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邴正  孟春 《学习与探索》2007,1(6):24-28
现代文化矛盾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挑战性议题,全球化理论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批判。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审视全球化与文化冲突提供了理论依据;西方马克思主义从人与自身的活动成果关系出发,抨击现代文明对人性的扭曲;罗马俱乐部从人与环境的关系出发反思批判人的理性文化;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理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哈贝马斯的现代性反思理论等理论批判维度,为把握全球化与文化冲突的辩证关系和实现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自觉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学主体性的角度,探讨了《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艺术形象体系总体内涵,即通过人性的异化与复归,使人获得自我实现,使人的非自身复归为自身,把人应有的全面情感归还给人占有。这一总体内涵包括三个方面:1.把不自由的人还原为自由的人;2.把不全面的人还原为全面的人;3.把不自觉的人变为自觉的人。上述三个方面的立体的多维交织,构成了多层次的审美主体建构,形成了有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美学等多重侧面效应的审美本体。  相似文献   

3.
交往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诚如许多论者所言,交往理论是当代中西方哲学视域中的焦点。实践哲学的交往研究、主体间性理论、关系本体论、对话理论、他者问题等构成了其直接的理论形态。当代语言哲学、哲学解释学的理解问题、公共哲学中的公共性理论、社会学中的冲突论和符号互动论也是其间接的表现形式。就西方而言,其缘起,在理论层面上生发于传统哲学的危机即思辨哲学、意识哲学的内在缺憾;在生存实践层面发轫于对西方文明与生存危机的超越与反思。而我国交往理论的哲学旨趣,一方面在于试图向马克思唯物史观本质内容的回归,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范畴———实践范…  相似文献   

4.
陈力祥 《探求》2004,1(1):19-22
本文以全球化时代因和谐与冲突的张力失衡所凸显出来的和谐问题为基本出发点,针对学术界研究和谐问题的现状,认为学者们从传统和合文化的角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角度研究"和谐",并以此来解决全球化时代因"五大冲突"与"五大危机"所凸显的和谐问题在历时性和可操作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限度.提出了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和谐观的建立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5.
美学意义上的喜剧的存在方式可分为滑稽、讽刺、幽默几种,与之相应,喜剧性笑也可分为滑稽之笑、讽刺之笑和幽默之笑。从不同类别的笑的构成方式即笑的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入手揭示其内在成因,笑就显示出明晰的层次感和鲜明的特征性:滑稽之笑来源于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及喜剧性和解,是人类以今日之聪慧戏弄往日之愚蠢,其特征是“我们笑我们”;讽刺之笑则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喜剧性对立,是秉持人间正道的人们对背离这一正道者的救正,其特征是“我们笑他们”;幽默之笑内含着人与自我的矛盾,是智慧的人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生命存在的整体性反思和个体性观照,是对自然与社会规律的双重悖反、和解与包容,其特征是“我笑我”。喜剧性笑的主体和对象从复数的“我们”、“他们”转化为单称的“我”,显示喜剧从群体性向个体性的转化,说明更深刻更丰富的喜剧是最有个体生命性的喜剧;同时也说明了喜剧性笑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与人的生命活动相联,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本质的确证。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在新自由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批判理论以及后现代主义等理论的影响下,国际安全研究逐渐改变原来单一的政治学和客观主义方法,向国际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方法转变。这股新安全研究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安全理论的社会学回归。本文以"社会世界"本体论假设为基础,对安全的社会学本质进行解读。从社会本体性生存出发,安全问题本质上是个体或社会群体对他者行为可预期性程序的社会信任,体现了社会互动基础上的一种主体间认知;安全的主体与指涉对象最初是以个人为参照的,尔后推及到由个人组成的各层次政治、社会群体。从社会学视角解读安全本质有利于促使对国家安全的研究走向多层次、多议题与机制化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7.
孙飞宇 《社会》2013,33(1):38-74
舒茨从对个体行动的意识分析出发,基于胡塞尔的现象学与伯格森的意识哲学,对韦伯所建立的社会科学概念体系作了一个意义基础的建构工作,并进而运用理想类型的方法发展出了自己的社会世界的图景。在这一工作中,对他者问题的处理涉及了一系列深具社会学意涵的问题,而其核心则是主体间性问题。对主体间性之可能性这一问题的探讨,从社会思想史的传统脉络来看,不仅关涉社会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在舒茨的努力下,更成为了一项通过以我群群体为基础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这一概念来回答近现代以来社会学的核心方法论问题--社会如何可能--的基本追求。  相似文献   

