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陛”字校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页26:“吴王闻子胥此语,振睛努目,拍陛大嗔:‘老臣监监,光呪我国’??袁宾先生《敦煌变文校勘零札》(载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页93)校此条云:“拍陛”费解,待校。(监监袁校为尴尬,是)。按:《伍子胥变文》(页3):“楚帝闻此语,怕(拍)陛大嗔:‘勃逆小人,何由可耐。……’。”两处意思完全一样,今考《广韵》上声十一荠韵傍礼切:“陛,阶陛也。髀,髀股。(骨坒),上同。”陛、髀同属一小韵内,且髀或体也  相似文献   

2.
认清邪教特征 严惩邪教罪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这里所指的宗教就是合法的传统宗教,就是人们熟知的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等。1999年10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取缔邪教组织、防范和惩治邪教活动的决定》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发了《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00条中的“邪教组织”的定义作了明确规定:邪教组织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和散布迷信邪说…  相似文献   

3.
<正> 对于敦煌变文的艺术价值,历来众口一辞、交相赞誉。但是,在有关变文研究的一些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很不一致。本文拟就几个问题质疑并直陈浅见,以期得到指教。一、煞费推敲的“俗讲”多少年来,在“俗讲”这一名目上人们化费心血不少,然歧义甚众,误讹亦多。如: 1.“‘俗讲’则多佛经故事,加以演染而成。‘变文’即为‘俗讲’之话本,故其文中,多系事实。”(周绍良《敦煌变文汇录·叙》) 2.“到隋唐时代,封建帝王一再提倡佛教,寺院里的讲经更加盛行,并逐渐转向通俗化,出现了‘俗讲’这种形式。佛僧们……把佛理经义加以通俗的演绎,利用佛经散韵合体和民间的说唱形式进行演唱,这种俗讲的底本也是变文。”(张锡厚《敦煌文学》) 3.“变文最初是寺院里以通俗语言解说佛经故事的一种‘俗讲’……”(《中国古  相似文献   

4.
唐代三教并行政策的形成寇养厚一这里首先说明三个问题。(一)关于“三教”。所谓“三教”,按一般说法,是指以孔子为教主的儒教(孔教)、以释迦牟尼为教主的佛教(释教)、以老子为教主的道教(老教)。佛教和道教都是名副其实的宗教,不存在争论。但孔子创立的儒学是...  相似文献   

5.
敦煌变文校勘零札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各地刊物上相继发表了一批补校《敦煌变文集》(以下简称《变文集》)的文稿,足见学术界对于此项工作的重视,也是对于修订重版《变文集》的呼吁的积极响应和有力支持。笔者在完成拙稿《“亡空便额”校释质疑》(发表于《中国语文通讯》1983年第5期)、《敦煌变文校勘零札》(《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以下简称《零札》)和《敦煌变文校勘零拾》(《中国语文》1984年第1期,以下简称《零拾》)之后,又有机会重新研读《变文集》和诸家校订著作,复得有关校勘的笔记若干则,爰作《敦煌变文校勘零札补记》,以供《变文集》修订的参考,并继续向海内外专家们求教。  相似文献   

6.
唐朝统治者以老子后代自居,极力抬高道教的地位。道教与佛教不同,佛教强调人们要忍受今生的痛苦,才能获得来世的幸福;而道教则不然,它宣扬人要看重今世的享受,强调及时行乐,追求长生不老,因此迎合了统治者的口味,在唐代兴盛一时,形成了儒、道、释三足鼎立的局面。道家与道教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家”一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至于道教,则是在黄老道家理论基础上,吸收古代神仙家的方术和民间巫术鬼神信仰而形成的一种…  相似文献   

7.
<正> 一关于《太平经》成书的情况关于《太平经》的产生,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先有本文若干卷,后来崇道的人继续扩增,逐渐成为一百七十卷。”(《太平经合校前言》)这是王明同志的说法。一种认为并无本文若干卷,“是当时秘密流传的原始道教中很多人的著作,经过逐步积累最后汇集而成的。”(《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69页)这是卿希泰同志的说法。两种说法的共同点是:(一)都认为《太平经》是最早的道教经典;(二)有一个广泛存在的民间道教或原始道教;(三)有逐渐增多的或众多的崇道者或道教徒造作道书,《太平经》就是在此基础上编成或扩增而成的;(四)由于作者不一,因此内容庞杂,容纳了对立阶级的思想。这两种说  相似文献   

