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通过对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小学生和高中生的语言生活现状调查,我们发现,畲话在畲族学生群体的使用中表现出了衰弱现象,从畲族小学生与高中生的一系列对比数据中,看到了畲族学生的语言生活在逐渐地变迁,但畲话并没有濒危,仍具有一定的语言活力。一方面,畲话在母语习得领域仍处于主体地位;另一方面,畲话在家庭生活语言使用领域仍处于优势地位。88.1%的受调查者熟练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变体,完全属于多(双)语人,构建出了“和谐的语言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实地访谈和入户问卷调查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分析畲族聚居地的语言使用现状、语言使用者的语言态度,进而探讨畲语得以保留的原因。作者认为,畲族聚居地和家庭内部使用本族语是畲语得以保留的客观条件,畲族对母语的深厚感情和语言忠诚,则是不容忽视的主观因素。在我国,少数民族特别是本族语使用人口稀少的民族,通常都对自己的母语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语言忠诚,在这种条件下,要保护一种濒危语言,首先它的使用者应当拥有自己的聚居地,同时,这种语言应当成为家庭内部和本族聚居地的主要交际用语。  相似文献   

3.
明清以来长期居住于闽东片区的畲族所使用的语言当是畲族的原生态语言。指出,随着闽东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来相对闭塞的畲族人民与周边汉族的生产习俗日趋融合,随之而来的却是畲语的日渐衰弱。认为在海西发展的新形势、新背景下,探讨闽东畲族母语传承的途径与手段,对于推进闽东畲族文化传播,振兴畲族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地处福建东部的宁德市,明清以后逐渐成为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目前全市畲族人口近19万,约占全国畲族人口的1/4。据考察,解放前由于相对闭塞、独立的生活空间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这一时期的畲族语言总体上体现出"畲〉汉"的双语形态;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和传统观念的转化及向平原地带的迁徙活动,使目前的畲族语言呈现出"汉〉畲"的双语形态。我们应从保护畲族语言文化的角度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文明与畲族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5.
畲族民歌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畲族人以歌咏物,以歌叙事,以歌传智,以歌为媒,喜庆节日以歌相贺,伤心时以歌当哭,非常具有中国民间特色。从畲族民歌的题材、体裁、演唱特点、语言特色、咬字特点等方面阐述畲族民歌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6.
近15年以来,浙江畲族民歌的整理和研究工作都取得了丰硕的成绩。研究者从音乐角度、文艺角度、民俗角度以及语言角度,对浙江畲族民歌进行了专题性研究,但还有一些方面显得不足,主要表现在畲族民歌文本资料收集不够完备,以及对部分地区特色民歌和新兴创作民歌、民俗活动与民歌关系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7.
广东是畲族住居较少的省份,人口不足三千人,但根据传说,各地畲族的祖籍在广东潮州府的凤凰山区,因此,在畲族史上研究广东畲族早期历史的发展却显得特别重要。近年来,民族学界对畲族族源问题展开了有益的讨论,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可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还不少。下面,就我接触到的有限材料,对广东畲族旅源问题,谈谈我个人的意见,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1 我是主张瑶畲同源的,但不等于说畲族是瑶族的一支。瑶畲两族同源,有人用盘瓠传说、语言材料、汉文史料论证过。就广东而论,有关的地方志亦不失为一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和大部分土家族、畲族和仡佬族使用汉语外,其他少数民族都操自己的语言,有的还使用一种以上的语言(如瑶、景颇、裕固和台湾高山族等)。解放前,只有十多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有的通行,有的不通行或不完备;三十多个民族没有文字。  相似文献   

9.
新近出版的《福建省畲族档案资料选编》搜集了部分珍贵史料,比较真实地反映了1949年前后福建省畲族的社会文化面貌,与今日状况相对照,可以见出其人口、生产、服饰等已发生巨大变化,其语言、婚葬习俗则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0.
畲族文化学术讨论会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召开的畲族文化学术研讨会,就畲族族源和迁徙,畲族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畲汉关系,畲族语言及音乐、舞蹈、艺术等民俗文化,畲族文化的现代转型及抢救、保护、开发利用等五个专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旧的热点问题热度不减,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开辟和拓展。在研究方法上,有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运用,有历时研究与现时研究的结合,还原式研究与变异式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并重,不同观点相切磋,体现了“和而不同”的学术气氛,收获甚大,但也暴露出有些学者知识结构单一、学养不足,对资料的挖掘和利用依然比较薄弱的缺点,有待今后改进。  相似文献   

11.
中国濒危语言研究及保护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语言种类丰富,处于濒危状态的语言也较多,可以分为濒危语言和濒绝语言两类。造成中国的语言濒危的因素有民族杂居、族际通婚、使用人口少等等。濒危语言在语言使用和语言结构上有其特点。中国的濒危语言对语言史、语言谱系分类以及民族历史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中国濒危语言研究的任务有研究语言衰变的特点和规律,探寻减缓语言濒危趋势的办法,积极抢救记录濒绝语言材料等等。中国濒危语言可通过实施以下策略进行保护:借鉴国外经验,立法保护,纳入政府和学术部门的工作范畴,政府拨款立项,对不同层级的濒危语言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建立中国濒危语言网站、定期召开学术会议,建立濒危语言保护示范村社。  相似文献   

12.
语言濒危主要由语言交际功能退化而导致,但是在濒危过程中语言结构的变化不可避免。一般来说,濒危速度越快的语言其结构系统的变化越小;濒危速度越是缓慢而漫长的语言,结构系统的变化越大越复杂。像土家语这样受到汉语长期而深刻(密切)影响逐步趋于濒危的语言,我们从语音、词汇、语法几方面来观察语言接触对其结构结构的影响,可以看出语言在逐渐衰微过程中的一些特殊变化,看出濒危语言结构系统衰变的一些共同规律。南部土家语结构系统的变化全面而深刻,最终可能变得面目全非,成为语言质变的一种类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克木语是一种跨境语言,在我国境内属于使用人口少、无文字的语言,过去和现在一直局限在克木人家庭和村寨中使用,是一种在使用族群内部保持着活力的语言。近60年来,克木人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双语或多语逐渐成为其语言生活的主流,母语使用领域则相对萎缩,语言活力有所下降,逐渐显露衰退趋势。本文以田野调查材料为基础,从保护和抢救濒危语言的角度讨论我国境内克木语的使用状况及其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濒危语言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特类。当前濒危语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身份得不到确认,不利于濒危语言的深度记录、整理、保存以及实际传承和具体保护。加强濒危语言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可与依赖其作为重要载体的民间文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活态的群体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5.
闽东的畲族占全国畲族的四分之一,相对闭塞的居住环境和长期固守的“内婚”习俗使畲语得以内部留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畲汉交流越发频繁,闽东畲语正逐步走向衰落。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地保护畲语和畲文化,走出过去“重形式、轻内涵”的误区,建立“村寨依托”模式下的畲语保护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壮族是一个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大民族,其语言——壮语在现代社会中,现状怎样,命运如何,令人十分关注与担心,于是关于壮语濒危的研究开始出现.以巴马言语社区为调查对象,调查了壮语、普通话、桂柳话的使用情况以及语言能力、语言态度情况.通过对这些情况的统计分析,得出巴马壮语面临濒危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畲话与吴语是入迁浙江的畲民所说的“双语”。畲族语言不管它有多么“内敛”,在与居住地方言———吴语的长期接触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形成了比较密切的关系。文章从语言内部的语音和词汇两大方面论述浙江畲话与浙江吴语的关系,说明语言之间的长期接触,会造成强势语言对弱势语言的冲刷态势,从而引起语言内部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