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孔子所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旧注或从中读出愚民的含义。当代学者或不满旧注,作出各种改读。由于新出竹书《尊德义》含有对这句话的句读理解,可知改变句读的诠释路径是走不通的。但《尊德义》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的释读是新的难题。本文对有关竹书的文句提出新的解释,依据郑玄注所包含的语法定位以及对新出竹书例句的理解,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有一隐藏主语王,之指代王而不是指代民,句意是说:王可以使民跟从他,不能使民认知他。  相似文献   

2.
瘟疫与人类的发展史相伴随,并对人类的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五瘟"文化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以及医学科技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由于古代科技、医疗手段的局限,导致古代先民对瘟疫产生的恐惧心理,只能借助一些民间的宗教仪式来进行"治疗"。"五瘟神"文化就是传统中国文化和宗教体系互相交汇后的产物,并且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形主体文化形式。作为山西水陆寺观壁画的主体神祇,"五瘟神"从图像样式到文化内涵有着不同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3.
“近亲繁殖”是当代高校管理中的一个难题,它的出现有着其历史渊源和思想渊源,同时也是中国实际国情的产物。它对高校管理、学术交流和教学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日益强化高等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的今天,我们应从转变观念,建立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和研究生访学制度等方面来改变“近亲繁殖”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4.
“落地生根”还是“落叶归根”———移民的社区意识探析●包晓霞现代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移民过程日益频繁,移民群体不断壮大,移民过程的性质也在发生着变化。移民的社区意识很大程度反映了这种变化的主体性特征。因此探析移民的社区意识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具...  相似文献   

5.
孟子的教导只能造就霸者,不能造就王者,这是孟子王道学说的悖论之所在。王霸之辨在于君主心术之辨,"王道之成"以君主的"王者之心"为基础,但造就"王者之心"却是一项不可能的事业。孟子与诸侯对话时非常注意修辞,诉诸的根本不是君主的"不忍人之心",而是君主的"利心",试图用"利"或"无敌""王天下"来打动时君。孟子的教导不但不能在现实的君主身上造就"王者之心",而且只会诱导出"霸者之心",这就不免与他的王道理想南辕北辙。  相似文献   

6.
王青 《江海学刊》2013,(1):173-180,239
长期以来,在神话研究领域,大家秉承的乃是"图像证史"的观念与方法。然而,图像绝不仅仅是旁证,它本身就是神话的一部分,或者是神话时代最直接的史料。图像乃是可以和文献并行甚至高于文献的一个神话系统,在这个系统内,运用着不同于文字的视觉语汇和形象思维方式,有着自己的主题内容、表现手段、象征方法和叙事原则。因此,仅仅是"图像证史"还远远不够,必须建立起"图像即史"的观念,将图像视为神话最重要的载体。如果一直将图像作为文献的附庸,神话学研究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7.
“经济”译名溯源考——是“政治”还是“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试图从历史语义学的角度 ,探讨economy (economics)汉语译名的来源和类别 ,并探究“经济”一词的本原与蜕变 ,以及这个译名最终得以确立的可能的原因。笔者认为 ,“经济”作为一个宽泛概念对应西方现代economy概念是“言之有理”的 ;而且 ,它在词源上与西方经济概念的重要成分相去不远。作为“经世济民”的简称 ,“经济”原本是西方“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汉语译名 ,它既包容了西方古典主义经济学中政治与经济的含义 ,又顾及西方 1 9世纪下半叶开始时行的politicaleconomy的简略用法 :economy。  相似文献   

