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英汉民族由于受到宗教神话、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的影响,动物名称在英汉语言中存在国俗语义同异并存现象。首先用相关例子对国俗语义的五种模式作了一番阐述;其次就英汉语言文化中这些动物词所具有的比喻和象征意义进行对比;最后揭示其民族文化特征和差异,进而促进跨文化之间的语言学习和交流。  相似文献   

2.
汉、英两种语言中对应动物词语的国俗语义的差异有下列几种类型:国俗语义基本相同;国俗语义部分相同;国俗语义不同或截然相反;国俗语义只在一种语言中存在。分析汉英动物词语国俗语义的异同,对跨文化交际和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汉诗英译中的国俗语义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诗英译中的国俗语义问题研究王建华汉文英译准确不易,汉诗英译贴切更难。这除了汉英诗歌各有其特点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国俗语义。所谓国俗语义,就是指一个民族特有事物的意义,以及在词汇实体意义的基础上添加了民族的历史、民俗风情等文化色彩的语义。国俗语义...  相似文献   

4.
从误加、误代、遗漏和含混这四个方面分析了动物国俗词语的偏误类别,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留学生在动物国俗词语习得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对动物国俗语语义把握不当、学习策略不当和文化差异等三个导致偏误产生的原因。最后对动物国俗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建议,要强化动物国俗词语的教学意识、适当应用文化导入、改善动物国俗词语教学方法和完善留学生动物国俗词语的偏误整理和归类工作。  相似文献   

5.
词语直接反映社会生活,并与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承载极大文化负荷。在词语概念意义基础上增添附加的民族文化含义,读者要了解民族文化背景才能理解,这种语义称之为国俗语义。由于文化差异,一种语言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词汇,这种现象称为国俗语义词汇空缺现象。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和中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是造成英汉语国俗语义词汇空缺现象的重要原因。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探讨英汉国俗语义空缺现象,指出认知语言学中的体验主义和隐喻理论是解释英汉国俗语义空缺现象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比较了英汉双语颜色词的不同涵义,从而反映了英汉语言的国俗语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汉英颜色词“黄”(yellow)之国俗语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中"黄"和英语中"yellow"这对颜色词及其构成的词语都具有丰富的国俗语义.在语义上有同有异;在修辞上有褒有贬.研究颜色词语中所承载的国俗语义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文拟对其国俗语义异同并存现象作一探讨、对比,以期对跨文化交际、翻译与教学等方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有大量有关动物的习俗语和谚语,这些语言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不同民族对动物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文章在前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生肖动物及其它动物词语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对汉语和英语语言中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和谚语进行对比分析,从有关动物词语的字面意义出发,探讨挖掘他们的比喻意义、联想意义.寻找出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共同点和差异,揭示两种语言中动物词语在语义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指出英汉语言中包含动物名称的词语语义形成的基础,两种语言中运用动物词语进行语义表述的对等性特点,以及这些包含动物的词语所蕴涵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国俗词语是我国五千年优秀文明的历史积淀,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俯拾即是。古诗英译中国俗词语的处理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比较两首古诗的不同英译本,分析在古诗英译中国俗词语的损失及补偿。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对国俗语义的研究,采用语义描写和理想化认知模式,对汉语词语"春"的国俗语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分析和深入探讨。分析显示,国俗词语是范畴化的一种表征;作为范畴,"春"包含若干个子范畴,其中代表概念意义的子范畴具有原型理论的典型特征,属于春范畴的典型子范畴,其国俗语义延伸属于该范畴非典型范畴。国俗词语的意象图式主要表现为部分-整体图式,中心与边缘图式和系联图式。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使世界上的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文化差异赋予同一动物词语不同的意义,相同的文化意义又由不同的英汉动物词语来表达。英汉动物词汇文化意义的契舍与冲突主要是由于语言和变化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英语词汇产生歧义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一词多叉、词义变化、英美同词异义、汉英文化差异几方面因素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英汉语序在句子中不仅起着语法作用,而且还传达着特定的意义。在同一概念的若干句子中语序不同会产生一定的语义差异。文章就英汉语序作些简单的比较及翻译,归纳出英汉语序的异同以及在句子中的常序和殊序,帮助人们正确地理解英汉不同语序句子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4.
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比较及其翻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出现频率都很高。英汉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动物所承载的意义也就会出现差异。文章从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意义基本相同、部分相同、完全不对应、呈现语义空缺四个方面,对动物词文化意义的产生作了比较,并对如何保留动物词翻译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数字习语是英汉习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英汉两个民族各自不同的数字文化。由于宗教文化、神话传说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使得英汉习语中相同的数字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或相同所指却借助于不同的数字来体现。从文化内涵、禁忌和虚指方面探讨英汉习语中数字语用关系的非对等性及差异原因。  相似文献   

16.
浅谈英语习语中的动物名称及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出现频率都很高。英汉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 ,同一动物所承载的喻义可能是不相同的。一方面 ,指称意义相同的动物形象 ,其喻文 ,即它在原语和译语中的语用含义可能相去甚远 ,甚至完全相悖。另一方面 ,有些动物形象 ,在原语中含有丰富的语用意义 ,而在译语中却没有 ,因而在译语中不能产生等值的意象联想  相似文献   

17.
汉语和英语都有着大量的动物词汇和习语,但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对同一动物词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词义联想.这种现象可以从"文化继承型"词语形象感、词语产生的典故、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及体育娱乐活动四方面探寻成因.  相似文献   

18.
典故是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其民族文化的长期历史积淀和智慧的结晶,是语言与文化之间最紧密的结合部分。英语典故虽然在某些方面与汉语典故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如在设喻比较方面,但两者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如在释义渊源、结构形式、民族特色方面。通过对英汉典故的释义渊源、结构形式、喻体寓意、民族特色方面的对比研究,旨在揭示其内在的文化喻义,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促进中英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哕”义衍变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考证,指出"哕"义古今词义有异.先秦至两汉间,"哕"义为声徐有节的声音、呃逆及深暗貌;南北朝当是"哕"字义衍变之始,唐时"哕"既有"呕"义,也有"呃逆"义;宋金元时民间以"哕"为"干呕"义,"哕"之古义"呃逆"为"咳逆、呃"所替代;明清以降,有的医家甚至不知"哕"之古义为"呃"者.  相似文献   

20.
不同语言中概念意义相同的对应动物词语在很多情况下都有不同的隐含意义。根据框架语义学,概念意义源于概念框架元素,隐含意义源于意象框架元素。文章对英汉动物词语所导引的框架进行概念元素和意象元素的对比,并就英汉动物词语的翻译提出三种策略:框架对应策略、框架置换策略、框架转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