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7,(8):108-110
作为最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密切相连;结合中国禅宗史及其当代发展来看,禅宗之所以能在明代以后,在已经融合型的汉语系佛教中占据主体地位,并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极强的内在生命力,与其宗旨、典籍的语言风格、教化方式中所蕴含的生活智慧,以及简单易行、贴近民众的现实向度等因素是有很大关联的。  相似文献   

2.
唯识宗、禅宗对"境界"理论的构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倩月 《学术交流》2005,(4):143-147
"境界"是中国文艺批评中的重要理论范畴.不同佛教宗派的境界理论对中国文艺批评境界理论的形成有着多重的构建性作用.特别是法相唯识宗的境界观构建了中国文艺批评境界理论的结构性心理空间.中国禅宗则使这一空间转换为审美境界,从而完成了对中国文艺境界理论的基础性建构.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8,(3):85-88
中国佛教心性论是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旨趣最为契合之处,也是中国佛教理论的核心内容,作为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禅宗心性论思想在这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笔者试就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至六祖慧能几代禅师所倡禅法的变化,对早期禅宗心性论的发展、演变作相关分析;在诸师所提倡的修习实践方面,试着提出几点看法;并认为慧能的"自性是佛"等顿悟法门是在修正道信、弘忍,以及神秀等禅师有关心性论基础上,对《楞伽经》所崇奉之"如来禅"的本源回归。由此,以期为更客观、深层次理解禅宗早期心性论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视角;为理清与早期禅宗心性论有关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隋唐以后中国佛教以“宗派”为主要存在形式,这在学界一度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但关于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时间、宗派数量、特征以及各宗的形成问题一直异说纷呈,到20世纪末,甚至有学者质疑隋唐“宗派”的存在.这些讨论对中国佛教的研究有积极的促进意义;但是对“宗派”存在的质疑,不仅是对中国佛教史上隋唐以来佛教存在方式的历史事实的省思,而且是对百年来佛教学术研究的基本理路的挑战.本文在分析“宗派”问题质疑依据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认为对隋唐佛教“宗派”存在及其存在方式的重新厘定,需要就“宗派”描述对中国佛教的适用性作出回应.而“宗派”是否适合描述中国佛教隋唐之后的生存状态,首先在于中国佛教在隋唐之后的发展,是否具有迥异于六朝佛教的态势;其次在于“宗派”能否概括和说明这种总体发展态势.对隋唐佛教“宗派”存在方式的认识,要考虑到佛教宗派形成的过程性.宗派佛教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还处于一个建设期.顺应着中国佛教自身的发展逻辑,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是一个冲突和会通并存的过程,以会通化解冲突,成为隋唐佛教宗派发展的基色.  相似文献   

5.
镰仓时代禅宗传入与武士兴禅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刘毅禅宗是纯粹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它传入日本的时间可追溯到奈良、平安时代,但却兴盛于镰仓幕府之际。何以如此呢?传而不兴与传而后兴究竟是什么原因所致?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做一番探讨,以为引玉之钩沉。(一)唐代是中...  相似文献   

