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2007—2015年的样本数据,构建含交互效应的面板结构VAR模型,定量分析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对中国PPI造成的结构性冲击,并考察冲击的非对称性。分析结果表明,国际能源价格冲击对中国PPI的影响沿能源产业链递减明显,国际能源价格冲击对上游能源开采和加工业PPI波动的贡献度达90%以上,对中游化工行业如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PPI波动的贡献度为78%左右,而化学纤维制造业属于能源产业链的末端,国际能源价格冲击的贡献度仅为50%左右,消费品行业基本不受影响;国际能源价格正、负向冲击对大部分行业PPI的影响有较弱的非对称性。近年来对能源、钢铁等行业的过度投资也对PPI下行产生了很大压力,必须坚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与实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敏  赫英 《统计与决策》2006,(22):69-71
本文采用三因素CES生产函数建立了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模型,探讨能源消费对GDP的影响.通过模型分析了能源、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的变化规律.同时,还得出能源消费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引起GDP增长,但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是劳动力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李小平  陈勇 《统计研究》2007,24(7):22-28
 要素流动是影响生产率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两者的关系反映在“结构红利假说”中:当投入要素从低生产率或者低生产率增长的部门向高生产率或高生产率增长部门流动时,会促进总生产率增长。本文使用常用的和扩展的shift-share方法实证检验了1998-2004年期间中国省际工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和资本转移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发现劳动力流动对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资本转移对生产率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考虑Verdoorn效应后,劳动力和资本转移对中国工业TFP增长的总贡献较小,即结构红利假说并不显著;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的绝大部分原因还是内部增长效应。因此,更合理的配置省际工业间的生产要素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运用2001—2003年全国工业行业数据,本文分所有制形式对中国资本和劳动力两要素的价格扭曲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资本要素的价格扭曲程度总体上高于劳动力要素;国有经济部门中要素相对价格的扭曲程度要高于非国有经济部门。同时研究还认为,国有企业资本深化、“民工荒”等宏观经济问题其实是与所有制约束下要素价格的扭曲有内在必然联系的。研究结果对当前进行的要素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我国1978~2007年的实际数据,应用脉冲响应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理论与方法对我国能源强度和能源价格进行动态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能源强度和能源价格指数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即能源价格是影响能源强度的格兰杰因;变量之间的冲击响应分析结果支持了格兰杰检验,能源强度对于来自能源价格的脉冲响应作用衰减缓慢,存在6~7年波动周期。  相似文献   

6.
运用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构建了CES生产函数形式下的内生增长框架,研究了技术进步的来源和方向对工业节能减排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后危机时代技术投入增长,如果没有政策干预,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引进技术支出使技术进步更偏向于资本增强和能源使用;而能源价格降低激励市场主体更多地投入研发于非能源要素使用,在替代弹性小于1的条件下,非能源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反而增加了能源消耗。因此,不仅要发挥市场在要素结构调整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且要通过政策干预,增加能源增强型科技投入的补贴力度,扩大能源增强型技术设备进口关税优惠,寻求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半参数估计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造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测算的半参数增长速度方程,该方程具有以下性质:并不事先假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与时间的表达式,通过估计获得这种结构关系;使用增长率相对指标,避免计量单位的影响。中国1979-2006年的实证结果表明: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525和0.585,规模报酬递增;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6%、12%和42%。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2010—2019年中国工业及分行业面板数据,对我国工业行业劳动力技能短缺情况进行了测度,并借助多项logit模型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实证检验了工业行业劳动力技能短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工业行业劳动力技能在2015年之后开始呈现短缺趋势,且主要集中于高技术产业;物价变动、劳动力年龄结构与工业行业劳动力外部技能短缺呈“U”型非线性关系,劳动力工资与工业行业劳动力外部技能短缺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劳动力技术性贬值、劳动力技术型资本投资与工业行业劳动力内部技能短缺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劳动力经济性贬值与内部技能短缺呈“U”型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周晶等 《统计研究》2015,32(4):51-58
本文首次对我国1980-2011年间36个工业大类行业CES生产函数中资本、能源和劳动力之间三种嵌套形式的参数做了非线性计量估计,并以资本/劳动力比率为门限变量,对我国CES生产函数的门限效应做了考察。本文研究表明:①对于三种CES嵌套形式,多数行业能拒绝替代弹性等于1的原假设,这表明目前很多研究在构建模型时选择使用Cobb-Douglas函数形式的做法有待商榷;②对于三种CES嵌套形式,仅有极少数行业不能拒绝规模报酬等于1的原假设,这表明在构建模型时假定规模报酬不变有较大风险;③总体上,多数行业能拒绝把三种要素放在一个核里的原假设,因此对CES函数进行适当的嵌套十分必要;④综合来看,资本与能源先聚合再与劳动力聚合的嵌套形式(KE)L比较符合我国工业实际情况;⑤多数行业门限效应显著,且门限值大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表明不少行业随资本/劳动力比率增长到一定程度后,要素替代弹性、技术进步参数及规模报酬等的表现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结构异质性与能源利用效率关系的基础上,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与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及其八大经济区域2002—2012年能源利用效率的结构异质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从全国来看,能源消费结构和资本配置结构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具有微弱的负面影响,产权结构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结构异质性与能源利用效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产业结构、产权结构和资本配置结构对能源利用效率均具有较强的短期影响。分区域看,产权结构和资本配置结构具有相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能源消费结构、工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却在方向和数值上表现出区域差异性,结构异质性因素在大多数区域的短期影响不显著。国家应根据各区域具体能效状况,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结构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通过测算1995—2012年中国27个省市的能源价格的扭曲程度,实证检验了能源价格扭曲基于能源结构制约中国碳强度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全国视角下的能源价格扭曲阻碍碳强度的降低,但其直接效应不显著,主要是通过抑制能源结构升级继而影响碳强度。从区域角度看,尽管东部地区能源价格扭曲直接效应有助于降低碳强度,但总效应表现为阻碍碳强度的降低,中部地区能源价格扭曲对于能源结构影响不显著,但是两者的扭曲都显著增加了碳强度,西部地区和全国一样,能源价格扭曲通过制约能源结构升级来阻碍中国减排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2000—2020年的数据,构建包含资本、能源和劳动三要素的一般要素增强型的嵌套CES生产函数,采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进行参数估计,从国家和区域两个层面对要素间的替代弹性、有偏技术进步和技术进步偏向程度进行精确测度。结果表明,国家和区域层面资本和能源的替代弹性均小于1,表明能源与非能源要素可替代程度偏低。从要素效率增长率来看,能源效率增长率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能效提升潜力巨大;劳动效率增长率最快,但逐年下降,与劳动力价格日益攀升有关;资本效率下降,下降速度趋于平缓。从技术进步偏向来看,国家和区域均表现为资本偏向、能源和劳动节约型,对资本的偏向程度均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13.
