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道德的一切活动都以选择为前提.师德选择是教师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师道德行为的条件.教师的道德行为选择是自由与责任、心理机制与社会机制的统一.教师应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基本途径去提高自身的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的转化的确立,价值主体和价值取向也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时代迫切要求建立起适应其发展的师德建设机制,以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个人二者在师德建设上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教师师德建设的自觉性,以实现学校与教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师德建设模式。建立互动式师德建设机制是符合教育自身规律和道德建设规律的。互动式师德建设内容包括师德认识、师德内涵认识、师德实践和师德评价互动。但在建构互动式师德机制过程中应注意发挥高校在师德建设上的主导性,重视师德建设的规范性和师德公约。  相似文献   

3.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工程应以"培育敬业精神、提高育人水平、塑造师德风范"为根本宗旨。目前高校在师德建设的制度和相关举措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健全的地方;高校普遍存在重教学业绩评价、轻师德评价的状况;高校对师德的建设尚停留在理论研究,缺乏对师德建设的长效、动力机制方面的研究。高校师德建设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重视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对师德的认识,又要从制度上加以约束和制约。建立和完善符合校情的师德考核制度、评价标准、奖惩制度等制度体系,是高校加强师德建设、形成良好师德师风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师资建设应该把教师的德育置于首位。当前 ,高校师德中有诸多误区 ,主要是五类 :政治淡化型、埋头教书型、忙于兼职型、言行脱节型、思想僵化型。建构高校师德 ,矫正这些误区必须建立各项制度 ,开展丰富活动 ,适时组织评估 ,健全配套措施 ,从而真正整体而富有成效地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的师德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是落实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提出"四有"好教师要求及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执行《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的现实任务.根据新时代高等学校师德建设要求,如何构建教师发展指向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发挥师德培育在教师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是各高校亟待解决的课题.根据师德建设的内涵要求,建立教师发展指向的高校师德践行主体自觉形成机制、责任主体作用机制,应成为各高等学校师德建设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存在很多问题,迫切需要改革教师评价体系以改变现状。建立和完善新时期高校师德评价体系应坚持转变师德评价价值取向,以教师发展为旨归,以激励为目标;改进师德评价过程及方法,评价中自评与他评方式并重;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简化评价指标,规范评价模型;建立师德评价动态机制。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师德建设是高等学校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高校工作不够完善、教师个体道德修养缺失等方面分析了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阐述了新时期高校加强师德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师德理念,健全完善促进师德建设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切实有效地开展师德教育,提升教师道德修养境界。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始使用人事代理制度作为补充教师的新途径.这种新型用人制度在高校合理使用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师德建设方面存在教师信念薄弱、归属感差、功利性强等若干问题.高校要从完善人事代理制度、加强心理疏导、建立师德宣传和考核机制、发挥模范带头等方面不断探索人事代理制度下进行师德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9.
高校师德评价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德评价是对教师职业行为是否遵循职业道德规范的评议和估价,也是道德条文规范内化为个人行为准则的转换机制。从总体上看,目前高校师德评价现状不尽如人意。建立和完善高校师德评价体系应坚持“包容性与独立性”、“继承与创新”、“他评与自评”相统一的原则,评价目的也应以教师发展为旨归。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评价重在:完善师德评价标准体系,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师德评价约束机制,引入发展性师德评价体制。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价值主体的变化,要求价值主体和价值取向多元化,建立起适应其发展的师德建设机制,这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加强高校教师师德修养、提高高校教师师德水平过程中,实现师德建设机制的创新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师德建设中最难的问题。本文认为,建立互动式师德建设机制是符合教育自身规律和道德建设规律的,应根据师德认识、内涵认识、实践和评价等互动式师德建设机制的主要内容,努力建构互动式师德建设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在此背景下各国学者都积极地开展有关教师专业伦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我国学 者近二十年来也广泛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从学理研究、建设研究、问题研究、比较研究、各级各类教育研究、教师专业伦理素 养研究以及新颖视角研究等方面全面梳理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概括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研究的不足之此,为今后我 国教师专业伦理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工程伦理思想是《管子》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工匠职业伦理上的“诚工”“毋作淫巧”等职业规范,职业伦理教育上的“四民分业而教”的教育模式,工程管理上的“以人为本”的伦理价值取向,以及工程与环境关系上的“人与天调”的工程伦理观。这种古代的工程伦理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价值。它不仅从理论上对我们立足本土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的工程伦理学有很大启示,而且对我们在实践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工程伦理教育,正确处理工程与环境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是适应我国教师教育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要求,是加快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夯实教育强国建设之基的基础工程。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其基本图景应体现"高质量开放、制度化协同、实质性联动"三个特征。推动实现"高质量的开放",需要建立基于相应标准的办学资格认证开放体系、基于专业教育的教师资格认证开放体系、基于生源质量的教师学历教育开放体系、基于学科发展的教师教育专业开放体系;推动实现制度化协同,需要建立师范专业招生"研判"制度、中小学(幼儿园)参与师范生培养的法定义务和绩效制度,完善教师编制政策,制定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标准;推动实现实质性联动,需要建立"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教师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建立基于"US模式"的教师教育者常态化交流制度,启动实施"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健全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应该把握并遵循公共属性、政治属性、道德属性、多样化属性这四个基本属性及原则。公共属性凸显教师教育的社会责任,政治属性内含教师教育的本质要求,道德属性彰显教师教育的专业伦理,多样化属性则反映着教师教育的灵活特征,这四个属性统一并渗透于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全部过程、各个环节和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4.
