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汉明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易学史家和中国哲学史家。他在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易哲学、道家与道教哲学、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等多种学术领域,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其为学的致思取向是从古代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出发,融入对哲学原理的思考,促进传统哲学现代化,指出并论证了辩证综合哲学是当代中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论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实学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实学传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继承了中国古代实学传统中的务实求实、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经邦济世、自强不息的思想精华,同时,赋予中国古代实学以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国古代实学提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高度。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新实学。  相似文献   

3.
李晓春博士的《张载哲学与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研究》是一部研究张载哲学和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学术专著.李博士从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独特视角,对张载哲学的核心命题“太虚即气”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得出了张载哲学研究在当代受到西学研究视域影响而误读的结论.该书不仅仅是一部研究张载哲学的著作,还是一部系统的反思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4.
<〈道德经〉正解>主要从哲学的基本概念--物质入手,并抓住物质客观实在性这一根本特性,对其进行"抽象",从而揭示了独立于三维空间之外的负物质世界的存在.作者依据物质划分的宇宙观,将中国古代哲学名著<道德经>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解释.该书的创新之处有三点:(1)从哲学的范畴大胆提出了物质划分的新观点,架起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当代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内在联系的桥梁.(2)建立了一个广义的负物质概念,填补了哲学理论的一个学术空白.(3)大胆尝试采用物质划分宇宙观来解释中国古代哲学巨著<道德经>,开启了从哲学的视角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性意义和价值的生成、其作为地方性知识上升为普适性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对古代经典的重新"阐释",这种"阐释"不再仅仅只是一种方法,而是西方现代哲学解释学所强调的"本体性的阐释",古代文论的当代性意义只能在这种"本体阐释"中生成.西方现代解释学有关经典阐释的基本观念,超越了传统的解释学理论,实现了由方法到本体的重大转向.这种阐释之本体化转型,较好地回应了经典阐释活动中诠释个体与经典文本、主观与客观、传统与现代乃至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等诸要素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对于推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深化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我们可以把这种本体化阐释,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进一步发展并不断实现其当代性价值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哲学中,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论极具影响力.他不仅提出了人的理想人格目标及其内在根据,而且还提出了实现人格目标的具体途径,从而建构了中国古代完整的理想人格理论体系.其理论表现出了对人自身的深切关注,对人的意义、价值的深入思考,对人格尊严的高度重视和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探析这一理论无疑会给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特别是当代青年人格教育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是当代哲学.把马克思哲学作近代性理解的传统解释方式,容易使马克思哲学实证化和宗教化."返本"、"开新"、"对话"才有可能呈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马克思哲学当代性在中国的前景不容乐观,但我们不能放弃哲学当代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哲学史中有一种实学传统,其优点和精华是务实求实、实事求是、经世致用、治国兴邦,其缺点和糟粕是唯心史观、体系庞杂、为剥削阶级统治服务。现代中国哲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从旧实学走向新实学的历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优秀中国共产党人与时并进,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立足中国现实,通过中国古代实学这一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形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把中国古代的旧实学发展为当代中国的新实学。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学具有自身的美学原则和文学标准.丰富的生态哲学理念和生态文学理论研究,是王秀杰生态文学创作实践的指导精神.王秀杰的散文具有鲜明的生态文学特征,她的作品深刻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倡导大地伦理观念,进行生态审美书写,并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中寻找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冯契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的贡献之一便是创新性地探索了中国哲学的古代和近代两种传统。在他看来,中国古代哲学传统表现为对性与天道等形上智慧的追求,重视培养和造就理想人格,较充分地关注和发展了辩证逻辑。中国近代哲学在展开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知行被赋予实践内涵、思维方式的科学转型、推崇唯意志论等近代传统。冯契在《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一书中揭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展开传统,而在《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中则率先提出并论证了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传统。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科研与众多中外美学家的启示中,可以感到中国古代的气本论生命哲学与美学相异于西方古代的实体性美学.本文从中国古代内陆的地理环境、农业社会背景以及与之相应的气本论生命哲学背景探讨了生命论美学产生的必然性,并从养生理论、气韵生动之艺术理论以及民间艺术等多角度论证了中国古代生命论美学的内涵,最后从后现代生态文明社会的到来以及社会文化的转型探讨了中国古代生命论美学在建设当代生态美学与身体美学中的重要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哲学主要有两大历史使命:一是对传统哲学的继承和改造;二是回应时代问题,实现理论创新。认清当代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基本含义予以界定,首先要厘清"中国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概念的异同。构建当代中国哲学,就要实现哲学不同学科的对话,改变哲学研究相互隔离的现状,打破哲学各学科研究的思想藩篱,积极促进学科内部的整合,推进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学经历了6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传统.这一传统的形成,是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和阐释分不开的.在人们接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过程中,已经把美学的根基深深地扎根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了,因此,当我们寻求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转型以及未来发展的时候,立足于已有的美学传统,重估<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价值,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学传统的形成与突破过程中,<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具有特殊的双重价值,一方面它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理论支点,另一方面它还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继续前行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文化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化理论的指导下,受当代西方文化和文化哲学的影响,思潮泛起,正在经历着从潜学到显学的过程.研究中国当代文化哲学的思潮与发展,对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哲学的构建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语境中,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要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思想和理论载体。现当代哲学家哲学创新的现实历程和成果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在哲学创新中所起的作用具有内在统一性,作为理论主体和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发展也不能脱离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交流和融合。在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过程中,推进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研究中国古代自然观的重要基础,作者着重从其发展不同历史阶段来考察"儒道互补"对"天人合一"传统观念形成的重要作用,初步分析了其存在的不足,并指出了对当代社会影响及其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任何先进文化的构建都有其哲学的基础和支撑。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神实质 ,如果说宏扬传统文化是构建当代先进文化的历史前提 ,那么宏扬传统哲学也就成为构建当代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同时 ,只有对传统哲学进行甄别和选择 ,才能真正推进当代先进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从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双重度来研究外国哲学。认为从文化视角对外国哲学研究在本质上就是把外国哲学研究放在中外文化圈内,特别是放在中国文化圈内,这种进入中国文化的外国哲学研究本身就成为中国文化与哲学的构成部分。这样它才直接影响到当代中国文化与哲学的发展。本文也论及了外国哲学研究在当代中国哲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着重论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与外国哲学三大哲学主流之关系,如何正确认识三者间的关系促进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源远流长,近代认识论哲学虽然摆脱了古代形而上学的朴素直观的独断的思维模式,但依然传承了对同一性、绝对性、确定性与必然性的迷信。究其根源,就在于传统形而上学实质上是一种现实性的哲学,当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尤其是经过马克思实践观与胡塞尔现象学这一环节,才真正使得传统形而上学逐渐成为了历史。  相似文献   

20.
“性善论”是传统儒学的重要哲学基础。它不但对人性之学,乃至对中国古代法制尤其是自汉代以降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经过两千多年的洗礼依然给现今的国人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性善论”如同幽灵一样沉在中国民众的心灵深处,一直在斥拒着法治理念、规则意识,如同当代中国法治的毒瘤,给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