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道教以"道"名教,最高信仰即为"道"。它的"道"理念的理论资源十分复杂,吸收了阴阳家、佛家、儒家等派的有关理论,但对其影响最大的,还是先秦的道家到汉代的黄老道家的道论。道教又是以长生成仙为修道的最高追求,所以它又以民间巫术、方士方术、神仙传说、符箓咒语等对道家的道论进行了宗教化改造,从而建立起自己教派的"道"观念,确立了自己的宗教理论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老庄的"道"本体论及其早期道教"道"本体论思想,其"道"不仅是一种自然之"道",也是一种生命之"道",蕴含了无穷的生命创造能力。"道"是生命之源,生命的流程就是"道"的流程,生命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因此,"道"论思想是早期道教生命伦理观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儒家把孝悌亲情视为"为仁之本",它是人与生俱来所具有的真情实感,是人的行为准则和礼仪道德规范培养的基础。礼仪教育当自孝弟始,由家庭教育做起,同时不局限于家庭血缘亲情,孔子提出了礼仪教育的实施机制——"忠恕之道",且由士大夫阶层作为"以身体道"的群体去推广实施。儒家强调道德伦理原则,并构筑了贯穿于个人、家族、社会和国家事务的方方面面的礼仪化人生。在不同礼仪场合,不同角色都有不同行为规范的要求,儒家重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老子和孔子是我国古代阐道、弘道、体道的最伟大思想家.尽管他们的"道"有着互不相同的内涵和特点,但却始终贯穿着"和谐"意蕴;尽管他们的理想之道及体"道"之途互有差异,但他们都从"天下无道"的社会现实出发,致力于实现天、地、人和谐相处的"有道"社会.这对于我们今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如运用孔老道论促进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运用孔老关于天道、地道、人道相互和谐统一思想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建设,运用孔老之道协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共进等.  相似文献   

5.
梁山起义并不是农民(或市民、游民)起义,而是由社会各阶层人士广泛参加的人民起义。梁山起义的性质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阶级斗争,而是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以"替天行道"思想为指导的,以武装斗争为手段的政治斗争。斗争的实质是"护道"。"替天行道"就是替天行"仁"、替天行"义"、替天行"礼",就是要建立一个理想的"王道"社会。梁山起义的性质说明在中国古代社会(自周秦以至近代)中,贯穿始终的矛盾斗争并不是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阶级斗争,而是人民大众为实现理想的王道——礼制社会与专制统治者背离"王道"、背弃"礼义"而进行的道义斗争。《水浒传》则是"志于道"的知识分子用小说(稗史)形式,弘扬孔子《春秋》精神,"替天行道"的艺术结晶。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高等教育的总纲领和最高信仰,是"大学之道"。《大学》开宗明义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而大学之道,当由"师"来担当与传承。故大学之道,乃师道之本原。孔子是中国高等教育,乃至中国文化源头上的第一个"师者",正是这位至圣先师,开创了中国"尊师重道"的伟大传统。后世曰"师道尊严",其尊其严,全在中国几千年教育文化的理想品格和其神圣追求上。因此,师道  相似文献   

7.
道教文化与“神仙道化”剧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仙道化"剧在艺术上表现出明显受道教文化影响的痕迹,道教富有的幻想色彩给其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道教"人生如梦"的教义使其具有梦幻的神奇,其"仙-凡-梦-仙"的戏剧结构模式是道教文化影响的结果,道教所追求的远离尘世、好山乐水的人生观使"神仙道化"剧的曲词具有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8.
《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传统解读存在很大的问题。无论是"知道"说,还是"有道"说、"道行"说,错就错在对"闻"的理解上。这里的"闻",既非听闻,也非悟知,而当训为"达",引申之,即实现。所谓"闻道",即达道,实现道。因此,"朝闻道,夕死可矣"当译为"早晨实现了我的理想,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这里表现出来的,不是孔子对"知"的追求,而是孔子对"行"、对修己成仁以及实现王道政治理想的孜孜以求。  相似文献   

9.
"齐"生死与"化"生死分别是道家庄子与道教葛洪对待生死问题的重要分歧之一,"齐"生死遵循"道法自然","化"生死引导人走向长生,它们不同却又相承."齐"与"化"二字,在生死观念不同的背后,还引出了它们审美立场的差异与审美意蕴的不同.从这差异之中,可以看出道教美学作为一门宗教美学的一些特点来.  相似文献   

10.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其特点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形而上色彩十分浓厚,但老子哲学的落脚点却是对人生和尘世的关怀.当"道"下落到人事的层面上,便成为人君治世、个体修养和审美追求的准则.  相似文献   

11.
作为后金(清)崛起的重要战役,萨尔浒之战被清朝历代皇帝所追述,而对于其战争场景的文学表述却各有侧重。《萨尔浒山之战书事》(下简称《书事》)是一篇乾隆帝为记述大清开国皇帝努尔哈赤萨尔浒一战以少胜多的追忆文章。文章以乾隆帝《书事》为中心,通过比较萨尔浒之战亲生经历者的追忆(《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和清帝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皇帝康熙的追述(《清太祖高皇帝实录》),从文体选择、文章结构和文本内容三个方面,可以窥探乾隆帝在《书事》中看似平常的战争描写背后关于维护正统地位、理顺君臣关系、警示子孙及八旗将士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12.
明清鼎革之际,地处西北边陲的甘宁青地区社会动乱不已,各种势力竟相争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权。顺治二年至十一年,甘宁青地区隶属清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辖制,其在甘宁青地区的军事、吏治、民族政策等方面均有所施政。对孟乔芳督抚期间在甘宁青地区施政措施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顺治朝清廷经略甘宁青地区的整体情况。  相似文献   

