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悖论与焦虑:新文学中的“文体互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长安认为,中国现当代作家大都倡导文体间的相互渗透,追求文体的互文性效果,这种文体意识使他们的许多作品因文体融合而具有了新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的结构性张力,从而开风气之先;而既有的文学史著作,基本上是以小说、诗歌、散文与戏剧四大体裁为结构框架,这一文学史模式不仅看低了作品的语体和风格特点,而且四大体裁之外的作品或被误读,或遭盲视。罗振亚揭示了"文体互渗"中的悖论现象,认为创作和阐释者们潜心于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学建设,在各个文体领域内构筑日臻成熟的文体审美规范和理论体系,但新文学的每一种文体又并不按预设的理论模式生长和发展,而是经常以逸出、偏离乃至对抗的"姿态"给相对稳定的理论规范制造尴尬与麻烦。高旭东认为,中国从先秦开始有了文体意识,但是这种意识的自觉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西方更强调分析与明晰的文体意识相比,中国的文体意识具有中国文化的中和特征,更注重文体之间的和合,也就是在差异的基础上讲求文体之间的互渗。  相似文献   

2.
现当代文学文体互渗与述史模式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长安认为,中国现当代作家大都倡导文体间的相互渗透,追求文体的互文性效果,这种文体意识使他们的许多作品因文体融合而具有了新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的结构性张力,从而开风气之先;而既有的文学史著作,基本上是以小说、诗歌、散文与戏剧四大体裁为结构框架,这一文学史模式不仅看低了作品的语体和风格特点,而且四大体裁之外的作品或被误读,或遭盲视。罗振亚揭示了"文体互渗"中的悖论现象,认为创作和阐释者们潜心于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学建设,在各个文体领域内构筑日臻成熟的文体审美规范和理论体系,但新文学的每一种文体又并不按预设的理论模式生长和发展,而是经常以逸出、偏离乃至对抗的"姿态"给相对稳定的理论规范制造尴尬与麻烦。高旭东认为,中国从先秦开始有了文体意识,但是这种意识的自觉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西方更强调分析与明晰的文体意识相比,中国的文体意识具有中国文化的中和特征,更注重文体之间的和合,也就是在差异的基础上讲求文体之间的互渗。  相似文献   

3.
"文体互渗"是指不同文本体式(包括体裁、语体和风格)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适应以赋予新的结构性力量而生成新的文本,这一文学形式现象实质上标识着人与对象世界之间确立关系而生成的一种存在状态。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的"文体互渗"现象主要呈现为两种类型:一是"文体互渗"超文本作品的涌现,二是"文体互渗"现象的另类镜像。它们皆折射出中国现代作家与对象世界之间确立共存关系而呈现出的一种独特状态,即"诗性形态"的彰显与消隐。其"诗性形态"(尤其以现代小说为典型)的浮沉是与现代作家的个性人格、社会时代意识、读者的阅读接受以及文化精神密切关联着的,因而具有独特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徐訏小说打破了各种文体之间的壁垒,扩大了文体的张力,真正实现了不同文体之间的互渗互融,互利互惠。从这个意义上说,徐訏小说的文体渗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意义重大。它不但继承了“五四”以来已有的文体渗透传统和经验,而且将文体渗透向纵深方向发展。其成功的文体渗透经验,必将成为后世小说发展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5.
在这里,"电影本事"是指为向读者和观众介绍影片而扼要叙述的电影作品中的故事梗概或基本内容。在20世纪上半叶,"电影本事"跟西文电影的Story或Synopsis概念、中国叙事传统以及早期电影叙事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关联性。作为"文字"与"影音"交互生成的叙事作品,"电影本事"或者以基本的故事框架单独刊行,或者结合影片说明、介绍或字幕联合推出,或者演变为配有剧照或其他图片的电影故事、电影小说、电影剧本或连环电影图画等叙事文本专供观众或读者赏阅,均在文学与电影之间展开颇有成效的文体互渗和跨媒介运作,呈现出一种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学/电影美学风格,形成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化生产与消费景观。但电影与文学毕竟是不可通约的。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电影本事"总是因电影起意而创作,并以阅读为重要目的。也正因为如此,才得以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史与中国电影史交流互动的双重视域。  相似文献   

