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信朋友圈“晒”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宠,微信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风靡各类人群。微信朋友圈中“晒”美食、“晒”心情等内容折射了社会进步引发的人们乐于接受新观念、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亟需精神慰藉的现状。晒微信朋友圈已然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应该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和理性的思维来看待这种行为。文章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微信朋友圈中“晒”现象的现状,揭示微信朋友圈中“晒”现象的深层原因,提倡人们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这一行为,并从中汲取正能量,实现对优质生活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家庭科技》2014,(4):39-39
微信朋友圈有各种各样的人天天在发表现状、发布言论。通过这些“状态”,可以一眼看出手机那端的那个人是怎样的性格和心态。  相似文献   

3.
微信体现了媒介化社交的诸多优势,随着微信的普及和社交功能的延伸,微信化生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值得高度关注.微信成瘾不仅具有网瘾的一般特征,其过度虚拟社交导致生活紊乱和精神空虚,陷入“越微信、越焦虑、越冷漠”的怪圈,也进一步地疏远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容易产生人格分裂、社交幻化和自我迷失.如何培育微信的社交理性,是合理运用微信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和技术革新,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当前,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重建立、轻维护”“重内容、轻形式”“重迎合、轻把控”“重传播、轻教育”等问题.为此,高校应从坚持主流价值、创新工作思维、统筹平台建设、丰富推送内容、开发周边功能等角度出发,以更加鲜活多元的教育理念,构建生动丰富的模块体系,传播主流价值的思想题材,形成互动浸润的教育环境,推动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路径优化.  相似文献   

5.
“今天吃了海鲜大餐”“新买的衣服好看吗?求点赞……”每个人的朋友圈,总会有那么几个朋友异常活跃,无时无刻不在“晒”生活.他们恨不得将每天24小时做的事情全程用微信记录下来,并随时刷新微信,查看朋友们的点赞和评论.这样的行为,让朋友们有些“招架不住”.  相似文献   

6.
宋健 《天府新论》2022,(4):138-144
微信“朋友圈”既是现代精神的典型显象,同时也在形塑未来社会的伦理品格。已然与将然交叠穿梭,使“朋友圈”呈现三重吊诡:首先是熟悉与陌生的置换,人们一方面与陌生群体畅享几何倍增式的互粉关系;另一方面,又将有着一段“不可解之情”的熟人关系变为某种“弱连接”。其次是自由与秩序的悖谬,当人们不再依循血缘、地域来建立社交网络时,正是自由意志的某种体现;但同质化的“秀”“晒”“炫”,又迅速将人们囚禁在资本衍生的“铁笼”内。最后是理想与虚无的变奏,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既有意气风发、高标理想的一面,也有佛系心态、甘于躺平的一面,常常游走在希望与恐惧之间。  相似文献   

7.
基于熟人关系的微信社交是网络化条件下新兴的社交模式。微信圈子来源于现实社会圈子,呈现差序格局空间结构。借助微信朋友圈分享行为,大学生实现了熟人网络社交空间中的“自我呈现”。对某高校大学生微信朋友圈分享行为的动因分析发现,以“已”为中心的“自我主义”是分享行为的思维特征,修饰、共情、陶醉、利他等四个维度的内因与外因共同影响着分享行为的行动逻辑。“克己复礼”是大学生微信朋友圈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慎省、慎辨、慎言是规范分享行为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8.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人们将网下的生活移居到网上,习惯于通过网络来进行社会资本的积累。然而,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平台的大众传播特征使得社会资本容易集中流向网络场域中的强势话语阶层。而微信的“生成”式结构所形成的信息过滤机制,使得每一条信息必须跨过圈与圈的屏障才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这不仅有利于还原信息本身的价值,同时有利于消解网络核心话语节点的话语权力。在此基础上,经过层层过滤的“序参量话题”不仅对人们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也让微信场域中,基于话题本身价值的人际交往更加平等和理性。文章试图从微信朋友圈的“生成”模式入手,分析朋友圈的结构形式,通过描绘朋友圈的话语传播机制,探索在基于内容价值的传播条件下的人与人的关系变化。  相似文献   

9.
微信文学的存在方式源于它的技术构成及其与主体关系的设定,其形态包括基于微信平台创作并发布的原创文学、利用微信推送的传统文学作品和以微信为题材创作的小说。微信文学的多媒介审美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交友圈关系资源的商业驱动功能,成为这一文学价值取向的历史确证。  相似文献   

