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黄宗羲思想,有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当时的时代和时代思潮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关于黄宗羲思想的渊源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关于黄宗羲学说本身各方面的研究问题。关于第三个问题,这次会议上有很多好的论文。但应该说,这一研究工作的某些方面现在仅仅是开始。比如他的经学,他的文艺思想、他在天文立法等方面的科学思想,以及他与西学的关系等等,我们涉及的还很少。就是对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特别是对他的哲学思想的研究,也还只是初步的。这方面的研究有待于中国思想界学者的努力,也有待于《黄宗羲全集》的很快出版。关于前两个问题,我有一些想法在这里提出来,请教于诸位。第一个问题是黄宗羲生活的时代和时代思潮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有争论是件好事,我个人也有自己的看法。对于当时有雇佣关系出现,也就是说有某种资本主义萌芽或曰 相似文献
2.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讲点有关<黄宗羲全集>编辑出版的往事.这项工程最早是在八十年代初(1983年)从浙江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开始的.我当时任该会会长、吴光任副会长.在课题筹备阶段,由我牵头组织了省内外二十余名专家,会同浙江古籍出版社的责任编辑一起开会商讨,协调分工.后因我担任浙江省社科院和杭州大学的主要领导,没再具体参与此项工作.因此在实施阶段,主要由吴光同志负责编辑各册目录、撰写点校说明、搜集和考辩遗著佚文以及与校点者、出版社的联络协调工作.此外,李明友在制定草案、方祖猷在搜集佚文方面也做了些协助工作.至于各册的统稿和终审工作,则主要由浙江古籍出版社的方福仁、孙家遂等会同吴光一起完成.应该说,所有参与此项工程的同志,都是尽心尽责的;尤其是吴光同志为此所付出的繁重而艰巨的劳动,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3.
4.
黄宗羲以儒学为中国古代各派学术的正宗,其他如杨、墨、申、韩、佛、道诸家,均属别派异端。在别派异端中,黄宗羲又以杨、墨为害最大最深,并惊呼“杨、墨之道,至今未熄”。认定杨、墨之道违背儒学的仁义之道,并以为佛、道二教与杨、墨之道相通,这是大部分儒者的共识,而以为“自古至今,只有杨、墨之害,更无他害”,则是黄宗羲的独到见解。当然,黄宗羲是站在维护儒家仁义之道的立场上来批判杨、墨的,因为他以儒学为洽国之本,以儒学为中国学术的正宗。他认为儒学是一种仁义之学,即社会伦理学说,这种学说”经纬天地“,经世致用,主张仁义与事功的统一。黄宗羲在揭示孟子学说的宗旨时指出,儒学以“仁义”为核心,仁义是孔、孟所立的人极、人道,即做人的准则。他在《孟子师说》开卷便明示仁义之道即为天地之道,他说: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中日学术交流的迅速发展,使日本学者有机会直接目睹中国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受到了很大鼓舞。另一方面,日本的研究成果也在中国得到了较多的介绍。有关明代思想研究概况被译成中文的有:岛田虔次的《战后日本宋明理学研究的概况》(载《中国哲学》第七辑,1983年);吉田公平、市来津由彦的《日本宋明理学研究情况概述》(载《中州学刊》,1985年)。现在,中国陆续出版了一些经过点校和注释的古籍,这对在资料探索和理解方面遇到困难的外国研究者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它能使其在研究对象和方法方面进行反省。至于黄宗羲,目前正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组织刊行《黄宗 相似文献
6.
一、“寒芒熠熠,南雷之村”黄宗羲晚年自号“南雷”,似乎别有深意。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他五十三岁写成《明夷待访录》一书的《题辞》,自署“梨洲老人识”,“梨洲”一号以后并不常用;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年)他六十六岁在《留别海昌同学序》这篇名文中,慨然自称“余南雷之野人也,气质卤莽”,同时,猛烈抨击当时道学圈子中空疏狭隘,“封己守残”的学风。此后,他编定自己的文集、诗集以及《黄子留书》等,均冠以“南雷”二字。全祖望就其处于“贞元之运”的一生学行,赞之为:“鲁国而儒者一人。矧其为甘陵之党籍,厓海之孤臣。寒芒熠熠,南雷之村。更亿万年,吾铭不泯。”且谓其“建续钞堂于南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这一时期是封建社会晚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时期,也是由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农业经济向以手工业生产与商品交换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的社会主体地位和工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愈显突出,同时历史积累下来的一些具体制度也不合时宜地保留下来,与民众的利益和时代潮流相逆行。作为时代的产物,黄宗羲的人性思想表达出一种基于平等价值观的对人的深切关怀,强调人的无形的抽象的利益;他的"工商皆本"、田税和货币等经济思想反映出人在社会经济领域的某种需求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强调人的具体利益和其可持续性。两者以思考人的利益问题为纽带,共同组成了一个以人为本的具有相同价值取向的思想体系。研究黄宗羲的"工商皆本"、田税和货币政策等经济思想,旨在继承并借鉴黄宗羲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为后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2.
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中,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特色在于,他在与当时一流知识分子一起,在明朝覆亡的刺激下,对于政治不仅进行了"理念的反省",同时也进行了"制度的反省".这种反省不仅仅涉及土地赋税等等制度,而且是对封建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提出了深刻和尖锐的反省.而这种政治思想的反省和批判由以发出的基础,则是他得自古典儒家的深厚的民本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13.