6.
针对综合型通史式中国文学史撰述体例上的一般做法提出驳议。认为首先应该强化文体意识,加强文体的体裁、语体和风格三层面在文学史中的结构性地位,这是保持文学史的“文学性”的客观基础。其次,在确立历时文体学的前提下,文学史撰述体例中的分期标准、评判文体价值的原则、“综合型”与“通史式”的兼顾等问题才能得到妥当处理。  相似文献   

7.
"五四"文学语言变革引起了中国文学文体的现代转型,这场语言变革也影响了文体渗透的现代型变。语言变革使原有的文体尊卑谱系瓦解,导致文体互渗中由高到低原则发生变化;现代白话最大限度地支持了个体自由言说,改变了古代文体渗透背后体现的崇尚古典的美学取向。现代白话丰富的审美意涵和富有张力的表达功能改变了古典文体互渗中程式化、韵散结合的外在形态,更重神韵与精神的融合。现代白话的确指性、及物性使得文体渗透中的审美内涵发生了现代质变。文学语言变革对文体渗透的现代型变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语言变革的角度可以深入恰切地认识现代文学文体渗透的某些现象,可以更准确地评价现代文体互渗中的传统因素。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讨了时论杂文与新闻报道在文体特点、思维方式和创作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共通与互渗,认为这种关系体现了时代与文体发展的必然要求,希望对新形势下的文体革新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素有“诗画同源”和“诗画一律”之说 ,这种“同源”和“一律”的关系也表现在诗论与画论的文体上。中国古代的诗论与画论 ,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存在着相通与互渗之处。本文试从文体样式、批评话语以及内在品格三个方面 ,来讨论中国古代诗论与画论在文体上的相通与互渗之处  相似文献   

10.
当代回族作家张承志具有多种文艺才能 ,其作品涉及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各种体式之间交融互渗 ,并以诗性贯穿。小说和散文中有诗的意境 ,小说中运用散文的叙述方式 ,散文中使用小说的营构手段。因此 ,有人认为其作品的文体界限不分明。文学形式的演变受到时代变革及社会思潮的影响 ,同时也受制于作家的个性气质和情感意志。张承志在文学形式方面所进行的种种探索 ,为我们探视中国当代文学形式的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个案。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当代学术语境中,"宗教文学"的研究从概念、问题、理论到具体实践都存在较多的问题,最主要的表现是研究者往往致力于宗教与文学关系的探讨,而忽视了宗教文学本身的研究。中国宗教和宗教文学都具有独特的自性,"中国宗教文学史"的建构必须符合这种对象属性,而"宗教性"的内涵标准和"大文学"的文体观念,正是构建民族本位宗教文学研究的重要原则之一。作为中国宗教文学史重要阶段的"魏晋南北朝道教文学史",尤其可以体现此一原则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记叙文是一种常见的写作体裁,它具有目的性、程式性等特征和明显的体裁模式.本文在简要介绍记叙文体裁特征的基础上,着重从叙述视角、叙述评议和人物会话三个层面对格林的短篇故事进行文体分析,以期对故事语篇提供一个可行的文体分析模式.分析故事语篇时,应注意把语言描写与作品的主题思想或美学价值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3.
随着当代文学实践的开放性、多元化和各文体之间的互渗化,沿袭已久的散文文体特性界说越发显得老化,无力为散文文体提供可靠的话语体式依据。本文从艺术形象的功能显现、支柱性要素、动态构成方式和语言织体四个典型视角提出了散文的文体构型之我见,即散文是一种集再现与表现于一身、以情境取胜、以散跳见长、文字既细密平实又疏朗错落的文学体裁。  相似文献   