10.
微信小程序学习平台概述 微信小程序在2017年初发布后,就引起广泛关注,发展至今,微信小程序已经和各行各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各行业应用中,小程序以生活类、服务类为主,满足了大部分用户的需求,提升了用户的黏性.在小程序的合作行业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小程序开启了高校学习的新模式.本文从小程序中学习平台的角度出发,研究微...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微信对人际交流和沟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微信通过特定的社会功能快速传播信息,实现以“朋友圈”为基础的信息共享,从而构建特定的社会意义。通过分析和回顾2013年我国微信研究现状得知,微信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微信-9自身研究、微信与社会影响研究、微信-9传播学研究、微信与广告营销研究、微信与传统媒体的关系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217-224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以智能手机和移动应用软件为载体的"微社会"中,我们在享受微信给我们生活带来便捷和愉悦的同时,各种微信消费异化也开始层出不穷:微信依赖症日益严重,微信依赖者沉迷于朋友圈的自我呈现,生产着自我快感并自我消费;人们满足于微信朋友圈的虚拟生存状态,却消解着现实的人际圈;信息超载过量,使人们注意力难以集中,逐渐习惯"浏览式阅读"模式;微信内容的碎片化,对人产生精神麻醉;微信谣言四起,求转发体、拟名人体、微信体的流行,正异化着人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利用微信犯罪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威胁到人们的财产生命安全。沉溺于微信消费中的"自我",随着逐渐失去的自控力、判断力、思考力,成了马尔库塞所描述的那个"单向度的人",成为微信的奴隶。但是,微信和人的关系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自身的问题,要想摆脱被异化的命运,更多的还是需要提升"自我"的素养水平,把握住自己的主动性、思考力和批判力,理智地使用微信。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纷纷建立了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对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调查研究发现,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马克思主义校园化和大众化、便利校内外师生。在发挥这些功能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如辐射范围较小、发布内容理论性过强而趣味性较少、栏目建设无序、更新和发布频率过低等问题。为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文章试图从内容建设、栏目版块建设和微信运营团队人员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公众号已成为高校开展招生宣传、文化传播、思想引领等的重要媒体渠道.基于《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2015-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单周文章阅读量排行榜TOP 100”的推文榜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研究发现:上榜推文的共性特征主要为内容题材迎合学生的精神需要、推文方式方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上榜高校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对学生的感召力.当前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推文困境主要表现为文本困境、传播困境和运营困境.对此,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语言观,辩证看待网言网语表达、提升推文内容创作水平,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注重推文传播效果分析,增强舆论议题设置力、完善运营团队结构,改进“师生共建”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一幅漫画戳中泪点 “前几天刚拉黑我妈!”“好烦啊,我爸竟关注了我的微博”……当年轻人在微博或者微信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的一言一行时。父母作为“粉丝”或“微信好友”出现,反而让不少年轻人生出各种抱怨。  相似文献   

16.
去年,文筱在亲戚的建议下开始卖面膜,于是在微信朋友圈发起各种推销. “每个长痘的人都是一支潜力股,长痘时不忍直视,祛痘后女神回归……”只要是文筱的朋友,打开微信就能收到她源源不断奉送的“美容鸡汤”,一天好几条让人“吃到吐”.更让朋友们感到受刺激的是,每条信息下面必定会配发2张图片:没敷面膜的人满脸痘痘,密密麻麻的黑点很吓人;敷完面膜之后,瞬间变成面容光洁亮丽的青春美少女.  相似文献   

17.
“房屋拆迁公告”的合法性事关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提起行政诉讼是进行自我救济的重要途径。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做法的不一致,引起学界的一些争议。通过对两则典型案例的介绍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房屋拆迁公告”是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可诉性,并且当事人可针对“房屋拆迁公告”单独提起行政诉讼。“房屋拆迁公告”违法体现在发布主体违法、时间或内容同拆迁许可证不一致、违反公序良俗、没告知救济途径、发布形式不符合要求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中国迅速发展,多种媒体形态呈现持续的分化与融合之势,媒体领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这给我国以各级人民政协为核心的政治协商制度带来新的挑战,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制度的创新带来新的契机.由于极为成熟的信息发布、搜集、分析能力,新媒体有助于改善现行的政治协商机制,也能够密切各级政协委员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辅助政协工作的信息公开.同时,新媒体存在的泛众化、娱乐化、“群体两极分化”等倾向,亦需要在人民政协利用新媒体中加以有效规范和引导,从而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作为时下最流行的社交沟通软件,微信以其独特的魅力备受大学生的青睐。文章旨在从实证调查角度研究该群体对微信社交的态度。基于对构成“态度”要素的解构,从对微信社交的总体认知、情感偏好、行为意向三个方面,了解大学生对微信社交所持态度的总体现状。从微信如何满足大学生社交需求、大学生个性化特征、新媒体文化熏陶三个层面,思考影响大学生上述态度形成的因素。从霍夫兰德观点的说服模型出发,针对大学生对微信社交所持有的非理性的态度,探索性地提出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20.
民间文艺生态学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民间文艺生态学的创建民间文艺生态学是贵州民间文艺研究取得一定成就的基础上,在全国民间文艺研究的推动下提出来的.贵州是多民族省份,民间文艺丰富多彩.人们把贵州称之为“歌舞之乡”、“诗歌海洋”、“蜡染之乡”,实不过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