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贫富差距过大是当前社会矛盾的突出问题,应充分认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作用。政府应在制度安排及政策导向方面全盘考虑,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为更多的人通过正当途径进入中等收入者群体拓展通道。  相似文献   

2.
董良 《社科纵横》2014,(3):53-55
中等消费者是在消费的意义上处于中等水平的社会成员,中等消费者不是中产阶级,但比中等收入者更接近于中产阶级。其特征有:消费领域较为宽广,有较为平衡的物质消费和非物质消费,讲究文化品位,接受超前消费,是自愿主导型消费。中等消费者比起中等收入者具有以下优点:中等消费者比中等收入者更容易辨别,中等消费者适应的是消费型社会,中等消费者比中等收入者更能体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理念。所以我们要提高中等消费者在社会成员总人口中的比重,使他们在消费上能做到有资本消费、有时间消费、能放心消费。  相似文献   

3.
对中等收入问题的国际比较及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拴民  赵宗博 《学术交流》2003,3(8):104-108
中等收入与中等收入者都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直接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基本状况,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进步的全局.为此,要从国际比较研究的角度,界定我国中等收入水平和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认识方面如此,实践方面也是如此.通过我国与西方国家在认识和处理中等收入问题方面的比较,可以进一步明确我国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并形成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等收入群体作为社会的"稳定器",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的重担。利用2014年CFPS数据分析发现,主观认同感越高的中等收入者对社会问题的态度更加积极,更加认可政府工作。个体结构性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家庭经济状况都会影响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呈现向下偏移的态势。究其原因,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大多位于中等收入标准下限。相对于其他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面临的工作、人际交往和住房贷款压力较大,所承担的社会保障负担和金融投资风险也较高。因此,提升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的关键在于增收、减负,使其真正享受到中等收入者应有的待遇。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国收入分配的城乡、地区、行业等结构性差距问题非常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存在的主要不和谐因素之一。要理性认识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分析其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今后要切实采取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措施来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我国居民各阶层的储蓄动机研究及实证分析可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是先上升后下降,而不是像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所预言的那样单调下降。所以边际消费倾向最高的阶层并不是低收入阶层,而是中等收入阶层。此时若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话,向中等收入阶层进行转移支付反而比向低收入阶层进行转移支付的效果更好。所以,需要根据各阶层居民消费行为的实际情况,制定新的收入再分配政策以启动居民消费。主要政策取向应该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中等收入阶层进行一定的转移支付,对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应主要采取实物而不是货币形式。  相似文献   

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对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先后提出了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调劳动者和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保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积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重要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中等收入群体在不同的社会和同一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界定的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相对性。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中等收入群体的划分原则和现实标准,同样是推进中等收入群体逐步扩大进程中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9.
利用CGSS数据,以地区家庭收入中位数的75%-125%为标准估计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发现中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尚未达成.依据地区样本,空间回归模型表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具有负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均GDP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正相关,与低收入群体比重负相关,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有希望实现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提高教育程度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途径,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是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途径.城镇化和FDI更有利于高收入群体,转移支付能够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但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10.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中央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一项重大战略,受到学界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界定中等收入群体具有相当的难度,基于现有中等收入标准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国现阶段居民收入现状,通过与日本、 韩国进行比较分析和测算,提出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并据此对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进行了测度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explores contemporary contradictions and tensions in Australian social policy principles and governmental practices that are being used to drive behavioural change, such as compulsory income management. By means of compulsory income management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termines how certain categories of income support recipients can spend their payments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quarantining a proportion of that payment. In this process some groups in the community, particularly young unemployed people and Indigenous Australians, are being portrayed as requiring a paternalistic push in order to make responsible choices. The poverty experienced by some groups of income support recipients appears to be seen as a consequence of poor spending patterns rather than economic and social inequalities. By contrast, Australia's National Disability Insurance Scheme (NDIS) has been constructed as a person centred system of support that recognises the importance of both human agency and structural investment to expand personal choices and control. Here we look at the rationale guiding these developments to explore the tensions and contradictions in social policy more broadly, identifying what would be required if governments sought to promote greater autonomy, dignity and respect for people receiving income support payments in Australia.  相似文献   