《浙江学刊》1987,(1)
1986年10月20日至25日,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了首次国际黄宗羲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是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及杭州大学等十一个单位联合发起的,参加会议的中外学者有一百三十多人。著名学者张岱年、蔡尚思、冯契、郑昌淦、肖(?)父、李锦全、张立文、汤一介和沈善洪等参加了会议。出席会议的海外学者有九人,他们分别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西德和香港。一些未能到会的国内外著名学者还分别发来贺信和贺电。会议收到论文和资料九十五篇。会议期间,中外学者济济一堂,热烈探讨,体现了学术自由及平等的精神。这次会议的收获,较之过去的研究无论其广度相深度都有重大的拓展。首先就研究的广度而言,研 相似文献
14.
一个是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皦皦完人,一个是得时代风气之先的启蒙思想家。如嵇文甫先生所言,梨洲之学,远宗阳明,近承蕺山,但考察黄刘关系的文章至今付之阙如。本文仅宇宙观与人性论方面,并结合两人所处的时代,作一剖析。一黄宗羲的哲学与他的明快锐利的政治见解相比,每每给人以晦暗驳杂之感,以致迄今众说纷纭。其实,黄宗羲的哲学是以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力图使各种对立的观点折衷为特点的。除了人所共知的“盈天地皆心也”“盈天地皆气也”这二个自相抵牾的哲学命题同见于《明儒学案》外,还有“尽天地间皆是理”(《答忍庵宗兄书》这一全称判断。 相似文献
15.
东渡日本,是黄宗羲生平行事中一段不可忽略的经历。同、光之际,他的裔孙黄炳?辑《遗献梨洲公年谱》,即称之为宗羲生平三大案之一(《遗献梨洲公年谱》卷首《遗献梨洲公年谱叙》)。然而,由于在传世的黄宗羲遗著中,对这一段经历罕有涉及,以致引起后人争议,迄今悬而未决。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两种看法。雍、乾间学者全祖望认为,黄宗羲东渡日本在顺治六年冬,目的是为了向日本乞师(《鲒埼亭集》卷十一《黎洲先生神道碑文》),此其一。其二,近世学者梁启超于此则持异议,他撰文驳全氏之说,考订黄宗羲东渡日本为顺治元年,目的在于“避仇亡命”(《饮冰室文集》之十四》黄梨洲朱舜水乞师日本辨》)。一个是“避仇亡命”,一个是“乞师”邻邦,而且时间又相去五年之久,二者的距离是很大的。二说孰是,颇费推敲。以下拟就此试作一番钩稽,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17.
黄宗羲理论思维建构的历史命运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立文缅怀先贤,激励后学。黄宗羲逝世300年纪念.弘扬他的人文精神,于现代颇可借鉴。黄氏生当明末清初“天崩地裂”之际.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外危机。明中叶以来.西学随传教士开始东渐,西方资本主义亦向东方进行... 相似文献
18.
2006年4月1日—3日,由浙江省社科院与中共余姚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浙江省文史研究馆、浙江古籍出版社协办,浙江省社科院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余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承办的“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素有“文献名邦”之誉的浙江省余姚市召开。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和中国大陆以及港台地区的90余位黄宗羲思想研究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会议,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60余篇,期刊论著凡9种。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拜祭了黄宗羲墓,参观并考察了龙虎草堂、王阳明讲学处和余姚博物馆。与会专家学者们围绕“黄宗羲民本思想的性质、内涵…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不少思想自相矛盾的哲学家。对于这样的哲学家,如果我们能够指出他的矛盾之处,寻求其缘由所在,则对于吸取其中的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是十分有益的。黄宗羲是十七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但其思想有诸多矛盾之处,而且是中国哲学史上思想自相矛盾的哲学家中最突出的一位。笔者认为,黄宗羲思想的内在矛盾主要是他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产生的民主思想和理学思想的矛盾,是这一矛盾规定和影响了他在哲学方面理气和心物(理)关系问题上的矛盾。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很少有人涉及他的民主思想与理学思想的矛盾。而对于黄宗羲在哲学方面理气关系和心物(理)关系上的矛盾,学界中人虽偶有所论,似亦未能得出确解。本文重点论述黄宗羲的民主思想和理学思想的矛盾,并由此入手,论述他在理气和心物(理)关系问题上的矛盾,而且从理论渊源、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等方面说明其根由,以期得出确解。如有不妥,请方家和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20.
明清之际的学术出现了从"尊德性"到"道问学"的新的转向,其表现之一,即是明清之际的大儒们重建学统的努力.黄宗羲冲破时代的"囚缚",将他的批判深入到对制度变革的要求,并从科举"时艺"中走出来,返求之六经,并以"切于民生日用"为去取标准来重建儒学的品格.他认为"儒者之学"是"经纬天地"之学,主张"通今致用"、"学贵适用",反对科举之学、口耳之学,摒斥"锢人性命"的章句、时义、批尾之学.他主张道在六经,其复兴古代六艺之学及其多元人才观的表现之一,是他对"绝学"的提倡.他重视"学脉",从某种程度上重建书院讲学治世的精神,重视学校对世态人心的塑造作用,主张"学之盛衰,关乎师友",力倡"自得"精神与学术争鸣.黄宗羲的这些主张,体现了重视主体性重建的务实、平等的近代特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