能源转型两大支柱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文章扩展以资源为中心的DSGE模型,研究发现:在短期可再生能源占比和能源效率提升均对电力资源的供给、制造业投资和资本积累、制造业劳动力及产出增长产生了正向作用;同时,两者的提升均对传统不可再生能源发电厂投资产生负面影响,促进资本在部门之间的转移;另外,可再生能源替代率冲击对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效果随能源效率的提升而增强。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在对各地区服务业集聚水平及资源错配程度进行统计测度的基础上,对二者间的非线性影响关系进行了一系列检验。结果显示:服务业集聚与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之间均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考察期内我国约77%的地区服务业集聚水平处于改善劳动力错配而加剧资本错配的阶段。从分行业检验结果来看,生产性和公共性服务业集聚对资本错配的“U”型检验显著,而消费性服务业不显著;生产性和消费性服务业集聚与劳动力错配的“U”型检验显著,公共性服务业则不显著。经测算,我国约63%的地区公共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正处于加剧资本错配阶段,而所有地区的生产性和消费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普遍较低,处于改善劳动力错配阶段。基于资源配置过度和不足视角的检验结果表明,资源错配类型的不同也会对估计结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能源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李世祥  成金华 《统计研究》2008,25(10):18-25
 内容提要:文章基于生产理论框架的非参数法,应用几个不同目标情景下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从省际、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角度评价了中国的能源效率,并利用“两步法”估计了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即使以国内先进水平做参照,中国的能源效率总体水平仍然很低,而且省际、区际之间差异较大,表明节能减排潜力巨大。从主要的能源用户来看,工业部门以及6个主要耗能行业的能源效率都不高,这是由能源密集型的工业结构以及生产技术结构所决定的,反映出中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工业行业技术升级的重要性。我们也发现,技术进步与地区之间的技术扩散,能源价格的适当提高与价格机制的完善,对于能源效率的改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能源定价体制的改革是我国未来经济体制改革中一项非常重要、又极其紧迫的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这一改革不但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效率的提高效果,更是关乎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成败和我国未来能源安全的保障状况。通过建立CGE模型,本文研究了能源价格上涨情景下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综合波动特征。主要发现如下:能源价格上涨虽然使得除进口外GDP、出口、就业等变量下降,物价水平上涨,但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源强度并优化产业结构。就影响的大小而言,电力价格上涨的影响最大,石油和天然气次之,煤炭价格上涨的影响最小。从行业产出的变动来看,能源行业自身受能源价格上涨的负面冲击最大,其次是重工业,而农业、轻工业等所受的负面冲击最小。基于上述结论,我们认为,未来继续努力推进能源定价的市场化改革,是推进我国的节能降耗工作、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1978~2011年样本数据,使用ARDL模型方法对能源效率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长期中能源价格、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均显著的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提升。但短期内,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作用存在滞后效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利于能源效率的改善;而技术进步即使在短期内对能源效率的提高也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贺胜兵 《统计研究》2008,25(8):45-49
 本文首次采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对我国地区间资本流动能力进行了检验,考察了经济增长率、开放度和经济规模对资本流动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各省FH系数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投资率和储蓄率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关系。经济增长越快,FH系数越高,表明收入增长促进了本地投资;地区经济规模越大,FH系数越低,说明经济发达地区的资本流动性更大;开放度的影响不显著。本文估计出了我国各省历年的FH系数,由于受到宏观因素的冲击,各省的FH系数表现出共同变动的特征,表明宏观政策对国内资本流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将资本质量指数引入资本积累过程,构建了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以陕西经济为例,校准相关参数,比较了中性技术冲击和资本体现式技术冲击对宏观经济影响机制的差异。研究发现:第一,消费和工资对中性技术冲击的响应是正向的,对资本体现式技术冲击的响应是负向的。与中性技术冲击相比,资本体现式技术冲击对降低资本租金率的效应显现得更早。第二,受消费的跨期选择以及劳动供给增加的推动,资本体现式技术冲击对产出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效应。第三,与单一的减税政策相比,减税政策与强化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政策的耦合效应显著降低了投资的瞬时波动,促使消费水平更快地回到新的稳态,并稳定税收和产出的波动。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求解一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的两国模型,分析不同消费替代弹性下技术冲击和货币冲击对一国经济外部失衡的影响。指出随着一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当存在粘性价格且消费替代弹性很小时,负的技术冲击和正的货币冲击都会使得一国的均衡汇率水平升值和外部资产盈余,且都会收敛于偏离封闭经济的“0均衡”的新稳态。这给中国当前的经济外部失衡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解释,本文也依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