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战后中日戏剧文化交流大连艺术研究所宋延平战后中日戏剧文化交流,是指二战结束到现在两国于戏剧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及其影响。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它不断发展扩大,促进了双方在艺术上的进步,推动了中日文化交流和中日友好,成果显著。但与之相比,有关方面的理论研...  相似文献   

2.
共书佛教“黄金纽带”的新篇章——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随笔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杨曾文日月不居,光阴流迁,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已经度过25个春秋。在这四分之一的世纪里,中日两国政府和民间的各个领域之间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为两国乃至亚洲、...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是现代汉语学术诞生与发育的世纪,在过去的百年间,现代中国哲学领域内出现了众多的学术派别,其中,本土色彩最浓的应推以熊十力、牟宗三为代表的当代新儒学——这一学派因其主张中国文化是所谓“内在超越”而可以称之为“内在超越”之路的中国哲学学派;实际上...  相似文献   

4.
中国美学:百年历史的学术反省——“百年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晓棣“从当代学科建设层面上深刻总结、反思百年中国美学的历史经验,有必要将美学理论的逻辑演化放到20世纪中国文化的总体语境中加以审视,在学术史层面上确定百年中国美学的学术建构特性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日本文化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年,在时间的长河中可谓一滴水;在人类史中亦微不足道。然而,在开元以来的人类社会历史中,20世纪只不过是其第19个百年。虽不能说过于长久,然也不可谓之短暂。尤其是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说来,百年包含着不尽相同的意涵。本文诉求的对象是东亚岛国日本之文化的百年,即20世纪的日本文化。任何民族、任何国家的文化无不以其社会经济条件为前提,又无不是其社会历史的集中写照。日本亦不例外。这一百年来,日本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它时而昂奋、跃起以至失去理智,时而沉潜、卑屈以至不敢说出"不"宇。日本文化亦然。百年来,它时而…  相似文献   

6.
从古籍丛书看中日典籍交流杭州大学中文系陈东辉在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关系史上,典籍的交流无疑是其中繁富而灿烂的篇章。而作为古代文化汇聚和总结的古籍丛书,对于中日典籍交流起了殊可称道的重要作用。笔者近年来致力于古籍丛书的考究,同时对中日文化交流史亦颇有兴趣...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当我们把 2000年最后一期刊物奉献给读者时,全国人民即将告别波澜壮阔、风雷激荡的 20世纪,伴随新年的钟声,跨进人类历史又一个新纪元。 世纪交替之际,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追溯 20世纪,特别是新中国诞生以来的社会科学事业,真是感慨万千,心潮澎湃。 20世纪是人类社会大变动、大进步、大发展的世纪,也是中国人民值得永远自豪的世纪,是中国由弱变强的世纪,中国由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转变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这 100年中,中国的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新中国诞生以来的社会科学事…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对于戏剧表演艺术的理论概括并不自潘之恒(明末戏剧理论家)与狄德罗(18世纪德国戏剧理论家)始,但是在他们手中开始趋于成熟,他们的论著《鸾啸小品》与《论戏剧诗》、《演员奇谈》①堪称中西方戏剧表演理论的开山之作,它们为以后不同的戏剧表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如何理解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这是潘二恒与狄德罗戏剧表演论的出发点,也是见出这二者之异同的关捩点。狄德罗反对演员在舞台上听凭情感的驱使进行表演,,他认为情感的本性就是变幻无常、捉摸不定的,因此一个易于动情的演员其表演就很难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林玮 《学习与探索》2023,(3):161-167+2
“城—乡关系”在中国电影中往往被表现为物的充盈与物的匮乏。20世纪80年代,电影中的城市与乡村之间有着可以让进城者自由流动的渠道,两者都是不完美的生活空间。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开始从银幕中渐次消失,而城里人则开始出现因物的分配不均而导致生活经验处于震动状态之中。这可在《任逍遥》《十七岁的单车》等影片中找到验证。即使在乡村电影中,乡村也是作为城市化的背景或对象而出现的,乡村生活经验是城市生活经验的延伸。以人的分配(城市化率)和物的分配(城乡居民收入差)为代表的城乡关系,可以作为20世纪3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中国城市电影代际分界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历经百年沧桑,百年的奋斗,百年的拼搏,特别是经过了开始 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中国终于汇入世界潮流,与世界接轨,和世界共同迈入了新的世纪。 这是一个精彩纷呈、充满变化、流行与时尚的时代。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伴随着时代的主旋律也纳入到了世界的时尚之中,那是一种情不自禁。 21世纪的中国家庭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呢? 家庭的发展变化,从来都受着社会发展变化的制约。近代工业革命摧毁了古代的自然经济体系,把人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加速了扎根于土地上的传统家庭的瓦解,使家庭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今天的…  相似文献   