8.
道教奉“太上老君”(老子)为教主,奉《老子》为圣典,近两千年来历久不衰。对《老子》作宗教性比附始于西汉初年。汉初提倡用黄老之术治国,神仙家则视《老子》为治国、修身、修养成仙的经典。东汉太平道、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为“九玄帝君”“太上老君”。至南北朝,老子的教祖地位已为道教中人所公认。唐代皇帝以老子为族祖,追封其为“玄元皇帝”,奉《老子》为《道德真经》。道教神化老子受了?纬之学神化孔子的启示,佛教传入也起了催青作用,唐朝皇帝攀附老子,又使之加温。《老子》含有可供宗教援用附会的神秘主义因素。道教的根本信仰为《老子》的“道”和“德”,道教徒的修炼就是“修道养德”。道教经典所宣扬的义理,无不与《老子》在形式和思想上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序言中提到:“手稿是从第三十七章开始(按:指地租篇导论),接着是第四十五章至第四十七章(按:指绝对地租,建筑地段的地租,矿山地租,土地价格、资本主义地租的产生),然后才是第三十八章至第四十四章(按:指级差地租:概论、级差地租的第一形式、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最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恩格斯在这里已经表明,我们现在看到的《资本论》第三卷地租篇的顺序和马克思关于地租理论的手稿顺序是不一致的。恩格斯同时谈到“马克思在第四十三章(在手稿中是地租篇的最后一部分)发觉有必要把全篇提纲简略地重述一遍。”卢森贝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解释,他说:“指出来是有趣的,就是在《资本论》第三卷手稿中先为阐释绝对地租的各章,继而为表述级差地租的各章。可是在地租篇结尾,马克思放弃了全篇的计划,恩格斯于是按  相似文献   

10.
<正> “许多正统文学都是由俗文学升格而来。”(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敦煌变文的发现,证明了唐传奇及宋元以后说唱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由来。但是,变文究竟“变”自何处,源于我国还是源于印度,仍然是悬而未决并亟需研究的问题。本文拟就此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关于通假字     
关于“假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下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这说的只是一种情况,即本来没有正字,一开始就借用某一个字。如本义为燃烧的“然”,假借为代词。《论语·宪问》:“古之人皆然。”本义是竹器的“匪”,假借为否定词。《诗经·卫风·木瓜》:“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关于这类“本无其字”的假借,我不打算多谈。这里所要讨论的是本有其字的假借。这种假借的特点是:本来就有一个正字(或叫本字),书写时却借用另一个与之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下面提到的通假字,指的只是这一种。  相似文献   

12.
隋文帝杨坚之崇信佛教,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关于他与道教的关系,则所知甚少,学界对此尚未进行探讨。本文试图就此发表一些浅见,以引起治史者的注意。杨坚自幼出生成长于佛教环境中,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仰者。他“每以神尼为言,云我兴由佛”,多次表白:“朕尊崇三宝,归向情深,恒愿阐扬大乘,护持正法”,“朕于佛教,敬信情重”。他对道教,起初尚无好感,但他不采取北齐文宣帝式的打击道教政策,而是“复行佛逍二教”,对道教的发展同样予以扶持。这是为什么呢?其原因就在于: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历史的座标上深深刻划出宗教迅速发展的轨迹,传统文化孕育下的道教羽毛渐丰,外来佛教也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交  相似文献   

13.
整体把握寻找中介─—《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评介魏中林作为佛教文化与华夏文化整体交融中的显要领域,佛教同中国文学艺术的关系呈现为两个层面的展开:一是文学艺术创作所吸纳的佛教内容;二是佛学理论对文艺美学理论的影响渗透。前者如雕塑绘画中的取象造形,变文俗讲...  相似文献   

