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同盟会,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建的,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1912年,同盟会改组后又改名为国民党;随着辛亥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又改为中华革命党;后又复名为国民党。先后三次改组,其成效甚微。只有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对国民党进行了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改组。这次改组尽管也未达到预期目的,但是建立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制订了新三民主义纲领,使国民党开始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迈进了一步,成效较前显著。国民党的不断改组,充分表现了孙中山“天下为公”,一心一意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坚定不移的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2.
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了拯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高举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和复辟帝制的大旗,于1914年7月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中华革命党.该党建立后,在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这一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孙中山称它是第三次革命.本文试就中华革命党在护国运动中的历史地位作一些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3.
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了拯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高举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和复辟帝制的大旗,于1914年7月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中华革命党。该党建立后,在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这一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孙中山称它是第三次革命。本文试就中华革命党在护国运动中的历史地位作一些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一)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一生中,追求真理,坚持革命,不断前进,为振兴中华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的建党、整党思想,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这种精神。从1894年创建兴中会到1924年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兴中会到同盟会,从提出创建合众政府到实行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为组织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斗争,是建党时期。第二阶段,从中华革命党到中国国民党,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为实现国共合作奠定基础,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民主主义革命,是整党时期。本文只就其建党思想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整党时期的思想拟另文论述。  相似文献   

5.
今年3月是贺龙同志诞辰九十周年。贺龙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是我军的创始者之一。贺龙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的。他出身贫苦,早年向往革命,拥护孙中山的革命主张,1914年他参加了孙中山另组的中华革命党,在湖南桑植、石门做兵运  相似文献   

6.
<正> 中国国民党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政党,至今已经过了90多年的历程.她的前身是1894年1月孙中山建立的兴中会,此后数度演变,五易其名,至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改组中华革命党,正式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国民党”.作为政党,不同时期,她所代表的阶级和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不同的,其性质和特点也因时而异,其领袖的称谓也曾几次更改.从中国国民党法定的领袖制来看,经过三次变化.现就本人所接触之资料,对这一问题作一略述.  相似文献   

7.
廖仲恺传略     
廖仲恺是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国民党左派,孙中山的亲密战友。他在中国民主革命运动中起过积极作用,在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完成中国国民党秘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合作的事业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革命活动,是和孙中山对于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8.
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是孙中山也是国民党的历史的一大进步。改组后的国民党,在中国革命高潮的第一时期曾经起了很好的作用。研究中国现代革命史,不能不研究国民党,尤其要研究改组后的国民党的性质及其作用。 改组后的国民党究竟是什么性质?传统  相似文献   

9.
一九二四年一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正式决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接受了我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并发表了大会《宣言》,改组了中国国民党。这样,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了广泛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这是孙中山先生在新的征途上迈出的一大步,也是他晚年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主党派中的中国农工民主党历史上曾被称为"第三党",几度改组、易名,经历了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四个时期,从组织的初创、平民革命理论的确定、抗日联共的政治取向到战后对民主政治的追求,体现了第三党顺应时势变化以求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苏俄及共产国际对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俄和共产国际从其东方战略出发 ,积极在中国寻求盟友 ,最后决定面向孙中山。孙中山则由于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和寻求列强支持的失败 ,转而寻求苏俄的支持。这样 ,苏俄、共产国际与孙中山从各自不同的利益出发 ,相互接近。苏俄、共产国际对孙中山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使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并且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同时调整了革命方略 ,即是从注重军事工作转而注重政治工作 ,特别是宣传工作。不过 ,苏俄及共产国际对孙中山的影响还是有限的。国民党改组后孙中山的言论表明 ,孙中山的革命理念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1894年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后来又把同盟会改组成为国民党。他一生对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设有大量的实践和著述。他的政党思想不仅是中国同盟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的指导思想,而且通过政党运动对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其政党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对其进行发掘、研究,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有现实意义,对今天中国各党派的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是,孙中山逝世以后…  相似文献   

13.
再议“革命军起、革命党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订正相关史实 ,厘清原初意义的基础上 ,试图着重说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这一口号之所以在辛亥民初产生重大影响 ,与当时普遍流行的“革命党非政党”的观念及民初政党政治的实践有紧密关联 ,而这一口号的长期为人诟病 ,则与孙中山重组、改组国民党时对辛亥革命的总结及后人有关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整体记忆有关  相似文献   

14.
近年在浙江省海盐县征集到一份由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出版的《革命画报》.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创办的一所著名的革命学校.它原名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3月改组为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革命画报》就是改组后不久创刊的.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教学形式也多种多样,出版刊物是政治教育和校外宣传的主要形式之一,先后出版了《黄埔日刊》、《黄埔潮》、《黄埔生活》、《革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孙中山针对革命党内部的思想困惑,总结了失败教训,提出"知难行易"的哲学思想,用以团结革命党人和民众,鼓舞革命斗志。其"知难行易"观具有浓厚的进化论特色和民主革命的背景,体现了孙中山追求历史进步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陈英士是辛亥革命时期和民国初年名声显赫的风云人物,是坚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他一生短促,为国殉难时年仅39岁。从他29岁东渡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到回国后组织革命队伍,光复上海,攻克南京,筹建中华革命党,坚持讨袁,直至最后以身殉国,光华熠熠留于世,功业永垂史册。陈英士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名声响,影响大,但对他的评价分歧也大。在以往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有的论著将陈英士排除于孙中山的革命行列之外,认为他“投机”革命,是“假革命”。近几年来,史学界对陈英士重新开始评  相似文献   

17.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为了民族的利益,大气磅礴地宣告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表现出了非凡的爱国主义思想、百折不挠的革命气魄和追求真理的进取精神。人们追怀六十年前这一段壮怀激烈的往事,总是能从中获得丰富的教益。  相似文献   

18.
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这次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曾从资产阶级革命党建设的角度,进行过许多反思。他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主要教训在于:一是国民革命没有“以革命党为根本”,即没有把领导辛亥革命的同盟会建设成一个严密的、团结的、坚强的领导核心;二是“只破坏地面而不掘地底陈土”,即革命党缺乏彻底革命的纲领;三是“革命行动缺人民心力”,即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参加革命;四是“革命之气一落千丈”,即革命党没有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百折不挠的斗争锐气。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时候,认真吸取这些教训,对于当代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建设,完成辛亥革命振兴中华的未竞事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国研究     
主持人语: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改变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以往的研究多从国共两党关系角度来考察1924年国民党改组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过程,而对当时新兴的社会力量与新型的民众动员方式关注不够。韩国首尔大学柳镛泰教授的论文通过考察国民党"一大"前后孙中山建国构想中的两种民意机关的构成原理与相互关系,揭示出孙中山所提出的国民会议主张并非国共两党应付时局的权宜之计,而是以当时已有的民意集结经验为  相似文献   

20.
黄花岗起义是孙中山革命过程中一次重要起义,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举行了四次纪念活 动。在革命初期,孙中山着重强调参加黄花岗起义的革命党人勇于牺牲的精神。随着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与孙中山三民主义思 想体系的不断完善,孙中山先生将三民主义与黄花岗起义纪念相联系,赋予黄花岗起义新的内涵。孙中山对黄花岗起义的纪 念呈现出孙中山军事思想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