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刘馗 《学术论坛》2006,(1):91-95
文章通过研究1948年至1961年相继爆发的三次柏林危机,对冷战初期的联邦德国与美国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德美关系由最初的亲密无间发展到后来的摩擦不断,其根源在于德美两国随着各自国内外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使双方在国家利益、战略目标等方面不一致,导致了在柏林问题上产生了一系列摩擦。  相似文献   

2.
路德维希·艾哈德是二战后西德第二任联邦总理。他执政期间,积极修补德美关系。他的亲美外交不仅加剧了西德外交在对美与对法关系上的失衡,对美与对苏关系上的失衡,而且使国内“戴高乐主义者”和“大西洋主义者”斗争更加激烈。失衡的外交,再加上西德经济危机,导致他仓促下台。  相似文献   

3.
2003年3月20日爆发的伊拉克战争中,美与法德在对伊拉克问题上的立场不同,双方关系跌宕变化。盟友虽不致反目,但变化必然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这是美与法德在安全观、战略理念和国家利益等方面的分歧等深层次的原因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建交初期,中关关系在全面展开的同时,也不断地遇到摩擦和阻力,一度面临危机,使得刚刚启动的中关关系陷入了令人担忧的境地.邓小平在稳定和促进建交初期中美关系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建交之初,邓小平访美增进了两国间的相互了解,进一步巩固了两国关系的战略基础,促进了两国合作关系的发展;在中关关系面临危机时,邓小平力挽狂澜,从中美关系的大局出发,促进了两国间矛盾和危机的缓解,稳定了中美关系的发展势头;日趋成熟的邓小平外交思想对这一时期中国开展对美外交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美国和俄罗斯均为世界大国,也是外交大国。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总体上纵论苏东剧变以后美俄关系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彼此在对方对外战略中所处的地位,认为冷战后美俄关系既有对称性,也有非对称性;既有一致性,也有不一致性;既有确定性,也有不确定性,从而使双方关系复杂互动,相互建构,既是竞争对手,也是战略伙伴;具有既扑朔迷离又有游戏规则、既相互需要又敌友难辨的特点,谁也绕不开谁。  相似文献   

6.
克什米尔问题久拖未决,是制约印巴关系发展的核心因素。在双方的战争历史记忆和双向核威慑的背景下,印巴领导人意识到继续保持战略对抗越来越不符合各自国家的现实和长远利益。双方致力于以《西姆拉协定》为改善关系的政治基础,不断推进、深化印巴和平进程,争取为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创造良好的外交环境。由于第三方在国际危机管理和解决印巴间争端与冲突中的成功实践,克什米尔问题的最终解决并不应排除第三方的参与。文章认为,政治路径是印巴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朱丽 《阴山学刊》2006,19(4):92-96
中美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国内因素和世界各主要力量影响中美双边外交。冷战后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和“9.11”之后中美双边外交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战略竞争与合作关系取代了中美安全战略合作关系,美对华政策正向着一种基调积极的方向转变,经济贸易外交成为巩固两国关系的基础,反恐外交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美国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的人权外交。美中关系总的趋势是向着良好方向发展的,中国的发展不必然伴随着美国的衰落,中美各自的国家利益也不必然具有对抗性。对中国来说,在对美外交中处于被动反映的模式仍将存在。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对苏东国家推行演变战略的背景下,第二届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对德政策中鼓励西德发展同东欧国家的经济关系,但不希望西德同苏联发展关系。然而,西德因受德国战俘归返问题牵制,在对苏关系上出现突破。反之,西德对东欧国家关系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在外交往来方面乏善可陈。  相似文献   

