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省随州市的西北约三公里叫擂鼓墩的地方,从北南流的(氵厥)水和从西东流的涢水在东南合流,西北是起伏的山峦,曾侯乙墓就在两水相会合的三角地带的一支向东折的小山岗的尽头。这里背山环水,居高临下,景色宜人。曾侯乙墓为竖穴岩坑木槨墓,平面呈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220平方米,从封土堆至墓底深约13米以上。曾侯乙墓工程巨大,保存完好。加之出土器物精彩丰富,墓内有陪葬人二十一个,殉狗一只,皆用木棺装置。对  相似文献   

2.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省随州市的西北约三公里叫擂鼓墩的地方,从北南流的(氵厥)水和从西东流的涢水在东南合流,西北是起伏的山峦,曾侯乙墓就在两水相会合的三角地带的一支向东折的小山岗的尽头。这里背山环水,居高临下,景色宜人。曾侯乙墓为竖穴岩坑木槨墓,平面呈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220平方米,从封土堆至墓底深约13米以上。曾侯乙墓工程巨大,保存完好。加之出土器物精彩丰富,墓内有陪葬人二十一个,殉狗一只,皆用木棺装置。对  相似文献   

3.
随县曾侯乙墓内出土有铭文的器物很多,如一百三十多件铜器及其附件像鼎勾、匕、勺等上,几乎都有“曾侯乙作(口寺)用终”;大小四十五件甬钟上都有“曾侯乙作(口寺)”;在一些兵器上有“曾侯乙之寝戈”,“曾侯乙之用戈”,曾侯乙之用戟”等。并且在楚惠王赠送的一件铸钟上,有“作曾侯乙宗彝”的铭文。“曾侯乙”三字在不同器物上反复出现,这决不是偶然的,由此来断定该墓主即为曾侯乙,应该毫无疑义。如果这座墓尚不能定为曾侯乙墓,那在考古上只怕更没有墓能判定其墓主的了。  相似文献   

4.
曾侯乙墓是我国20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自1978年曾侯乙墓发掘以来,国内外历史、考古、冶金铸造、物理声学、天文历法、音乐律学、古文字学、中西文化比较、科技史等领域掀起了对曾侯乙编钟的研究热潮.与此同时,对李学勤先生首次提出"曾、随为一国二名"说,历史学与考古学界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这20余年是曾侯乙墓研究的第一个高潮期.  相似文献   

5.
试论罐山汉墓中的彗星图魏仁华,韩玉祥罐山汉墓①,位于河南省唐河县湖阳镇东南里许的罐山东北坡上,座南向北,砖、石结构,平面呈"T"字形,由一前室、两耳室和一主室四部分组成。墓内刻画像石8块,主要用于墓大门和主室门部位,画像内容有:熊(方相氏)戏二龙、白...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从汉魏丧葬礼仪制度的视角,研判所谓"曹操墓"的墓主身份及其相关问题。主要结论是:1.按照汉魏君主的丧葬礼制,其随葬品上谥号书写的规范格式,是谥号加身份,绝不会再加上国号;2.君主谥号书写的规范格式,来源于孔子创立的正统儒家理念,并由孔子亲手在儒家经典《春秋》中树立起权威性样式,目的是凸显天子高于诸侯国君的独一无二至尊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政治功用;3.曹操生前已充分享有天子特权,并在安排自己陵园中公然以天子自居,所以曹操封号"魏王"的"王",完全不能理解为普通诸侯王公的"王",而是周朝天子称谓"周王"的"王",是与皇帝并称"帝王"的"王",也就是天子;4.在其权位继承人曹丕和丧事主要经办大臣司马孚等的一致支持下,曹操丧葬必定会以天子等级办理。其随葬品上谥号书写的格式,应当是"武王",而绝非加国号"魏"字的"魏武王";5".魏武王"称谓的出现,非但不是认定墓主为曹操的关键性物证,反倒成为证明墓主绝不可能是曹操的关键性物证;6.仅仅因为随葬品有"魏武王"的称谓,就将墓主认定为曹操,是在不了解当时丧葬礼制和政治现实的情况下,做出的根本性误判;7.陵园中两座墓葬的相对位置,也是以上误判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考古工作者于2010年10月开始对山东省定陶县灵圣湖遗址内的一座竖穴木椁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取得重大成果,该墓葬中的“黄肠题凑”为汉代帝王陵墓中特有的形制。综合考古学与历史文献资料,可以判定该墓的年代大致属于西汉晚期,墓主人很可能是汉哀帝刘欣之母丁姬。  相似文献   

8.
章丘洛庄汉墓发掘成果及学术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洛庄汉墓经1999年到2001年底的抢救性发掘清理工作,共在墓室和墓道周围发现陪葬坑和祭祀坑36座,是目前发现的汉代诸侯王陵中最大者之一。陪葬坑中共出土各种文物达3000余件,其中铜器、车马器和乐器最引人注目。经初步研究,该墓的主人应是吕国国王吕台之墓。尽管该墓的主墓室尚未正式发掘,但仅就目前的成果来看,对于研究西汉陵墓制度、车马制度及乐器制度等相关问题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榆县兴隆山公社鲜卑墓葬出土文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七九年五月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在通榆县兴隆山公社清理了一座古墓。古墓位于公社所在地西北六公里的小山岗上。这座墓是长方形竖穴土扩墓,未见有葬具。墓内并列有四具人骨,皆仰身直肢,头向西北,并随葬有马、牛、羊等动物碎骨。墓葬内清理出随葬品有三百余件。种类有石  相似文献   

