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现代艺术如同是一座大厦,由各种不同类型的风格组合而成,建造这所大厦的原理,是科学、理性和文化。然而组成现代艺术的中流砥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世界的西方由于其高速的发展它所孕育的西方文化是现代文化精美的外衣,并且由于中国厚重的文化正像一支强心针打入现代艺术体内,成为它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机地整体地影响着现代艺术。  相似文献   

2.
当代环境运动和环境伦理思想为调整被工业社会扭曲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引导与推动着传统伦理学主导观念和道德习俗的变革。环境伦理科学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和升华。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历史演变上,考察和分析这种变革的现实社会根源和它的历史思想文化根源,研究东西方传统伦理思想的演变特点及走向,推进东西方思想的整合,取长补短,超越“主客二分”思想,建构与发展现代环境伦理学,以切实推进当代伦理文化的变革,共同创造全球绿色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建设具有何种关联,这是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一个核心议题。在"现代/传统"二元对立范畴中,"传统"逐渐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化了的话语,与传统相关的文化要素基本上被归入旧世界、旧秩序的符号谱系中。在此分类范畴中,西方文化代表着现代、全新、开放、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则被认为是滞后的、沉重的、狭隘的,因而是需要变革的。作为这种认知方式的实践,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法律改革总体上走的是西化的路子,大规模移植西方社会的法律制度,深嵌了东方主义逻辑。在法律移植的路径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被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事项,并且传统文化会阻碍现代法治建设,需要被批判、摒弃。当法律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冲突时,东方主义的思维方式使我们习惯于从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层面来寻找原因,如中国人的观念、习惯等。但司法实践一再证明,不受道德和价值观支持的法律系统容易失效,因此,法治建设需要观照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一味地无视它、摧毁它。  相似文献   

4.
英国法随殖民统治移植到印度并与传统印度法在开放性与封闭性、殖民属地法与传统属人法等万面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英国殖民者主导下,通过曲解属人法,编纂属地法典,引用普通法原则等途径,英国法有效地融入到传统印度法文化的土壤中,并孕育形成了现代印度法。正是伴随着印度法文化的变革,西方的宪权观念扎根于印度社会,新型的民事、刑事法律体系及现代司法制度构建起来。这就奠定了印度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政治法律基础。这也是近现代印度法文化变革的一大成就,具有重大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孙毓修为代表的近代儿童文学作家对中国传统儿童文学资源的重新阐释是近代儿童文学的一部分,它反映的是近代社会改良的政治需要对儿童文化的要求,是社会思想文化变革在儿童文化领域中的延伸和具体表现。在西方儿童文学观念初步影响下,近代儿童文学作家开始重视儿童的阅读要求,形成以儿童为中心建立儿童文学的思想要求,加之西方儿童文学文体的启示作用,他们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传统资源,发掘其中符合现代儿童文学文体要求的内容,文体意识由模糊到清晰,文体形态由传统文体与现代儿童文学文体的杂糅逐渐过渡到新的儿童文学文体。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这一目标表现出了一系列的冲突。如何实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官本位到权力制约的观念变革和跨越,由传统的集权型政治文化走向现代的民主型政治文化,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7.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传统绘画科学与理性精神的继续,是传统绘画追求真实再现客体对象的逻辑发展,完成了由乔托开始的西方绘画对于真实再现客体对象物理属性的探索。但它又在美学追求、技术风格、表现题材上发生了有别于传统的变化,萌生出诸多现代艺术的因素,由传统绘画过渡到现代艺术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文章着重探讨西方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发展、演绎及对中国的影响,从西方现代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到对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建筑的影响,不难看出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并逐渐相容相生,进而不断探索,走中国建筑"本土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面临着深刻的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 ,各种文化思潮纷纷涌现。尤其是加入WTO以后 ,中国社会的转型从深层次视角来看更直接体现为东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观念的冲突、碰撞和转型 ,它包括中国自身传统的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 ,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工业文化以及西方后工业社会文化的碰撞和变迁。现阶段中国文化转型集中表现为商业文化泛化、文化多样化、文化管理多元化。因此 ,必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有机整合 ,实现中国现代文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西方社会从古希腊时期发展到当代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社会变迁,相应地西方法律传统也有三次重大的转变。法律传统的发展是社会变迁的产物,其中经济因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就西方社会发展而言,它的主线是商品经济从古代到现代经历了两次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最终扬弃了束缚其发展的种种障碍而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即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方法律传统经历了一个由以物为目的的发展到以人为目的的发展再发展到以社会为目的的一个连续的过程,并为在它之中形成的实在法提供存在的场景。  相似文献   

