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有(■)字,学界尚无说。通过考释可以认为,它是个从■■(■)声的形声字,就是《尚书·顾命》中之“瞿”字。本来所指可能是一种戚钺类兵器。  相似文献   

2.
关于甲骨文中与"■"有关的"■"字,学界论述不多,各家释文、字编的收录也颇有分歧。从字形及辞例来分析,可以确定其为"■"的异体,不能简单认定为《说文》中的"■"字。此外,本文还对另一个与"■"有关的"■"字用法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等,诸家释为“中”字,确无可易。除了这一类“中”字,甲骨文里还有另一类“中”字,长期以来被忽视而误解了,有必要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中的序数,也称"兆序",刻写在卜兆之旁,记录占卜的次数和顺序。本文主要探讨甲骨文序数在排列行式上的特点及其与卜辞刻写之间的内在关联,揭示殷人用龟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在甲骨文中的“■”、“■”、“■”,历来专家都将其释为“舟”字。但“舟”乃一些古船之泛称,它既包括各类的单体船,又包括各类的双体船。因此,“舟”字的本身很难表明甲骨文中所表示的这些船型是属于哪些类型。这不仅对有关的甲骨文字不能作出确切的解释,而且对我国古代船舶形制演进的研究,也会造成史料上的混乱。这些甲骨文中所谓舟字,究竟应如何解释为宜,兹就管见所及,试作如下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穿字从穴从豕两个偏旁,是豕用牙拱掘的会意。豕指野猪,其吻部较长,上下颌均有獠牙,善于掘拱穿凿。后世豕、犬作偏旁有时互换使用,穿、突两字有时字义相同。突字是甲骨文穿字孳乳。甲骨文■(辮)字,像以双手辮丝绳之形,■是会意字,辫为后起的形声字。由甲骨文会意字——■演变为形声字——辮,符合文字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7.
是武丁时期一位重要的军事大将 ,他曾是商王朝的一位异姓诸侯 ,被武丁用武力征服后 ,臣服于商王朝。他活动在商王室事务中。武丁对他恩威并重 ,这主要是武丁为了加强商王朝西部地区的战略防御  相似文献   

8.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有(瞿)字,学界尚无说.通过考释可以认为,它是个从(日)(臣)((目目))声的形声字,就是《尚书·顾命》中之"瞿"字.本来所指可能是一种戚钺类兵器.  相似文献   

9.
■、■两个形体是利用人们远行要带上衣服备用的社会现实表达"远行"概念的本字,■、■、■、■是孳乳的形体,表示的也是"远行"。这些形体在卜辞中有的用本义,有的用引申义,有的假借表示姓氏"袁"。  相似文献   

10.
■于商周古文字中的“■”和“亞■”的辨释,自来是个困惑莫解的問題,现在分别予以阐述。 (一),各家的解說 各家對于“■”和“亞■”的解說,颇多纷歧,不烦備錄。今将《金文詁林附錄》中李孝定所作的结论,錄之于下,以见梗概。吴式芬释亚形下(方个)形,釋亞不誤,诸说  相似文献   

11.
说甲骨文中的蜀国地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勇 《殷都学刊》2005,3(1):10-12,51
甲骨文中的“蜀”,学者多谓此即古代巴蜀之蜀。然四川成都平原上的古蜀国与中原相距遥远,殷商时代考古文化面貌亦与中原相异,不像是甲骨文中与殷商王朝联系颇为紧密的蜀方国。通过对文献和商周甲骨金文的深入研究表明,殷周甲骨金文所见之蜀当在今河南长葛市,与四川成都平原上的古蜀国并非一事。  相似文献   

12.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的《孔子诗论》部分三处出现“■”字。第11简“鹊巢之归,则■者……”和第13简的“鹊巢出以百两,不亦又■乎?”关系密切。由于第1l简残缺,所以对于这个字的隶定和解释都存在着分歧。马承源先生以为此字当释“疐”,指匹配义。现代学者们多把此字隶定为“■”,“■”的字形和竹简上的字形有不合之处。“■”字郭店和包山简均不见。古文字中只有“鬯”的古文形体和“”里面的形体是最为相似的。将这一形体隶定为从鬯声的形声字较为合适。何琳仪先生即持此说,但就“辶鬯”释为“荡”未作进一步论述。[1](P248)“…  相似文献   