8.
安金藏因剖腹保护唐睿宗而闻名,被写入两《唐书·忠义传》.关于长寿二年(693)安金藏剖腹时的身份,《旧唐书》称其“为太常工人”.安金藏以何种技能入太常工籍,史籍无载.安金藏为粟特后裔,其父为“陆胡州大首领”安菩.由于九姓胡善歌舞,一些学者怀疑安金藏是乐舞工人.本文根据元稹文集,指出安金藏在太常寺的身份是“医匠”,准确而言,即医工.粟特首领安善之子安金藏任太常医工一事,丰富了我们对粟特后裔进入唐官府机构途径的认识.除乐舞、经商、养马、语言等技能外,粟特后裔的医学才能也值得重视.而正因为安金藏精通医学,他才能剖腹不死,并得以寿终.在粟特史研究日益兴盛的今天,粟特医学水平及粟特医学与唐医学的关系,都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正> 在本刊83年第二期上,笔者就刘光裕同志的《艺术形象和社会生活》等文(见《文史哲》82年第6期),提出了一点不同看法,旨在通过争鸣,把问题引向深入。紧接着,在本刊第三期、第四期上,相继发表了刘光裕等同志的《“幻影”与现实》等文,都是批评拙文的。对于这些批评,笔者提出以下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0.
作为汉代治春秋学大家,董仲舒指出,"王正月"是春秋公羊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夏建寅,商建丑,周建子,所正皆不同。王者建正朔的目的在于"变易民心","革其耳目";"王正月"则可以正人伦纲纪,推王道。《春秋》"王正月"也是"大一统"的需要。在董仲舒看来,孔子因鲁史记,撰作《春秋》,设素王之法,而标榜天子之事,托鲁王为君,以黑统取代周赤,以夏为远,以周为近,封宋为故国,合伯、子、男为一爵,从而构成了孔子"新王"改制的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中道”——王通哲学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云 《船山学刊》2000,(4):47-51
王通(584-617),字仲淹,隋朝河东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隋文帝元年秀才。其门人谥曰文中子。王通是隋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隋唐子学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对整个隋唐儒学变革和宋明理学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王通其人其书,由于《隋书》无传,《唐书》及门人传记也少有提及,传世著述《中说》涉猎之史迹缺乏复证,从北宋至今,复引后人无限之疑虑。学术界对王通其人其书考证多见,但对他的思想研究较少。随着近几年的考证发现,在对其人其书基本肯定的前提下(1),本文就从王通思想体系的基石为切入点,对他的整个思想进行了探…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说:希腊艺术和史诗“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古代希腊的神话、史诗和戏剧虽然都产生在距今几千年前的“人类童年时代”,但是在当时不发达的社会阶段,它们在内容和技巧上都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它们给后来欧洲的文学艺术,提供了武库和土壤。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代新儒家肯定儒家天道之"超越性"的观点,安乐哲主张儒学天道观以"非超越性"为基本特征。在他看来,儒家"非超越性"的天道观肯定世界的多元性,认为天道是过程性的、开放的、和谐的"共同创造性"。这种主张揭示了儒学基本精神的另一个重要向度,拓展了儒学传统现代诠释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4.
"隆礼""重法"或"隆礼重法"是对荀子观点的不恰当表述."隆礼"在苟子思想体系中具有崇高地位,而"重法"则被他看作低于"王道"的"霸道"."隆礼至法"才是荀子真正的主张,它符合儒家一贯的"王道"理想."隆礼至法"是对"明德慎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荀子成为先秦政治哲学集大成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2002年由中日两国专家组成的丹丹乌里克学术考察队,对一座废寺进行了发掘,出土文物中,有一队骑马托钵者图像,对于图像的解读,始于学者对一块壁画残片上存有的于阗文题记的释读,认为这种骑马托钵者正是题记中提到的“八天神”。笔者通过分析认为这种解释可能是误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模式”的关键 中国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制度。如果不理解这一点,就谈不上“中国模式”,做不到这一点,就不可能走中国式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贵妇画像》和《喜福会》这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刻画描写。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反思,既然同是反映不同文化融合这一主题的作品,人物表现为什么如此之大?追根寻源,经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济落后,文化融合难以进行,经济强大蓬勃,文化融合亦在其中了。  相似文献   

18.
遗产税的征收饱受新自由主义者的攻击,劳动价值论也面临着自身的矛盾,从而使征收面临法理上的困境。只有摆脱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的束缚,以历史的眼光,从技术价值的角度分析财富的来源,我们才能为分配体系找到合理的理论依据,实现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19.
朱光潜“物我同一”观念中的物与我是二分的,其中的“物”并非纯然的实体,而是只保留审美属性的“物”。所以“物我同一”并非来自中国“天人合一”观念,而是直接继承了受耶拿派浪漫主义影响的华兹华斯“人神感通”的诗学观念。斯宾诺莎哲学与路德新教结合,为本就有泛神论传统的德国社会带来了心灵直接体悟神性的信仰方式;神内在于自然的泛神论思想不仅提高了自然的地位,也强调了人的主观情感的自由。后康德唯心主义者费希特、谢林的哲学为浪漫主义者带来象征理念,这影响了“移情说”的开山人物费肖尔对理念和形式的认识,后者提出了“生气贯注”的象征创造方式,进一步推动了“移情说”的体系化,朱光潜的“物我同一”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诞生的。对朱光潜“物我同一”观念来源的辨析,可以更新对现代美学话语的固有理解。  相似文献   

20.
在对新感觉派的研究中,苏联唯物主义美学理论和资产阶级文学如何共同构成刘呐鸥的文艺理论一直是一个语焉不详的问题.从刘呐鸥的日记和译介入手,方可弄清施蛰存所谓的“新兴文学”和“尖端文学”究竟包含了哪些文学思潮和作家作品,从这看似对立的两个群体之间挖掘出他们共同对刘呐鸥产生了吸引的介质,广泛存在于“尖端文学”中的象征主义意象化技巧为刘呐鸥实现“新兴文学”的美学理想提供了最为有效的手段,这种目标和手段的一致性使得刘呐鸥能并行不悖地使用二者创造出其独有的“新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