11.
时近世纪之末,面对沧桑巨变,回首百年历史学的发展道路,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学研究作一番总结与回顾是十分必要的。为此,由北京市社科联和北京晚报联合主办、北京市历史学会承办的“学术百年论坛———新世纪讲学”系列学术研讨会历史学专场讨论会于1999年12月9日举?..  相似文献   

12.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上半期,中国两国都处在闭关自守的状态中,两国的文化和文学的直接交流也不多。明治维新后,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日本积极推行侵略中国的“国策”,一步步地对中国进行渗透和扩张。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许多文学家也关注中国的情况。但是,这种...  相似文献   

13.
范仲淹与包公戏李丛昕一、一个奇特而有趣的现象作为历史人物的包公,其实算不上中国封建社会里那种所谓能够经天纬地、斡旋乾坤的“三不朽”人物。但是,作为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清官形象,数百年来确实成了中国小说曲艺和戏剧舞台上一颗不可多得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发展民营银行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金融世纪,而金融是现代产业活动的中心,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金融业中民营银行的诞生.我国发展民营银行,应从民营银行的理论分析、民营银行的实证考察、民营银行的战略选择等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时民营银行在我国建立的理由、条件、中外历史经验、发展的目标模式进行论证.民营银行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融资、投资和支持产业活动,而且在于实现公民产权,使公民成为有产者.因此,发展民营银行是我国金融政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图像时代来临、视觉文化勃兴和人类视觉审美范式的嬗变,人类步入了一个景观社会和消费社会双重变奏的新历史阶段。在此背景中,传统艺术面向视觉化、景观化审美倾向的不断革新求变,成为历史的必然。20世纪以来,为应对影视媒介蓬勃发展的挑战,戏剧创作者和理论家努力突破剧场性的局限,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从文化艺术学的意义而言,它既像一块基石,以其鲜明的民族气质和典雅的美学追求标志了中国景观戏剧的诞生;又像一方路标,昭示着民族景观戏剧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艺术与科技有着天然的渊源关系。在艺术家族里 ,从科技的发展中受惠最多的可谓戏剧 ,它在科技引导与催促下的发展是艺术与技术互动的典型样式。因此 ,从戏剧发展的历史上 ,可以透视科技发展的轨迹。但戏剧并非单方面地受惠 ,科技的进步 ,物质世界的丰富与创新 ,戏剧艺术也发挥了独特作用。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 ,不仅使戏剧观众与戏剧创造者形成了新的互动关系 ,而且 ,使一种并非将舞台戏剧搬上网络的网络戏剧的诞生成为可能。在未来社会发展中 ,戏剧艺术与科学技术的互动与联姻 ,将使二者都获得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考古学是研究古老事物的一门学问,20世纪以来有了辉煌的发展。从世界范围来讲,考古学研究有着共同的目标,即复原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过程。由于各个地区的历史背景和走过的道路不同,难免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着某些差异,毕竟可以作为相互交流和取长补短的基础。现在准备简单回顾一下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百年历程,以便为总结过去和遥瞻未来,提供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8.
应当重视20世纪中国发展学说史的研究缪青一、波澜壮阔的百年变迁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待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都不能不承认20世纪在中国5000年文明发展历程中,是变迁最为丰富、发展最为壮阔的时代。从经济发展来看,20世纪的中国呈现了从缓慢增长到经济振兴,进...  相似文献   

19.
8月20日至23日,由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大连大学、大连民族学院、辽宁师大及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等12个单发起,由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和大连民院承办的“近百年中日关系与21世纪之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连民族学院举行。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以及日本、澳大利亚的专家学者118人,提交论文86篇。这些论文取材广泛,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探讨了近百年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中外学者还就21世纪中日关系的走向、中日经济技术合作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气氛热烈。一、中日外交关系  …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出发点是建立一种非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叙事剧,"闻离效果"是其叙事剧理论的重要构成,而中国戏曲在"间离效果"的构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布莱希特的代表作之一<四川好人>为例,分析了其中的中国戏曲元素以及间离效果的形成.并指出:布莱希特正是在创造性地接受中国戏曲元素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独特的戏剧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