13.
“■”考     
不少藏文古典著述都曾记载在聂赤赞谱之前,藏地先后出现过若干个主宰者()。据说这些主宰者或是巫师,或是氏族酋长,并与龙、赞魔、玛桑、柔等等各类生灵有关系。令人感兴趣的是,文献所记载的这些主宰者除了有各自的统治区域外,还有确切的氏族名号可以查证。这使我们感觉到这些文献的内容并不简单,我们认为这其中必定蕴藏着不少历史材料,除去其宗教、神话的外衣,不难发现远古藏族的真实生活面貌。 以下我们先列举有关“主宰者”的典型材料。 《龙钦教史》记载,在聂赤赞普前,“蕃地被系于魔和夜叉的十二邦(  相似文献   

14.
释“■”     
甲骨中关于祀■的卜辞出现不少。例如: “庚戌卜、■” (《龟甲兽骨文字》一·一八·三)  相似文献   

15.
甲骨文"■"(或写作■),当释为"呙",在卜辞中多读为"祸",过去将甲骨文"■"字释读为"祸",实为鸠占鹊巢。"■"当依于省吾先生说读为"咎"。它与甲骨文"祸"字虽然同与灾害有关,却有不少区别。主要是在卜辞里,祸由人起,而咎自外来。殷人的灾患观念里既有对神灵的迷信,又有一定的反省精神和深深的忧患意识,还有一些勇于担责的气魄。战国时期,孟子论国家存亡之机曾有"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著名论断。商王朝立国五百余年,与殷人浓厚的忧患意识是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16.
“”(zhao,音“照”),是武则天专门给自已取的名,取日、月当空之意,别处不许用,属于她的专利。但字典中“”还有一个异体字作“”,这是怎么回事?武则天给自已取的名到底是“” 还是“”“”、“”在意义上有没有区别?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中的“奭”字,各期均有,很多古文字学家先后都作过考释,我们赞成考释为“奭”字的一说。意为辅弼、配偶。但在字形、字音上却众说纷坛。本文认为这个字就是古代的一种衣饰“蔽膝”的原形,后来还衍生出兖服上的花纹及其名称和车上的遮蔽物。若然,就能够加深了解古代一系列有关名物制度的由来。也许最终找到这个宇形的本源。  相似文献   

18.
殷墟甲骨文■字,从曲形人体——■和枝杈形——■两个偏旁。根据字形、人体不同部位的结构及文字定义,该字释读为"胸"。人的胸部位于项与腹之间,由人体背部及胸骨、胸椎和肋骨围成。若用符号表示,■象曲形人体有所抱之形,■后演变成勹偏旁;■形体正是胸骨、胸椎、肋骨线条的简化。两个偏旁构成的文字,后演变成匈,是胸的古字。  相似文献   

19.
殷墟甲骨文 字,从户从倒立的窠臼两个偏旁;根据已释字字形、字义及商代城址建筑遗迹及房屋建筑有门通道这一实物,用偏旁部首分析法进行研究户、门及臼字的形体和字义,得出结论: 释读为枢字。 即户枢形象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0.
根据印玺文字"■"即"■"字,我们认为"■"即甲骨文"△"B体"■"字之讹变。如是,我们认为甲骨文字形"△",当释作"觅","觅"是指追捕动物时用的专字。饶宗颐(1959)认为"■"当释作"■",从字形隶定而言,饶说是对的,但其训读字义是错的。我们认为,"■"古音在明母支部,"觅"古音在明母锡部,"■""觅"二字古音声母相同,韵部支锡对转,古音可通。"■"即"觅"字。《诗经·殷武》"■入其阻"当读作"觅入其阻",才是正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