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吐鲁番唐代军事文书揭示西州在玄宗开元元年(713)之前,设置赤亭、柳谷、白水、鹳鹆、银山等五镇、十戍;自开元始银山镇改戍,即西州置四镇、十一戍.其部署:以西州治所高昌城为中心向四周要道辐射状布局,与轻骑兵相辅相成,构成西州军防体系.  相似文献   

2.
承直马是唐代府兵之下的一种用马制度,传世文献记载诸卫每日置承直马八十疋,但一直没有出土资料提供证据。从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中发现前庭府的常备马匹恰好是八十匹,与文献记载相吻合。因为西州属于边州,在承直马的使用上有许多特色,与文献记载多有不同。文书资料与传世文献互补,这里又提供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3.
唐前期,中男虽不承担正役,但也要服若干杂徭或差科。从传世文献和敦煌吐鲁番文书的记载来看,中男可承担夫役、征行、村正、曲长、侍丁、执衣、门夫、烽子、郡史、渠头、斗门、堰夫、渡子、守桥丁等差役,但具体差配时往往还要考虑中男的身份特征及家庭背景因素。此外,太常寺司仪署及岳渎斋郎由16岁以上中男充任,太史局中的天文生、历生和卜筮生,通常也从那些有专门技艺特长的中男群体中选取。作为唐代徭役的组成部分,中男承担的差役同样享受终服之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吐鲁番出土的来自敦煌的官府文案、写经和唐人文学作品,作者指出,未来敦煌学的发展,需进行广泛联系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旭送 《西域研究》2012,(2):134-135
刘安志先生论文集《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代西域史研究》2011年2月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共收入16篇论文。其中既有宏观的新认识,如《唐初对西州的管理——以安西都护府与西州州府之关系为中心》、《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唐高宗咸亨年间的西域政局》。  相似文献   

6.
<正> 古代的中国文明是逐渐南移的.岭南地区虽然在秦汉时已划入中国的版图,可文化一直是比较落后的.到了唐代,广州及其四周,由于中外贸易的结果,出现了局部的繁荣.但岭南地区就整体来看仍然是落后的.敦煌写本户部残格的一条敕文便反映了这种情况.天授二年七月廿七日敕:岭南土人任都督、刺史者,所有辞诉,别立案.判官,省司补人,竟无几案.  相似文献   

7.
俗字构成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汉字以形表意传统的驱使下,人们按照自己对汉字部件的理解而在书写中自觉不自觉地追求构字理据,成为俗字的成因之一。在表意部件中这一点表现尤为突出,例如敦煌文献所见之"师"、"惊"、"齐"、"盐"等字即是其例。  相似文献   

8.
高天霞 《东南学术》2012,(4):215-222
从敦煌社邑文书所反映的情况看,唐宋时期敦煌民间结社的民主思想已经相当成熟,从社条的制定与实施到"三官"的选举与监督,无不渗透着社人的民主意识;敦煌民间结社的互助机制已比较完备,从生产生活互助到心理情感慰藉,无不体现着社邑的人性关怀。尽管它已然成为历史,但以今天的眼光审视,唐宋时期的敦煌民间结社仍具其当代意义。特别是当我们面对今天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基层民主自治贯彻不彻底、空巢家庭生产生活难以正常运行等问题时,这种一千年前的敦煌民间社邑智慧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新疆通史"(项目编号:05ZD060)辅助工程研究项目"吐鲁番唐代军事文书研究"(项目编号:XJTSB061)的最终结项成果《吐鲁番唐代军事文书研究》,2013年11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两篇三册,即程喜霖等编著《吐鲁番唐代军事文书研究(文书篇)》(以下简称《文书篇》)上、下卷和程喜霖等主编《吐鲁番唐代  相似文献   