12.
市场化改革与收入差距扩大(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化过程中,中国出现了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从而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将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归结为市场化改革的错误认识。本文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主要特点和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加以细致实证分析,对一些模糊认识加以澄清。本文认为在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诸多因素中,传统计划体制遗留下来的一些制度和政策,在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驱使下新形成的有悖于市场体制规则的制度和政策,政府对市场缺失和市场扭曲采取的不作为态度,对资本节制和劳动保护的不足,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成为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和收入分配不公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农民收入的变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影响黑龙江省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等五大方面,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居民收入总体状况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北京的老百姓都从经济增长中得到了好处 ,正在从小康走向富裕 ,走在全国的前列 ,但还没有达到共同富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和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呈扩大趋势。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在加快 ,并已成为影响北京市居民收入差距的最大部分 ,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probes the reasons why increased income does not enhance happiness based on the effects of relative income and expected income. The study analysis is based on results from the Taiwan Social Change Survey from 1999 to 2002, using an ordered probit model. Th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the Taiwanese people are happier with an increase in absolute income. However, the marginal effect is reducing. In addition, relative income and expected income meet the expectation, indicating that people's happines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absolute income, but also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average income found in society and expected income.  相似文献   

16.
Income support for carers has been available in Australia since the early 1980s. In contrast to most other forms of income support, eligibility for Carer Payment has been progressively expanded in recent years, and increasing numbers of carers are claiming the payment as a resul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history of income support for carers by reviewing changes in eligibility criteria in the social security legislation and considering how those changes were framed. We argue that reforms to carers' income support have developed within competing frames of social justice and social investment, with an increasing emphasis on a social investment discourse, which prioritises paid work over care. Neither of the dominant frames addresses gender equality, and in practice, income support policy has reinforced familial (women's) responsibility for caring. Given the gendered nature of caring in Australia, gender equality issues must be considered in future policy reforms to ensure that the competing pressures on women to care and to engage in paid work do not lead to greater disadvantage and inequality for women and the people for whom they care.  相似文献   

17.
蒿建华 《唐都学刊》2006,22(2):153-155
分配体制的改革,打破了平均主义,这必然会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由于监督机制缺位,甚至权力的介入,产生了大量不合理的收入,这必然带来收入差距的变化。近年来,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使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相对更低,收入增速不断下降,其消费水平受到很大的制约。对此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成为当前社会经济的一个根本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04年经济普查后修订的资金流量表为基础,依次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阶段,分析了1992—2005年期间我国国民收入在企业、政府和居民三部门之间分配格局的变化,重点讨论了自1996年以来居民收入占比下降的原因。在分析初次分配格局时,本文将每个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占比表示为各要素分配份额按各要素收入中该部门所占比重加权得到的加权平均值。利用这一表示方式,我们校正了资金流量表中的要素分配份额,重新计算了1993—2005年间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并推算了2006和2007年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测算结果表明,居民部门在全国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在1996年达到最高,此后逐年降低,截止N2005年,总共下降了12.72个百分点。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阶段,居民部门分别下降了10.71和2.01个百分点。与之相对应,企业和政府部门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分别上升了7.49和3.21个百分点;在再分配阶段,居民和企业部门收入占比都下降,由此导致政府部门进一步上升3.17个百分点。我们还发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中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和财产收入占比下降,是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占比下降的两个主要原因。在2005—2007年间,主要受生产水净额占比上升的影响,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中占比进一步下降了3个百分点以上.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公众的收入公平感:一种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欣  胡安宁 《社会》2016,36(4):133-156
借助“嵌入性”和“合法性”概念,本文将关于社会公平感形成的基本共识理论与自我评价理论整合起来,提出了一种关于分配公平感的新制度主义社会学解释。本文认为,社会成员对自己所获得的社会资源是否公平的感受取决于社会成员的自我认知与社会共识之间达成一致的程度。当自我感知的地位低于社会评价的地位时,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所得到的社会资源是不公平的;相反,当自我感知的地位与社会评价地位一致或更高时,个体则更有可能认为自己所得到的社会资源是公平的。基于上述命题,本文进一步提出研究假设,相对于主观阶层地位达到或高于其职业声望者,主观阶层地位低于其职业声望的人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收入是不公平的。对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的分析结果较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理论命题比基于理性选择的自利理论更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依然会认为自己的收入是公平的。  相似文献   

20.
剩余索取权:农民增收问题的起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纵观我国农民收入增加的过程可以看出 ,我国农民收入增加无非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一是潜在收入流的释放及新收入流的产生而使经济剩余总量增加 ,二是权利结构的改变即农民作为一个经济主体的剩余索取权的获得和增加。运用农民剩余索取权这一概念不仅能够解释我国农民以往收入增加的有关原因 ,而且可以为解决今后农民问题提出一个适用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