14.
陈烁 《兰州学刊》2014,(1):49-56
历史故事是敦煌变文的重要题材来源,其中如《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舜子变》《前汉刘家太子传(变)》等,在历史事实和史籍记载的基础上,大量融合民间传说而形成自己的故事结构与情节。仔细考察上述敦煌讲史类变文故事的核心要素,可以发现其与上古神话和古史传说的密切关系,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仪式文化内涵,既反映了古代成人仪式文化对敦煌变文的深刻影响,也反映了仪式文化在敦煌变文传播中的潜在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不忿”辨     
读张怀平同志的《“不忿”解》(《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我认为就李端《闺情》诗来说,这一解法可以成一家言。但就“不忿”这一词语来说,实有商榷之必要。“不忿”用得颇广,一般解作“恼恨”,唐代就不乏其例,如《降魔变文》:“太子下马,不忿欺诳之情。”这里的“不忿”,显系“恼恨”。其他如:《三国志平话》卷中:“蒯越、蔡瑁有不忿之色。”元曲《连环计》第四折:“连李肃也不忿其事,因此拔刀相助。”《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兴哥不忿,一把扯住他袖子要搜。”《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邵氏不忿,一时失手,误伤人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各民族信奉多种宗教,其中以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最为深广,佛教由印度传入,道教却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然而,国内对道教的研究却很薄弱,直到进入80年代以后,这种情况才有改变,近年来在学术文化领域更是出现了一股研究道教和道教文化的热潮。笔者曾出版《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一书,就道教与中国各族民间口头文学的相互关系,也就是中国民众的文艺生活与宗教生活的联系作了较为系统的清理。后又在这项研究工作积累材料的基础上选编了一本《道教的传说》。这是一部有关中国民间道教信仰的传说故事集。我们只有联系道教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司马承祯继承和发展道教的重玄和上清两派的传统思想 ,以老、庄、《易》和上清经等学说为依据 ,融贯儒家的“性善”和“正心诚意”说、佛教的“止观”和“禅定”论以及《西升经》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观点 ,系统地阐发了道教的修道思想和方法 ,对后世内丹道教和宋代理学的主静无欲说皆有启迪之功。  相似文献   

18.
回忆1954年底~1955年初,经过向达、王重民、周一良,启功诸位先生和我共同商讨后,决定采用一百八十七卷写本,即现在《敦煌变文集》内有卷号的目录。当时我们计划将敦煌俗讲、变文和通俗文学等资料出版一部“校印本”,一部“影印本”和一部“选注本”。关于“影印本”,后来因人民文学出版社领导认为出版“影印本”耗费太大,没有同意,此事遂作罢论。关于“选注本”,我记得,在1956年底将《敦煌变文集》“校印本”交去排版后,即筹备出版《敦煌变文选注》本。1957年春,我还特约和组织了对  相似文献   

19.
1.敦煌变文新辑潘重规教授对照原抄本校订了王重民等编辑的《敦煌变文集》,发现很多导致文义歧解的抄误俗字。将于最近出版的《敦煌变文新书》对此做了校正。 2.第二卷敦煌俗字谱潘重规教授直接指导下的敦煌抄本中的中文俗字专著《敦煌俗字谱》已于1978年编辑完成。题名为《敦煌俗字谱续编》的第二卷编辑规划正在进行中。 3.敦煌抄本中的中文俗字索引敦煌抄本中的中文俗字虽给学者带来很多困难,但至今还只有《敦煌俗字谱》一本著作,涉及到这一特殊课题。《俗字谱》的作者现在正从事中文俗字索引的编辑规划。《敦煌俗字谱》的编排是按部首从正字查俗字,而索引则按笔划从俗字检正字。《敦煌俗字  相似文献   

20.
孙雍长 《学术研究》2006,(8):146-146
儒、道、释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通常所说的“三教”,所指即此。严格而言,“三教”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儒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学派、主流思想,但自始至终它并未形成为宗教,所以并不存在什么“儒教”;道指道教,它源于我国先秦时代的道家学派、道家思想,汉以后有了道教,但“道教”并没有等同于“道家学派”或“道家思想”;释指佛教,我国魏晋时代由印度传入,后来逐渐本土化,成为我国影响最广大的宗教,“佛教”和“佛家”则几不可分。作为宗教场所,佛教是寺,道教则是观(guàn)。和尚不进观,道士不入寺。但有趣的是,在我国各地(尤其在广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