8.
李楠明 《学习与探索》2006,1(1):109-112
马克思的哲学是一种主体性哲学,是人类自我解放的理论。这种哲学是现代性的文化精神的体现。它突出了人作为个体主体所具有的价值,从而显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本质所具有的意义。但独立的自我并不是孤独的自我,孤独的自我造就的只是市民社会的私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就是为了解决这种个体和类的矛盾,使个体能够成为类的存在物,得以自由和谐的发展。当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出的“以人为本”与建构和谐社会的主张,其实质就是个体丰富性的马克思哲学精神的反映,这正是马克思哲学对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主客体二元分裂是认知主体性哲学的根本难题。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即独立自主或者个人的自由意志,它彰显于近代西方哲学,并集中表现为认知主体性。这种认知主体性哲学的创立者是笛卡尔,此后经过康德和黑格尔的发展过程,即表现为主客体不断分裂以及力图在理性的范围内加以解决的基本态势。笛卡尔的"我思"把外在世界设定为客体并与自我意识处于分裂之中;康德试图通过"先验意识"来解决主客体的二元分裂,而感性、知性、理性以及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划分又进一步导致理性的界限;黑格尔从"实体即主体"出发,走向了绝对精神,致使人改变现实的历史运动过程变成了理性的认识过程。综上,主客体二元分裂的难题在认识论哲学的范围内不能得到解决。因为认知主体性哲学进一步导致技术理性的扩张以及占有性的个体主体和抽象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它是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根源。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欧陆理性主义哲学所给与我们的浪漫、激进、怀疑、相对、虚无等等困惑而言,经验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却少有这样的"隋绪性感染",这是我关注这一问题的一个内在的原因.在反思现代性的总体背景下,一般来说,在欧陆的理性主义哲学那里,主要是对那些既定前提的反思,比如实体、本体、本质、主体、必然、同一等等;而对经验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来说.则是对与认知理论相关联的科学主义、工具理性和在信念上的对自然界的"征服"的反思.但具体到我们这里,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对"经验"与"实用"的误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又与我们只从认知的角度理解"经验"(把经验等同于感觉)与"实用"(把实用等同于效果)有关.如果我们把视线扩大为伦理、政治、制度性事实、话语方式中真理就会被讲出来这样一些领域里的问题,"经验"与"实用"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就应该相应地扩大.本文就是根据<人的问题>、<社会实在的建构>和<无本体论的伦理学>这三本书重新讨论了"经验"与"实用"这两个概念的用法与涵义,其中人的自由与事物的可能性起着关键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徐才 《求是学刊》2002,29(3):26-30
“追寻本体是哲学存在的根据”。“本体”的现代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它是“可以说”与“不可说”的对应关系的存在 ;是“物———我”合一的澄明之境 ;是人对自身存在的一种信仰。哲学本体论的终极关怀是超验的。“超验”作为与“经验”相对称的哲学范畴和哲学规定 ,有着重大的本体论意义、人生意义和科学意义。确立“超验”的合法性 ,不仅必要 ,而且是一种事实。它不仅不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排斥对象 ,而且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争之地。否则 ,在终极信仰上的阵地就只能拱手让给宗教和迷信。  相似文献   