11.
大陆新武侠关键在于创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世纪以来,中国武侠小说经过了三次大规模的变革.21世纪兴起的"大陆新武侠"关键在于挝超越前人,达到武侠小说创作的新境界.当下中国武侠小说创作有一批很有实力的作家,但总体的创作实绩还不能说其"新",应有进一步的较大突破.  相似文献   

12.
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的现代性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幻小说作为一个域外引进的文类,已走过了百年历程。独特的时代语境及现代性诉求,使科幻小说的创作一开始便带上了启蒙与救亡色彩,现代性的复杂性、未完成性及审美现代性的缺乏,直接影响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上个世纪50、60年代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科幻小说作家,肖建亨的科幻小说以大胆离奇的想象力而见长。《布克的奇遇》是肖建亨科幻小说的代表作,他通过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对器官移植及未来生命科学展开想象。他的创作,为当时想象力匮乏的科幻文学打开了一扇神奇瑰丽的窗口,极大地丰富了科幻文学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4.
受魏晋以来风行的品评人物风气的影响,中国古代小说人物研究主要采取品评德性与索解本事的方法:上世纪旧式小说研究继承了传统性格分析法,进而延伸到阶级分析,再到多重性格分析以及精神分析.尔后,从引进外来的典型理论的旧式小说研究到引进西方叙事学的新式小说研究,人物研究由强势沦落到边缘,逐渐陷入困境.而索隐人物原型这一传统研究路数则逐渐从坐实历史真实人物的旧索隐演变为推论虚拟历史人物的新索隐,同样陷入困境.当下关于小说人物研究的困境急需通过转型为"写人"研究来突围.  相似文献   

15.
十七年时期,山东文学呈现了革命文化和民间文化的自然融合,表现平民英雄,歌颂平民英雄,形成了以英雄主义为主题的小说创作。齐鲁英雄豪杰有别于其他地域的英雄豪杰,也是山东作家以英雄主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的一个区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学术专著《海洋的弟兄:从莫比.迪克至当代美国海洋小说传统》通过对跨越一个多世纪的美国海洋作家(从赫尔曼.麦尔维尔到彼得.马修森)及其作品的研究,构建了美国海洋文学传统,为海洋文学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独特的视野,为海洋文学批评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古代女作家小说写作的角度 ,梳理了从 17世纪到 2 0世纪初女作家创作弹词小说的巨大成就 ,采用性别研究的方法 ,揭示女性叙事独特的视角、主题和写作特点 ,得出女作家弹词建立了我国女性文学的叙事传统 ,并对现代小说叙事产生一定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论韩少功新世纪中短篇小说叙事的世界性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韩少功新世纪中短篇小说在文体探索与叙事革新上做出了种种努力。具体表现为:布满空白、结局不确定的开放式结构,将读者拉入小说创作及其意义生成过程中;充斥全篇的叙述自我指涉,将事件各种可能的结局并置,使小说承担起破解"生活的丰富性与人生的多种可能性"功能;以貌似轻佻油滑的叙述流,述说实则沉重严肃的故事,达到"以轻写重"的张力效果;非个性化的叙事人在多重身份间转换述说,使得小说避免了单一的宏大或私人叙事的陷阱。韩少功这些探寻小说形式可能性的努力,为小说文体的长足发展拓宽了道路,成为中国作家融入世界文学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9.
简论中华文的优秀传统方同义【内容提要】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化创造、传承中形成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传统。文章从思想家的理论观点.民族的普遍心理、大众的行为模式、及时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诸方面简述了存在于华夏民族历久不衰的优秀传统,并且与西方文化的有关传统作了...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电影传统观念的主要特征为以突出伦理教化和政治倾向的"载道"原则为基本特点的功能观念、以"影戏"的基本规律为本体的创作观念、以"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传统为核心的接受观念,以及注重探索适合大众审美情趣的电影艺术创作方法等.谢晋电影创作观念,上承郑正秋、蔡楚生等创立的电影创作传统,下开中国传统电影借鉴并融合现代电影手法的先河,对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实现了审美超越,为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