10.
马匹是高昌具有军事和经济价值的重要战略物资。高昌马价昂贵,普通小农几乎买不起,因而无法从事需要马匹运输的丝绸贸易获取暴利。高昌官府出于军事、政治及经济利益的诸多考虑,用差科义务的方式强令官民配养马匹。这对高昌小农又是一项沉重的负担。为缴纳本已繁重的赋税、配养马匹、维持生计,小农必须要进行丝织品生产,向胡商出售换取银钱,充当丝绸贸易诸环节中最低层次的生产者。高昌官府除配养马匹外,还花费大量银钱向胡商购买大批马匹,而这又为胡商在高昌就地购买丝绸等物品提供了资金。因此,高昌官府、丝绸、小农、胡商通过马匹买卖和配养,紧密地连接在欧亚大陆丝绸贸易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1.
唐代军队中出现商业行为的现象,早已被学者注意.本文重点对吐鲁番所出阿斯塔那四号墓文书进行研究,探讨士兵之间出现借贷关系的背景、原因,论述了古代军队中出现商业行为的必然性.对麟德二年军事行动中,士兵左憧憙的商业行为进行还原性的描述,分析了他在向同行士兵放贷过程中不收取利息的原因,发现他同时经营借贷资本和商业买卖,并使二者实现互为补充关系的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2.
唐五代敦煌吐鲁番地权交易存在买卖、租佃、交换等不同的形式,无论哪种形式,依“官为政法,民从私契”的规则与观念而立契缔约成为必要程序之一。考察敦煌吐鲁番契约文书,自唐迄于宋初,文本中除了当事人双方外,另有保人、见人、知见人等不同称谓的第三方主体,即“中人”的签名画押。中人参与是立契缔约必不可少的环节,他们在地权契约中起着担保、见证、说合、调解等作用,本质上起着平衡社会关系的作用。这种平衡作用的实现,有赖于中人的身份与地位、权威与公信等因素,在一定的生活区域内能够为双方当事人所接受和认可,他们参与立契缔约,主要并不看重中人薪资,而更关注保持并提高其在一定区域内的美誉与认同,于是,中人角色的划分与中人秩序的形成就成为一种需要,责任、权益与秩序有其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是对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所藏和田汉文文书中的习字部分进行分析,通过研究习字文书的内容、形式,进一步讨论文书的写作时间、习字者以及年代背景等相关问题,从而了解唐朝统治时期于阗的汉化教育以及中原文化对于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的契约制度已经渐趋完善。为了确保契约双方目的的实现,从汉代开始,民间契约实践中就逐步发展形成了越来越复杂的瑕疵担保责任条款,以保证各方能够顺利完成契约交易,实现契约目的。中国传统契约的瑕疵担保责任条款可分为物的瑕疵担保与权利瑕疵担保两种类型,而伦理化的中国古代社会又使得中国古代契约的瑕疵担保责任具有与古代罗马法的瑕疵担保诸多不同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从吐鲁番文书看唐代西州县以下行政建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刘再聪 《西域研究》2006,3(3):41-49
贞观十四年,侯君集率兵平定高昌国后,唐朝政府在该地设置西州,属于正州。据传世文献记载,唐朝在西州推行与内地一样的州县制度。但是,县以下的行政建制阙载。本文根据出土文书证明,唐朝实行于内地的县以下的乡里制度也推行于西州地区。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西州地区乡里制度与内地不尽相同,西州地区没有发现“村”的建制。但这并不表明是乡里制度的变通,而是唐朝执行该制度严格的象征。  相似文献   

16.
正本书为"新疆通史"研究从书之一种,2013年11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吐鲁番唐代军事文书研究》共三册,分为"文书篇"(上、下)和"研究篇"。《吐鲁番唐代军事文书研究(文书篇)》由"前言""凡例""目录""图版""录文""总附录录文"组成。它吸收了中日学者对敦煌文献分领域或专题辑录的成功经验,从已经刊布的吐鲁番所出唐代文书中,选取了803件与军事相关的唐代文书(文献),按内容将收录的696件军事文书分成八大类——军府、军镇(节度使、军镇、城傍)、征行征镇、镇戍(镇戍、守捉、城)、烽铺、军马、军垦、涉军事文书,每类下依年代先后顺序编号、排列,八大类(一至六九六)之后  相似文献   

17.
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所见唐代城主新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畅 《西域研究》2008,3(1):84-98
关于城主一词的含义,学术界众说纷纭.目前所知有关城主材料多见于唐西州.本文主要从吐鲁番地区旧有和新出的唐西州文书、墓志出发,考辨出唐西州存在着县以下、里以上,乡一级的城主.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唐代乡里运作机制的考察,进一步讨论了城主的职掌.本文认为敦煌吐鲁番出土唐代文献所见城主并非传统认为的乡长,而主要是在乡城中负责守城、防御和城内治安等事务的下级官吏,具有一定的权力,又形同色役,是敦煌、西州两地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与唐代乡里制度相交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唐长孺师与吐鲁番文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回顾唐长孺师毕生学术贡献时,就不能不提到在他倡议并领导下,历时十三年才完成的吐鲁番文书的整理和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9.
契约文书的参与者是契约缔结中的双方和第三方当事人。回鹘文各类契约文书中对参与者有不同称谓。本文以回鹘文契约文书为文本,并比较敦煌吐鲁番汉文文书,探讨各方参与者的称谓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20.
敦煌地区出土的汉文收养文书对唐末五代宋初时期敦煌地区的乡规民约有所反映,尤其是在收养人和被收养人的权利与义务方面表现得较为突出.这一时期该地区的乡规民约表现在多个方面,其形成与这一时期该地区的社会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