9.
为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中国外交经验,本文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本文分三个阶段就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外交战略以及双方的经济关系进行了研究:在20世纪50—70年代,双方的经济关系主要体现为以中国单方面援助为主导的经济交往;在20世纪80年代,双方确立了“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新型经济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走向了互利共赢的全方位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0.
朝鲜核试验标志着当前半岛核危机发展到顶点,《共同文件》是六方会谈因应危机而取得的最新成果,意味着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核试验和《共同文件》构成了朝鲜半岛核危机发生和处理的一个过程,其间包括美朝双方的种种外交折冲和博弈。本文以朝鲜核试验为背景,分析了美朝政策立场转变的原因,指出六方会谈不仅是迄今和平解决朝鲜核问题的唯一途径,而且将成为日后协调东北亚各国关系、破解地区安全困境的机制性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刘升阳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5):43-46,107,108
自2008年以来,欧洲与美国等经济发达的西方经济体相继爆发债务危机、信用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出现严重增长停滞,发展前景令整个社会堪忧。特别是如美国、希腊、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原经济强国,更是债务危机进而金融危机令世人大跌眼镜。那么这些国家危机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问题所在,是表面上社会看到的国债发行危机、欧元经济体危机、金融问题,还是更深层次有关经济财富增长、制度认识和构建上的问题。欧美金融市场自二战以后的规制建设,经历了由"扶持"到"攫取"的深刻变化,其监管体系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不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规制变化引起的。去其糟粕、吸其精华,是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金融规制时应坚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美国次贷危机及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2008年而言,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扩散无疑是最重要的经济事件.随着危机影响的逐步扩大,应该如何看待和理解此次危机,以及如何评价金融监管在此次危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即成为时下之需.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次贷危机发生的宏观环境和具体原因,接下来简要描述了本次危机的传导机制,最后,作为文章的落脚点,本文阐释了危机所揭示的美国在金融监管理念、监管体系、监管手段等方面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建设的众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
公共关系原则与政府危机管理互动性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政府危机管理中应当运用公共关系原则。公共关系的公开性原则、利益一致性原则、科学性艺术化原则和全员公共关系原则,与政府危机管理的透明度、公信度、科学化、民主化和美誉度形成良性互动,有助于建立有效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提高政府快速应对危机的能力,改进工作作风和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4.
赵四亮 《北方论丛》2004,(3):98-101
波兰地处德意志和俄罗斯中间,特定的地缘政治环境决定了其疆界变迁频繁.1918年波兰独立后,波兰的东西边界成为巴黎和会讨论问题的中心之一.此后确立的建立在苏德两国对波兰战败的基础上的波兰东西边界令两国耿耿于怀.1939处,苏德瓜分波兰,波兰从欧洲政治地图上消失.在雅尔塔会议上,在没有波兰代表参与的情况下,苏美英三大国初步商定了波兰东部的边界.波茨坦会议上,苏美英三大国商定了波兰的西部边界,并提出以民族自决的原则来解决波兰与苏德的边界问题.战后波兰东西边界的确定,改变了东欧几百年的历史.在随后的冷战氛围中,领土纠纷再次播下了民族不和的种子.  相似文献   

15.
生态危机的根源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欢 《晋阳学刊》2009,(1):75-78
当下生态危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现实。生态问题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危机是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了,处于异化状态。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的根源说到底就是人与人(社会)的关系处于异化状态,前者是后者的突出表现。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归根到底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的生产方式和异化劳动带来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使人类与自然重新恢复到友好和谐状态,就要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的生产方式和异化劳动。  相似文献   

16.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许多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美国次贷危机进行了分析。文章从资产证券化这种金融创新入手来探析此次信贷危机扩散的根源。在美国次级贷款证券化过程中,次贷证券化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是危机扩散的重要根源.金融恐慌和利率是危机传染的重要渠道。银行业应该汲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通过加强信息披露、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和风险定价机制来防范和控制银行危机传染。  相似文献   

17.
在工业化国家中,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为城市水资源的投融资和管理方式提供了一系列有用的实例。法国的委托管理的商业模式被水务大型民营公司广泛采用;英国以水行业的大型民营公司,引领全面民营部门城市水业市场;德国政府对于城市水业实行了有效的管制体系;美国的公共与民营投资间的拉锯,现向更多的民营参与者敞开。  相似文献   

18.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各种生态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力量,他们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新陈代谢的社会理论。他们把生态问题与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加以讨论,指出当今人类的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他们致力于生态原则和社会主义的结合,力图超越当代资本主义与现存的社会主义模式,构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模式。这种理论基本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9.
滇泰经贸关系从纵向来看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人横向来比,特别是与滇缅与滇越经贸关系,还不尽如人意。目前泰国尚未摆脱经济危机,影响了滇泰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即将建成为滇泰经贸关系取得新的突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