12.
怀特海过程哲学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怀特海在其主要著作《过程与实在》中提出了一个开放的、能动的、创造的无限宇宙观 ,其中根本的东西是过程和事件。怀特海有关创造性的、综合的和相关性的教育理论是其哲学宇宙观的应用。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和美学思想中表现出的运动、生命和发展主题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息息相关。怀特海的整合学说对当今全球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经济全球化也必将给法律制度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法律制度、特别是经济贸易法律制度将逐渐表现出共通性。探索经济全球化与法律共通性的命题成为国际经济法学研究、比较法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蔡亮 《创新》2012,6(2):21-24,126
"和谐"理念的提出是中国站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对传统"和"文化的扬弃,中国不但要努力创建国内和谐,也要共同营造世界的"和谐",这既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和平发展过程中向国际社会所承担起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5.
In recent years Freud's teaching has frequently been the subject of critical discussion both in Soviet and in foreign literatur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modern Freudianism, whose influence has become widespread abroad and which claims to be, in essence, a philosophical system with a world outlook, has become a profoundly reactionary concept sharply hostile to dialectical materialist trends in the fields of neurological and humanist sciences.  相似文献   

16.
所谓文化力,就是文化生命力所在,亦即文化不是作为客体(对象)方式存在,而足作为上体方式存在。我们需要新的文化自觉和新的文化自信。全球化有两方面:一是国际化,二是世界化。全球化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开发利用国际文化资源重塑中国文化和开发利用中国文化资源重塑世界文化的双重性任务。同时,全球化的这种双重性还决定了跨文化的双重性。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文化发展战略的根据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7.
审美物化论     
张晶 《求是学刊》2004,31(3):89-94
"物化"是中国美学中一个渊源有自又有深厚的中国哲学背景的范畴,对于中华民族的艺术创作和理论都有深刻的影响。"物化"与西方美学中的"移情"说有接近之处,却又有其不同的美学内涵;与中国美学中的"感物"、"感兴"等范畴有密切联系,但又并不等同。"物化"是指主体进入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的高峰时,在感觉和意识中与客体完全融合为一、无法分辨物我关系的至高境界。在中华传统艺术领域中,"物化"是诗词书法艺术家审美体验中物我两忘、而将主体的灵性和对象的物性化而为一的极致之境。  相似文献   

18.
一种哲学理论或哲学理解范式的提出或确立应该以具有相对明确的研究对象、相对独特的研究方法、相对突出的理论旨趣为前提。与此相关,文化哲学是一种透过文化符号形式达到对人的总体性把握,而不仪仪把对文化符号形式的研究作为最终目的;文化哲学运用历史科学研究方法把人视为非连续性和异质性的存在物并加以把握;文化哲学在理论旨趣上是对以文化符号形式为核心的文化模式的批判与重建。  相似文献   

19.
杜桂萍 《学术交流》2002,(2):155-157
“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到来,使社科杂志无法正常地发挥角色作用,显得无所适从,趋向于边缘化。边缘化的直接结果便是编辑主体意识的迷失。重建编辑主体精神成了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这种重建包括敏感心、责任感、理论素养和数字化技术意识及能力,同时,这也是社科杂志重返社会文化中心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20.
历史决定论:历史的考察和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耕 《求是学刊》2002,29(6):37-44
历史运动的规律性、目的性和选择性及其关系 ,历来是历史哲学关注的中心和争论的焦点 ,而问题的实质仍是如何看待历史决定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从历史上看 ,历史决定论在近代历史哲学中占据统治地位 ,而反历史决定论观念则是现代历史哲学中的主导思潮 ;就逻辑而言 ,如何看待历史决定论问题体现为如何把握历史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历史运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关系 ,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关系 ,历史本身的客观性与历史认识的主观性、相对性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历史决定论与反历史决定论的论战是 2 0世纪哲学研究中最困难、最有争议同时又最富有内容的问题之一。因此 ,弄清这一问题的由来 ,把握这一问题的现状及其问题之所在 ,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