 二.日常生活中,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关注明显比日本的…  相似文献   

11.
晋源 《当代老年》2009,(8):12-13
老年住宅在国际上很早就被提出,如今,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老年住宅已经相对成熟。他们兴建老年住宅的理念、人文关怀的体现都成为许多国家借鉴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倪虹 《现代交际》2012,(4):61-62
体态语是人类进行非语言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其内涵也随着文化环境、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要与外国人进行有效、成功的交流就必须学习和了解体态语言在不同民族文化中的交际功能。本文主要介绍体态语在中泰两国人民社会生活中的交际现状,以及由于一些原因造成的交际障碍和解决对策,以便促进中泰两国更好地进行文化、经济、外交往来。  相似文献   

13.
现代老年人常因生理功能衰退、社会地位改变、家庭状况、疾病损伤以及死亡临近等因素,产生若干心理问题,如:脑衰弱综合征、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高楼住宅综合征等。其中的“高楼住宅综合征”泛指长期居住于高层闭合式住宅里,与外界很少接触,也很少到户外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异常反应,  相似文献   

14.
靳杨  武若愚 《城市》2010,(8):65-67
住宅是满足人们居住需要且具有人为空间的一种建筑类型,人为空间包括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两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简单的居者有其屋已无法满足人们对居住品质越来越高的需求,这种需求正不断推动住宅的发展与进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日语、汉语中含有「子」"子、儿"的谚语进行归纳整理,在两国的谚语比较研究中探讨中日两国的亲子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建筑是城市的衣裳,它代表着一座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以及格调?丛1987年起,每年的7月1日成为“国际建筑日”。未来学家预方,进入21世纪后,人类生活的空间将出现重大变革,其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17.
谚语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国和西班牙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丰富的谚语。但受到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的影响,汉语和西语谚语在构成和内容上都存在着异同。本文旨在从文化视角探讨两国谚语,加深对两国文化的认知,为西语教学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8.
中日传统史学之“正统论”观念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正统论思想,是与西方思想文化区别最为显著的、最富有特色的政治历史观念。这种正统论观念融入传统史学的肌体,成为中国史学中最显著的思想要素,而且传播东亚,对日本等国的政治与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因区域、民族、社会历史的具体条件不一,中日两国的“正统论”观念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与日本于1972年9月30日正式建交,30年来,和平友好是两国人民唱响的主旋律;平等互利、长期稳定是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大潮流。然而,日本的军国主义阴魂不散,反华势力相当猖狂,常常掀起逆流浊浪,破坏与中国的正常交往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日本政坛的某些政要为迎合国内右翼势力,也蠢蠢欲动,不时干出一些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来。在中日关系上,台湾问题是个敏感问题。中国一直强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日本却不时制造出反映“台独”的噪音,这与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和平友好的承诺是背道而驰的。2002年…  相似文献   

20.
太阳能集热器与住宅建筑一体化安装,是住宅节能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其主要操作过程就是把集热器安装到建筑物中,以此来实现能源节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