叶澜教授在其提出并主持的长达近30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中,不仅对"教师"这一教育要素给予高度的关注,还提出了许多与众不同的主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师观。这既成为"新基础教育"的重要理念,也成为"生命·实践"教育学的重要构成。叶澜教授的"教师观"是基于中国21世纪时代发展和基础教育变革的宏观背景,秉持"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基本立场而提出的。其主张:教师要从"卫道士""牺牲者""传递者"的角色转向"为己为人"的立场;从职业工具价值、传递职能的定位转向"成己成人"的取向;从强调专业发展、培育他人的目标转向"育己育人"的追求。教师创造性的工作将成为推动自身成长的不息动力,并将创造教育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15.
人的功能性,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体系中的论证主线。这条主线贯穿着幸福、德性、善等重要原则的论证,由此其伦理学可称为本体论伦理学。本体论伦理学一直面临着事实和价值无法统一的困境。但亚里士多德对善的定义不仅是价值性的,而且还包含着事实性的意义,最终善作为终极目的,不仅代表一种价值取向,也同样出于人的卓越的自然性目的,这使他的伦理学具有较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认知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在教师研究中的应用,教师认知研究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教师研究范式。教师认知研究主要包括教师信念、教师知识和教师反思三个主要研究内容。当前师范教育改革正在实现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教师认知研究对师范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教师认知研究和师范教育发展的有效结合,将会为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从师德这一教师工作的精髓出发,论述了教师应具备的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和情感因素等人格魅力,这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Southeast Asian Ministers of Education Organization,SEAMEO)于2015年提出了“振兴教师教育”战略。该组织及其下设的区域中心,联合其他区域组织和区域内各国积极开展有关教师教育的活动和项目,在区域内形成了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合力。2018年7月正式出台的《东南亚教师能力框架》,是区域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行动之一。该框架从教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视角,明确了新形势下东南亚教师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一般能力、使能能力和成功行为,并提供了一套评估工具和关于能力提升的路径建议。分析该框架的形成过程和内容可以发现,其具备人本性、发展性、指导性和区域性四个基本特点。该框架将推动东南亚国家进一步完善本国教师标准和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并在区域层面促进教师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助力区域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效能感研究述评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教师效能感可分为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 ,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观察榜样教师教学获得的经验、社会劝说和教师自身的情绪等 ,是影响其形成的基本因素。新手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都可以通过教学实践锻炼、观摩教学、社会劝说等方式加以改变与发展 ,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关于教师效能感的构成、发展变化、迁移和测量等问题的研究 ,应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师者之境界     
教师是对社会上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称呼。不称从事教的人为教者或教民,而在教后面置“师”字称为“教师”,以与普通的“人”或“民”区分开,是整个社会对教者特意的、专属的尊称。“师道尊严”与“王道尊严”和“父道尊严”并列为三大尊严,而“师道尊严”的产生并不具有先天的社会条件,而是建立在“师者”具有知识丰富、精神高贵、智慧宽广深厚和风范优雅适度的前提下。同样作为师者,存在着教学能力上的层次之分,由低到高可以形象地划分为东西境界、房子境界、院子境界、田野境界、正反境界等五个层次。师者应该在做人、认识、教育三方面提高自己,以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尽量地上升到高层次的境界,以对得起“师”的尊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