14.
钱锺书自20世纪30年代起即对文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不满,而以当时为主流学界所歧视的"词章之学"即文学批评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文学观念集中体现在《中国文学小史序论》一文当中。钱锺书主张从功用及效果方面定义文学,认为文学特征有二,即动人与美感。文学史应该客观论述文学演变的内在脉络,而文学批评则当揭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中国文学没有西方式的统一的"文学"概念,只有分体的观念。中国文学有严格的文体界限,注重从形式风格方面横向辨别各种文体的特征及相互之间的差异;同时也重视从题材内容方面纵向衡定各种文体及同一文体内部各作品的价值高低。与胡适的文学史论述不同,钱锺书认为宋以前文学史只有雅言文学传统,而宋以后才有雅言、俗语两个文学传统。其文学观在当时独树一帜,在今天仍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宋代文学的翘楚是文言散文,笔记又属散文中的大宗.梳理宋人笔记与其诗词作品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客观全面把握宋人诗文创作、理论批评的特点,避免因局限于一类一体的考察,而忽视对作家的整体性观照.爬梳大量现存宋代笔记和代表性文士的诗词创作情况,探析诗话与词话生成演进的文学史历程,剖判诗词与笔记文类交涉的概貌,可以发现,笔记是诗词作品文本的渊薮,能够据此校勘异文,勾稽本事,作为文献之宝库;更进一步,笔记也与诗词批评专著的生成交涉甚深,诗话、词话的成立,实源于笔记的孳乳,是笔记诞育了这一从著述体式到内容题材都极富中国文学批评特色的典型形式;另外,"以笔记为诗""诗化笔记",彰显出二者文体互渗的审美取径.  相似文献   

16.
宋代文学的翘楚是文言散文,笔记又属散文中的大宗.梳理宋人笔记与其诗词作品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客观全面把握宋人诗文创作、理论批评的特点,避免因局限于一类一体的考察,而忽视对作家的整体性观照.爬梳大量现存宋代笔记和代表性文士的诗词创作情况,探析诗话与词话生成演进的文学史历程,剖判诗词与笔记文类交涉的概貌,可以发现,笔记是诗词作品文本的渊薮,能够据此校勘异文,勾稽本事,作为文献之宝库;更进一步,笔记也与诗词批评专著的生成交涉甚深,诗话、词话的成立,实源于笔记的孳乳,是笔记诞育了这一从著述体式到内容题材都极富中国文学批评特色的典型形式;另外,"以笔记为诗""诗化笔记",彰显出二者文体互渗的审美取径.  相似文献   

17.
宋代文学的翘楚是文言散文,笔记又属散文中的大宗.梳理宋人笔记与其诗词作品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客观全面把握宋人诗文创作、理论批评的特点,避免因局限于一类一体的考察,而忽视对作家的整体性观照.爬梳大量现存宋代笔记和代表性文士的诗词创作情况,探析诗话与词话生成演进的文学史历程,剖判诗词与笔记文类交涉的概貌,可以发现,笔记是诗词作品文本的渊薮,能够据此校勘异文,勾稽本事,作为文献之宝库;更进一步,笔记也与诗词批评专著的生成交涉甚深,诗话、词话的成立,实源于笔记的孳乳,是笔记诞育了这一从著述体式到内容题材都极富中国文学批评特色的典型形式;另外,"以笔记为诗""诗化笔记",彰显出二者文体互渗的审美取径.  相似文献   

18.
小品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它的广义化,扩大化致使它失去了文体特质的规定性,本文将小品文放在与随笔、杂文这两种散文体式既互相联系又互有区别的基点上,以体裁的规范、语体的匹配、风格的追求这三个层面为论述的内在逻辑顺序,探讨小品散文文体的特性;即认为小品文是在杂文、随笔等散文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灵动个性、智慧和精微特质的优美文体。  相似文献   

19.
写作文体学视野中,“文体意识”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它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品格,而且直接关联着写作思维与操作行为。本文试从立论的逻辑依据、文体意识与文体、文体意识的看待三个方面,对它加以初步探讨。一立论的逻辑依据我们认为,所有写作教科书上的文体论,乃是一种最一般、最规范、最呆板、最教条的理论,它忽略了特定文体与写作个体、写作思维、写作行为之间的深刻关系,忽略了一般的文体图样与独特的文章图样的差异,忽略了每一种文体特有的抽象层面和美感。这样,致使接受者通常将文体当作一种确定的静态形式,而不当作一种…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具有某些突破传统小说构成模式和规范的因素,表现出一种偏离公众小说认同感的倾向.文章用"边缘化"一词概括鲁迅这种在小说文体上的创新特质,结合作品分别就其"边缘化"的表现形态和构成机制进行了描述和剖析,并指出清醒的文体意识和永无止境的文体追求是鲁迅在小说艺术形式上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