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地名小议     
(一)地名学及其意义研究地名的科学叫地名学。在国外,地名学是语言学的旁支。地名学的研究能为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等提供丰富的材料。为了创立地名,人们使用许多符合构词模式的词作地名。地名一旦形成后往往相对稳定,变化较慢。历史上某些民族及其语言可能从地面上消失,  相似文献   

2.
宁夏地名特征与地名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名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由聚落—乡镇—城市的真实写照。地名文化源远流长,它既是历史时期人类向大自然拓荒足迹的反映,又是战乱、迁徙、民族融合的写照。随着疆域的易主、国家的兴替、王朝的更迭,地名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宁夏深居祖国腹地,其地名特征表现出了边地文化、生态文化、绿洲文化、山地文化及民族文化等特征。宁夏地名是宁夏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形成、发展和演变的真实写照,从而也构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地名文化。本文通过对1∶50万的宁夏政区图上1000余个地名分门别类的研究,从更深层面上挖掘出了区域文化的特征,可以为宁夏现阶段行政区划的调整、政区命名等提供参考,有助于当地旅游文化的定位与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因此,本研究对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支持、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地名是文化的镜像,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活化石。重庆地名不仅反映了重庆的自然地理特征。同时也记载了这个城市演变过程中的痕迹。重庆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凸显了重庆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积淀。重庆地名文化与这个城市其他的无形文化一起,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文脉和灵魂。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6月25~26日,由《新疆通史》编委会主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校协办的"新疆屯垦史学术研讨会"在新疆五家渠市兵团党校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大会收到论文近80篇,内容涉及历史时期新疆屯垦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与发展等相关问题。兹将研讨情况简述如下:一、历史时期新疆屯垦屯垦戍边是我国历代王朝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重要国策,新疆有着悠久的屯垦戍边历史,  相似文献   

5.
麻涌是广东省东莞市下辖的一个行政镇,辖境大体形成于明代早期。该镇境内历史上所产生的诸多地名在经历了初始化、社会化之后基本上传承到了今天,但理据等现在大多已经湮灭难识。本文根据田野调查资料和地方文献,试图对该镇村落名称的得名之由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吐鲁番地名Bujluq(葡萄沟)探源--兼谈葡萄种植技术的东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吐鲁番地名Bujluq(葡萄沟)为中古突厥语"j方言"词汇,系由上古后期至中古前期费尔干纳盆地的突厥语"r方言"词汇borluq演变而来,本意为"葡萄园".borluq/bujluq在吐鲁番地区的使用,正是葡萄种植技术由费尔干纳盆地东渐的反映;而bor之为yzym所取代,borluq之为yzymzar或yzymzarl(i)q所取代,则又正与古代诸突厥语游牧部族、部落向定居的农耕型生产方式转化的进程和新疆及中亚诸农耕地区的突厥化进程相适应.吐鲁番名胜景地葡萄沟的维吾尔语名称--Bujluq,是对该地名中古突厥语东部方言(j方言)形式的保留.这一地名的使用,至晚也应始于10世纪中叶以前.如若考虑到bujluq是由borluq演变而来、borluq又是由budluq*演变而来的事实,则可进而推定该地名的出现当在两汉时期.  相似文献   

7.
呼和浩特地区蒙语地名的含义,人们较难理解,这主要是与地名形成的历史年代有关。一般说来,呼和浩特土默特蒙语地名的形成多在北元时期,而土默特蒙古族失掉本民族语言已有百年左右,他们中间知道蒙语地名来历、含义的人并不多。土默特蒙语地名形成年代较早,加之有些地方因人名、蒙古族姓氏得名,这都给土默特地名的理解带来了困难,因而出现了不少对蒙语地名猜测,套音(望文生义)的现象。这对准确恢复蒙语历史地名的含义和规范少数民族语地名的工作造成了不便。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中国西北边疆研究丛书"之一种,苗普生先生论文集《新疆历史论衡》2020年8月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精选作者不同时期的文章共28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历史发展总论",收录7篇论文,从宏观上探讨新疆历史研究的内容、理论和方法,探寻新疆历史发展的规律,论证新疆统一于祖国的历史必然性。第二部分为"民族历史研究",收录论文12篇,以新疆历史的具体史实为研究中心,分别探讨了政治制度、行政建制、民族宗教政策、人口发展变化等多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河西走廊古地名看古代河西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地理学和语言学的角度考察河西走廊的历史 ,可以发现 ,这里的许多地名发源于匈奴语 ,如祁连山、焉支山、休屠湖、腾格里、山丹、姑藏等 ;有些则与汉族对河西走廊的开拓相关 ,如酒泉、张掖、武威、敦煌 ,渔泽障、昆仑障、玉门石障、偃泉障、遮虏障、西渠、东渠、黄渠等。这些沿用的古地名不但是各民族历史融合的语言“化石” ,同时也说明 ,强大发达的民族 ,其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化和风俗 ,具有辐射性、包容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2013年6月21 ~22日,由《新疆通史》编委会主办的"隋唐时期的新疆学术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市隆重举行.八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者围绕隋唐时期新疆诸方面历史问题展开讨论,此次会议不仅有助于《新疆通史》的编写工作,亦有益于新疆地方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孙景超  耿楠 《殷都学刊》2010,31(3):149-152
黄河与河南地名有密切关系,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区域地名向行政区划的转变,如三河地区;由于与黄河的地理位置关系、环境变化而得名的历史地名与现存地名;因为黄河的改道、决口等导致行政区治所的迁移与行政区划归属的变动。  相似文献   