6.
弥勒信仰是我国佛教净土信仰中的重要一支,自道安法师至近代的太虚大师等人绵延不断。弥勒信仰与中国佛教中唯识宗、天台宗、律宗、禅宗等宗派都有紧密关系。弥勒信仰以持戒、修善、礼敬弥勒而往生兜率净土及与释迦、弥勒接缘等弥勒下生得度为核心。人间佛教自太虚大师提倡起就与弥勒信仰结下了不解之缘。关注人生、入世修行和建立人间净土的人间佛教在思想的内在理路上与弥勒信仰深度相关。同时弥勒信仰也是人间佛教的一部分,弥勒“布袋和尚”的形象是人间佛教的一种象征,表达了人间佛教宽容、乐观、亲和的特点。佛教中的弥勒信仰在现实中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二个高潮,这个高潮的一个表征是佛教宗派的创立。天台宗作为中国最早形成的佛教宗派,在汇融思想、打破隔阂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天台宗的创始人智颉,一生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更是功不可没。他的“教观并重”思想开启了一代门风,其观心论思想对以后宗派实践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二个高潮,这个高潮的一个表征是佛教宗派的创立。天台宗作为中国最早形成的佛教宗派,在汇融思想、打破隔阂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天台宗的创始人智(岂页),一生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更是功不可没。他的“教观并重”思想开启了一代门风,其观心论思想对以后宗派实践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约自西汉末期起,佛教经过西域、龟兹等地,开始传入中国。东汉明帝刘庄在位期间(公元58-75年)又派遣蔡愔去印度求取佛教经卷,归国后,随即建立寺院和翻译经文,使佛教教义得以开始在我国广为传播。由于佛教的教义含有精深的哲理,很受中国人的重视,皈依佛教者逐渐增多;中国境内的佛教宗派,如净土宗、天台宗、禅宗等,竟发展到十三种之  相似文献   

10.
由陈公余、任林豪编著的《天台宗与国清寺》一书,已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在1991年10月出版。编著者从一九八二、一九八三年调查测绘国清寺开始,由表及里、由浅而深逐渐认识了国清寺与天台宗,最后终于撰成了一部资料系统详实、立论公允、图文并茂的著作,这是编著者近十年辛勤耕耘的收获。中国的佛教是由中国人承袭了印度佛教义理自行创立的。佛教无论在印度还是在中国,都宗派林立,但总括起来讲,只不过空、有两宗。有宗,即印度的瑜伽行派,在中国,有宗的创始人是唐代的玄奘与窥基。空宗,印度的创始人是龙树及其弟子提婆。在中国,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都是承龙树之学术而创立的中国佛教空宗派系。中国佛教天台宗,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几百的不断适应、不断改造,并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创立起来的。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创立最早的一宗,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东渡扶桑,日本高僧最澄大师从中国天台山国清寺受传教义以后,回国在日本创立了日本天台宗,并曾与真  相似文献   

11.
佛是佛陀的略称,意译为觉者或智者。觉又包含有觉察、觉悟之义,故通常称佛是觉悟的意思。中国的佛教,从汉魏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从不同学派到各个宗派,虽然在许多看法上有分歧,但都很重视“悟”。其中,尤以竺道生,特别是禅宗的“顿悟”,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然而,学术界对于“顿悟”的思想,过去往往贬辞甚多,诸如把“顿悟”仅仅说成是一种宗教出世主义的口号,是什么神秘主义的修养方法,等等。  相似文献   

12.
净旻 《浙江学刊》2006,(4):33-38
天台宗是佛教体系中最具哲学深度和思辨水准的佛教宗派,引导着中国佛教走向了精湛与成熟,历史上曾长期在江浙佛教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文力图以百科全书辞条的体例,通过宗名、宗史、宗典、宗义四要素的切入,扼要勾画出天台宗的基本脉络和特征,从而对这座“代表中华佛教圆熟境界”的巍峨巅峰作一全面的鸟瞰。  相似文献   

13.
《楞严经》对自性本体的睿智思索,对超越途径的颖脱标举,对了悟境界的诗意描绘,孕含着电光石火的机趣,形成了孤峻峭拔的禅宗公案,产生了空灵超妙的禅宗诗歌,为中国禅林、中国诗林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宝藏。  相似文献   