10.
曾侯乙尚龙与其文物的龙饰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侯乙墓素以出土文物数量众多、器物类型较全而著称。器物的造型(含附饰、器座)、纹饰均折射出对龙文化的崇尚。  相似文献   

11.
曾侯乙墓出土的器物以及器铭文字资料数量众多、品类齐全、保存完好、内容丰富,被人们誉为世界音乐史上的一次空前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是我国先秦音乐考古的一项重大成果,被我国考古学界评定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特别是曾侯乙编钟的发现,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而且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诸多方面代表着当时世界同一领域的最高水准。  相似文献   

12.
河南安阳曹魏高陵的发现震动学术界。其墓主是否为曹操,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该文依据相关文献材料,认为其墓主为曹操,并对否认墓主人为曹操的几个主要论点分别加以反驳,得出以下看法:"魏武王"石牌、石枕绝非伪造,确为证明墓主身份之铁证;哀策、王印不在墓中有其特殊原因,不能据此质疑考古结论;曹操入葬时未曾建造疑冢,故不应将此墓视作疑冢;曹操墓不可能位于安徽亳州曹氏宗族墓葬群。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七八年通过考古发掘,在古老的随国腹里之地,出现了巨大的曾侯乙墓,因之引起史学界的猜测。李学勤同志曾把它名为“曾国之谜”。本文就是我们的“猜谜”。 我们研究历史,只能历史地、逻辑地进行论证,不能出之猜想。只因“史缺有间”,逻辑推理的内容多于历史论证的成份,名之为猜想,亦不过作为一种假说而已。 关于这个问题,还是由随国谈起。 随国是一个古老的姬姓国家,原来也是楚国的敌国,到后来曾侯乙时代,却无异楚国的属国,其间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厚葬风俗说"、"宗法制度说"等,都不能揭示汉代画像石墓兴起的真正根源。通过考察中国古代石文化可以发现,石负载着思想信仰,常被当做天地神的代理象征而被作为崇拜的对象;汉代阴阳五行盛行,人们普遍认为石具有"阴性",有利于升仙,于是画像石墓在汉代流行起来。由此可见,汉代画像石墓之兴起是由于汉代人对阴阳五行中的石(金)形成了特殊认识并进行了思想演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曾(随)以武立国,是春秋早期楚国的强劲对手。曾侯乙墓出土兵器4777件,随葬简册记载有大量的兵车,彰显出曾(随)作为汉东大国的军事实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与《曹操墓认定的礼制性误判》是姊妹篇。主要将该墓葬呈现出来的考古真实,与可靠传世文献呈现出来的历史真实相结合,对所谓"曹操墓"的真正墓主,进行探索和研判。主要结论是:1.墓葬刻石文字含有丰富而特殊的文化信息,因此带有刻石文字的器物应当是真品,而非后世伪造的赝品;2.从墓葬所蕴含的特殊文化信息,可以确立真正墓主的时间、空间和身份等具体指向;3.经过种种具体指向的全面排查筛选,所谓曹操墓的真正墓主,应当是曹操的儿孙即曹宇、曹奂父子,而曹奂是曹魏的末代君主;4.曹宇、曹奂墓园的正式名称是王原陵,具体方位在邺县西面,这在宋代典籍中有确切而可靠的记载;5.各项指标综合比较的结果,曹宇和曹奂是真正墓主的可能性,远远超过曹操。  相似文献   

17.
曾侯乙墓竹简所记车名近40种,包含兵车、乘车、田车等种类,对这些车名的考释和解读将使我们对墓主人以及楚王、楚国封君、大臣们生前的用车状况和先秦时期的车政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并藉以考察曾、楚两国的车马制度和礼制。  相似文献   

18.
从霍去病墓石刻看汉代的美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去病是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生前战功卓著,死后汉武帝为他举行了盛大葬礼,并赐以陪葬。据史载:“(霍)元狩六年薨,上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长安至茂陵,为冢像祁连山。”颜师古注曰:“(霍墓)在茂陵旁,冢上有竖石,冢前有石人马者也。”这就是现存的霍去病墓石刻,墓址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境内。汉武帝茂陵有陪葬墓多座,迄今为止只发现霍墓周围的“祁连山”上散置的这一组大  相似文献   

19.
曾侯乙墓编钟及编磬等乐器铭文共计3755字,其内容无疑是十分珍贵的;而其书法艺术也独具特色,很有探讨的必要.本文尝试从铭文的解析入手,探究其书法艺术及其与音乐艺术的源流和共存关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出土的有关"社、稷"祭祷的简文,证明卜辞中的"兇"当释为"稷"而非"叢",稷与社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自然神灵,而不是郑玄所称的"原隰之神"。社、稷皆有坛。"社稷"一语既是诸侯国家政权的代称,又是天下的代称。"社稷"一语的合称在商代就已经出现,而非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