12.
<正> 读近年出版的一些唐诗注本,发现有些地名的注释值得商榷。其中有的地名,直接关系到诗人的行踪和诗歌的写作地点,有的与古代的都邑、民族关系有关。考证这些地名的地理位置,不仅有助于唐诗的学习和研究,而且可以补历史记载之不足。因此,这里仅就唐诗中几个地名的地理位置谈一点个人意见,不妥之处,请专家教正。  相似文献   

13.
地名属于文化范畴。地名文化既是地名各学科研究的对象,又是历史学探讨的领域之一。地名对研究和探讨地区史、民族史、民族语言以及国界问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为从地名的功能上讲,它们是地域方位的符号,但它们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符号,它们承载的是历史,是民族发展历史的轨迹。是民族文化的闪光点。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具有较鲜明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地区特点是民族特点筑就的;  相似文献   

14.
新疆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对新疆历史研究中五个重大问题———历朝各代对新疆的治理,新疆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大家园,多种宗教在碰撞中并存,多元文化的共存、交融与互补,屯垦戍边的历史定位———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同时文章还提出了学习、研究新疆历史的基点应是面对现实与未来的主张,认为这既是当代新疆现实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国边疆研究学科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黄金龙  高伟 《广州师院学报》2000,21(11):90-96,100
从岭南地名文化的历史特色、地理特色、民族特色、开放性与兼容性等方面,分析了岭南地名文化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名管理上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认为应纠正在地名命名中的不良文化倾向,使岭南地名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屈辞涉及诸多古地名,后世学者对这些古地名的阐释透露出中国地理文化以及国人地理观的诸种特色,如先秦地理观为基于欧亚大陆板块的世界地理意识,后世基于政治、文化的影响而导致这种地理观念逐渐收缩内倾;包括屈辞在内的先秦文献含有大量外来语词和外来地理概念,其中承载模糊语义者可能为音译外来词;音译词进入中国文化后,随即会有新的相应形声字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由音译而生的形声字义不断汉化而坐实;外来地名中的意译词不好坐实,故文献岐说相对较少;外来地名所具特征与中土地理地貌相似多者歧说则多;地名的外延会随政治视域的开合而呈现时代烙印,但总体趋势为南北宏阔、东西短视等等.这些特征极富中国性.由屈辞古地名的文献阐释,进而探讨中国古地名之文化特征,这对推进阐释屈辞文本以及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整体面貌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西地名命名及文化意蕴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作为一种指称符号,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色彩.比较中国与西方国家地名可以发现:中国地名人文性较强,包含着较多的历史文化内涵;西方国家的地名功能性比较强,注重认知感和导向性,讲求理性和实用.这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民族文化心理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8.
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新疆通史>编撰委员会联合承担的<抗日战争时期新疆各民族民众抗日募捐档案史料>(以下简称<史料>)一书于2008年1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新疆历史研究,尤其是新疆抗战史研究的喜人成绩.她不仅提供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材料,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抗日战争时期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辱的爱国主义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9.
关于嘉道时期的总体历史地位,学术界主流观点是在"嘉道中衰论"的前提下予以"守成"的评价,又间有"维新""务实性退却"等一些观点,对这一时期的地区治理也有类似主张。实际上,嘉道时期的新疆治理较为有力。新疆驻扎大臣建置沿革、职能行使状况等情况表明,对于乾隆朝始入清朝版图的新疆地区,嘉道时期做了很多制度上的整理工作,对新疆的治理步入规范化和常态化。嘉道时期,南疆变乱迭起,但动乱最终都能得到较为有效的遏制,统治秩序得以较快恢复,说明清廷对新疆依然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所谓"嘉道中衰"在全国各地区的表现并非同步,对这一历史阶段的评价也不能简单地用"守成"或"维新"等一种标签去概括。  相似文献   

20.
西藏地名的由来,是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本文就西藏地名经历的演变过程,根据有关资料考释了从藏博、藏茹、乌思藏、卫藏、前后藏至西藏地名的形成,以藏为地名的地理范围的不断扩大,直到建立西藏自治区。从历史发展的过程对西藏地名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