14.
见在良知与圣人同异与否(圣愚之辨)是中晚明思想史上现成良知之辨的一个核心论题。从“体知”的视角深入分析争论双方对“当下一念”的不同指涉,龙溪以一念善端为依据,当下回溯至心体的一念之微并时时把持于此超越层的良知心体,一念之微与良知本体是同质同层的关系,即本体即工夫,发挥了阳明学向上一机的致知理路;而双江、念庵则是从经验层之可能被欲根遮蔽的一念善端来质疑现成良知的,一念善端与良知本体是同质异层的关系,从而开辟了体用有别、用工夫以复本体的渐修进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度及其运作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国清 《求是学刊》2002,29(5):45-5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三维空间。它的三个维度分别是政治整合、家庭本位与内在超越。三个坐标构成三个平面 :即政治整合与家庭本位的组合构成社会的自然化 ,家庭本位与内在超越的组合形成伦理本体化 ,政治整合与内在超越的组合形成精英集团“内圣外王”的人生目标。这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没有时间性的文化 ,它物化为精神父亲型的专制统治和封闭性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16.
“一念三千”是智晚年的“终穷究竟极说”,是天台宗实相论的经典性表述,也是天台宗哲学最重要的理论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构成这一命题的理论来源、基本环节及其所蕴含的哲学意义。作者认为,“一念三千”是智关于实相,亦即世界现象如其本身所是的实存相状的揭示,它是关于现象的存在实性的;因此它既不是一个知识论命题,也不是一个本体论命题,与一般所理解的“唯心主义”是没有关系的。不仅如此,智在关于“一念三千”的论证过程中,还表现出了对于先验唯心论的批判与拒斥。在“一念三千”的本然意义上,实相即是众生之刹那心念获得其恰当的、如其所是的表呈的状态,三千世界一切性相作为这种即时表呈的状态是没有主客体之分的,表呈者即是被表呈的本身,由是而呈现出一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深沦圆具之大全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吕明洋 《创新》2023,(1):1-12
中国精神是民族的价值取向、时代的价值观念、个人的价值理念的高度凝练,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人文精神的统一。作为人在主动把握与超越对象的过程中不断激活和开拓出的精神天地,哲学境界具有实践本性、应然本性、形而上学本性三重属性及至真、至善、至美三重维度。中国精神的崇高品味同哲学境界的内在规定相一致,二者以时代所赋予的意义和使命为纽带、以知行合一为契合点,彼此呼应、全面对话、深度交流,分别从国家和个人层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希望,具有相融相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的内在逻辑关联。哲学境界的独特品格和特殊功能为把握中国精神所蕴含的民族特性、时代意义、人文价值、现实功能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界,亦彰显了哲学境界的精神旨趣和当代使命。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文学批评中一个重要术语,但对其解释却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传统的解释都是从艺术层面,把境界等同于意境。其实,境界并不仅指向艺术,更指向宽广的文化层面。首先,境界要求表达真实的人生体验。其次,境界更是指一种悲壮苍凉的生命情怀。最后,境界亦指向创作主体的人格,只有纯真无伪、人格高尚者才能创作出有境界的作品。王国维的境界最终是一种生命空间、心灵空间的呈现。境界实际是对人的生命质量的考察与品鉴,是艺术境界与生命境界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已超越了单纯的文艺领域,而达到了生命美学、哲学的层面。  相似文献   

19.
一龙树是中国佛教很多宗派自诩的“始祖”,印度大乘佛教的奠基人,也是中观派系统理最早的阐述者。他的哲学思想提出了一种模式,为佛教后来很多学派所继承,在印度和中国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对龙树的哲学,特别是辩证法的思想作一概略的论述。一、龙树的生平和著作关于龙树的生平虽经世界各国很多佛教学者多方面的考证,到现在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如果我们剔除龙树传记中的荒诞成分,大致可以对他的生平勾出一个轮廓。龙树约在公  相似文献   

20.
吴言生 《唐都学刊》2000,16(2):51-56
法眼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法眼宗禅诗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从法眼宗宗风出发 ,联系佛教经论、禅宗公案机锋 ,揭示法眼宗禅诗的特色 :般若无知的宗风生发了色相俱泯触目菩提、直觉意象现量裸裎的美感特质 ,一切现成的宗风生发了日用是道即凡即圣、圆融谐和万法唯心的美感特质。探讨法眼宗禅诗的禅悟内涵和美感特质 ,透析潜蕴其中的佛心、禅韵、诗情 ,对建构 2 1世纪中国禅诗研究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