13.
从唐玄宗朝皇帝生日定为全国性节日开始,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至宋代皇帝圣节礼制最终成熟定型。唐代诞节礼制作为圣节贺寿的形成阶段,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就贺寿对象而言,从玄宗千秋节的突出皇权中心,到逐渐接纳民间的生日祝贺父母习俗,并最终形成了圣节为皇帝、皇太后同时贺寿的圣节礼制。就皇帝对百官群臣的诞节赏赐而言,从玄宗朝的重物质、尚豪奢向中晚唐五代的重精神、尚荣誉转变,同时又接纳了民俗节日进衣的传统,至宋代则以赏赐衣物为主。就百官臣子的进献内容而言,从千秋节设计的甘露、醇酎、金镜、绶带等贺寿礼物,很快演变成豪华进献,并变相成为赋税之一种——诞节银。圣节礼制在宋元明清政治与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影响。其节日之设计与演变,对当代节日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教训价值。  相似文献   

14.
唐翠微宫考     
翠微宫是唐代著名的夏宫,位于长安以南,秦岭山脉北麓的翠微山上。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时修建,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重新修葺。贞观二十一年和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先后两次在翠微宫上避暑,处理政务,并最终逝世于此。太宗之后,唐代君主便很少至此,翠微宫逐渐衰败,最后废宫为寺。虽然翠微宫作为夏宫的历史并不算太久,但是关于翠微宫的相关问题仍然值得学术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继两宋以后的词坛再盛始于明万历后期,止于清康熙二十年前后。在此期间,就词的“体格性分”的演进而言,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约自万历后期至崇祯年间,《诗余图谱》《啸余谱·诗余谱》以及其他词谱盛行于词坛,改变了入明后词失“法度”之弊而词学复明,词体体制意识趋向自觉,为词的中兴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石;约自明天启至清顺治年间,词坛开始突破以往唯《草堂》《花间》是从、唯婉约“正声”是尊的单一逼仄的局面,“变调”始行其道,给词坛吹入了一阵清健之风,初步构建了“正”“变”兼尊并举和众体兼备的多元格局;约自顺治末年至康熙二十年前后,这一多元格局得到了充分发展,尤其是各类“变调”得到了发扬光大,形成了强劲的态势,与各类风雅“正声”争奇斗艳,异彩纷呈,呈现出“正”“变”交相辉映的鼎盛景象。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关于唐、 宋文差异及地位的讨论, 深刻影响了古文演进历程。 启祯时期流行宗唐观 念, 既推崇以韩愈、 柳宗元为代表的唐代古文革新, 又不排斥唐代骈文创作。 其中, 秦汉派后裔基于对骈 文的肯定, 在师法秦汉的统序中特意兼采韩、 柳, 强调唐代古文对六朝文的延续。 清初兴起宗宋思潮, 主 张宋文的正统地位, 奉欧阳修为最高典范。 经由钱谦益、 艾南英、 朱彝尊等古文家倡导, 及清中叶桐城派 的继承, “宗宋” 成为清代古文的主流风气。 与此同时, 又有针对宋文繁冗无当、 诋诃先儒、 不讲考据或 浅薄平庸等缺陷的批评, 而宗唐观念始终不绝如缕, 对宗宋观念起着补弊救偏的积极作用, 推动着古文创 作的良性演化。  相似文献   

17.
郎粲约于宋乾德五年(967年)在南唐进士考试中夺魁,当时20多岁,喜欢欣赏歌舞,是韩熙载夜宴席上的常客。  相似文献   

18.
《全清词·顺康卷》前5册漏收词补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清词.顺康卷》前5册应收而未收之词甚巨。漏收的主要原因有:搜罗词别集不全,取校词别集版本不广,搜采诗文别集未尽,辑录明清词选疏忽。该文据有关明清词别集和词选,辑补遗漏之词作目录1625首。  相似文献   

19.
清词"中兴"局面的形成是多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唐宋词在明末清初的广泛传播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在明末清初,唐宋词主要是通过纸本的方式传播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词籍传播",当时词籍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唐宋词籍的汇刻和唐宋词选的重印,其中唐宋词选重印者主要有《花间集》、《草堂诗余》、《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等,这些词籍在不同时期的传播间接地反映了明末清初词学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在大和五年(831)宋申锡事件前后的大和年间的翰林学士有着不同的群体特点,而在大和九年(835)"甘露之变"前后的大和年间和开成年间的翰林学士的群体特点也不尽相同.在宦官专权背景下,唐文宗朝翰林学士进行了不同的政治抉择,同时,产生了复杂的心境.唐文宗朝掌握政治权力的还是宰相和宦官,翰林学士虽为唐文宗的近侍之臣,却还是要以朝臣尤其是宰相的身份才能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