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返贫现象与原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消除与缓解贫困,我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反贫困行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据统计,我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已从1979年的2.5亿下降到了目前的4000万左右,有个别省份如广东已提前3年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基本消灭了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然而,在扶贫工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却出现了严重的返贫现象,这已成为扶贫攻坚中的一个突出难题,给扶贫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了消除返贫现象,也为使扶贫工作取得如期成效,有必要对我国的返贫现象及其原因作出分析。一、我国返贫的内涵与特点(一)返贫的内涵要…  相似文献   

2.
遏制我国农村返贫现象的若干举措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农村返贫现象日益突出.要使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必须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积极实施开发式扶贫和科技扶贫战略,探索扶贫到户的有效途径,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建立和完善扶贫监测系统,提高返贫人口的素质,降低贫困地区人口的过快增长及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  相似文献   

3.
脱贫攻坚正引领贫困地区发生历史性转变,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扶贫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反贫困取得历史性胜利。但由于贫困是一个客观现象,不仅相对贫困问题没有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也将长期存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防止返贫,需要及早谋划脱贫攻坚目标任务2020年完成后的战略思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调整优化现有的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保障扶贫、兜底保障扶贫等相关扶贫政策,推动政策、责任、帮扶、监管统筹接续,夯实防止返贫的基础,构建长效脱贫机制。  相似文献   

4.
文章考察了4个省份4个县400个农户因病致贫和健康扶贫情况,并利用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和评价健康扶贫效果的脆弱性,认为贫困地区的健康扶贫效果较好,脱贫成果面临因病致贫返贫的挑战。以救助为中心的健康扶贫政策是近年来贫困地区摆脱因病致贫的主要措施,但从长期看,健康扶贫应从以“救助为中心”转向以“预防为中心”,着力于培养贫困地区农民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才能降低低收入群体的因病致贫返贫风险。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对扶贫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农村贫困群体对扶贫政策认知的角度出发,考察其对现行扶贫政策的满意程度.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农村贫困群体的年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导致贫困的原因、对政策的知晓程度、扶贫过程存在的不公平与脱贫后又返贫的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满意度.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认为目前救济式扶贫的成效高于开发式扶贫的成效,遏制“返贫”是提高挟贫满意度的关键.提高农村贫困群体对扶贫政策满意度,要继续加大开发式扶贫力度,加强挟贫政策与相关配套措施的衔接,建立帮扶基金帮助困难群体参加社会保险,加强监管确保扶贫公平性等.  相似文献   

6.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党中央为贫困地区设立了五年过渡期,这既是为了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也是为了不发生规模性的返贫.但是,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容易引起突发环境事件,从而加剧生态脆弱型贫困地区的返贫风险.突发环境事件与生态型贫困互为因果,在生态脆弱地区采取的生态扶贫措施的延续性不足可能引起突发环境事件,从而出现返贫的现象.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优先、构建环境返贫预警机制,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强化脱贫人口自身能力建设,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大力减少污染对环境的破坏等策略,进而消除因突发环境事件产生的返贫风险.  相似文献   

7.
构建可持续扶贫模式 治理农村返贫顽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反贫困斗争取得了伟大胜利,但是脱贫人口又返贫的现象一直存在,它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农村扶贫开发进程的顽疾.导致农村返贫现象的主要根源在于"主体、供体、载体"三者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因此,构建"主体-供体-载体"三体均衡、三位一体的可持续扶贫模式是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持续脱贫与贫困地区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8.
郭群英 《理论界》2006,(12):34-35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从中能找出我国扶贫工作出现扶贫——脱贫——返贫——扶贫的恶性循环的重要根源在于没能根本转变贫困人口思想观念的落后。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而言转变农民群众长年来的落后而保守的思想观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重视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等各项措施来转变落后观念。  相似文献   

9.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发展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叠加推进的历史交汇期,生态扶贫脱贫成果巩固关乎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由于脱贫人口抗风险能力薄弱、环境风险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和 自然灾害频发、后续生态产业发展动力缺乏、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等因素,导致农村生态扶贫脱贫成果巩固存在着很大的返贫风险.促进生态扶贫与乡村生态振兴有效衔接,需要有效防范农村生态扶贫脱贫成果巩固中的返贫风险.要激发市场益贫机制,增强农户对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机制,夯实乡村振兴发展生态基础;增强脱贫农户内生动力机制,提高脱贫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全农村生态补偿机制,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完善脱贫长效保障机制,增强脱贫人口应对各类社会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农村扶贫攻坚面临着新的问题和矛盾: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脱贫不易;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使扶贫难度加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贫困地区产生诸多矛盾,影响其发展速度;农产品与农用工业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影响脱贫步伐;贫困地区人口增长过快与贫困程度加剧的恶性循环,制约着脱贫进程;政府推动型的扶贫方法具有局限性;返贫现象突出,加大了扶贫任务;贫困人口观念落后,缺乏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扶贫脱贫只能是纸上谈兵。  相似文献   

11.
农村贫困人口反弹与可持续性发展机制的缺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贫困人口返贫率不断提升,减贫速率递减,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共存,呈现出区域性、边缘化的特征,直接延缓了减贫的历史进程。究其原因,可持续发展机制缺失是返贫凸现的关键,因此,要转变扶贫观念,以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健全具有自动调适功能的扶贫制度体系,建立政府、社会、贫困人口全程参与的联动机制,选准经济增长点,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发展社会事业,加强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建设,以解决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贫困地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正致力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从1994年开始到本世纪末,用七年时间基本解决目前尚未完全解决温饱的8000万人的温饱问题.计划实施一年来,全国又有1000万贫困人口脱了贫,至此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已从1992年底的8000万人减少到1994年底的7000万人,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也由原来的8.87%下降到7.76%.但是,从整个扶贫工作来看,任务仍是十分艰巨和繁重的,特别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已经解决了温饱的贫困人口又重新陷入贫困,出现了“返贫现象”,更加重了“扶贫攻坚”的难度.因此,我们要顺利实施《八七计划》,为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要全力解决剩下的这7000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要采取得力措施,遏制“返贫现象”的滋长蔓延,确保《八七计划》如期完成。如何遏制“返贫”现象,确保“八七计划”完成呢?本文试结合广西十年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践,作一初步探讨。一、提高对解决“返贫”问题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解决“返贫”问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地处祖国南疆边陲的广西,经济发展水平低,特别是桂西北大石山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高,致使八十年代初全区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多达1500多万,成为国家重点扶贫的省区之一。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5,(9):205-210
当前,我国农村长期贫困是一种脆弱性贫困。由于农村农户脆弱性程度较高而导致的承受冲击能力较弱的事实,实际上就是隐藏在我国农村长期贫困背后的深层社会原因,而社会排斥与脆弱性高度相关。与此同时,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制定消除农村长期贫困的基础性政策,应从消除社会排斥的层面降低农户的脆弱性。这样,在保证扶贫成果的同时,既可以保障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和提升扶贫投入的有效性,更能有效防止农民群体脱贫后的返贫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前,扶贫过程中出现了财政投入总量不足、输血式被动扶贫为主、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缺乏、返贫及贫困"代际传递"现象突出、金融扶贫不足、扶贫手段单一、扶贫退出机制缺乏、人才建设不足等问题。本文认为,应通过进一步增加专项扶贫投入,重视贫困地区优生优育和子女教育问题,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提升以产业扶贫为核心的造血式扶贫水平,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推进金融扶贫,充分利用城镇化机遇,推动扶贫手段多样化,完善扶贫退出机制,提高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待遇等,切实提升扶贫工作效果,实现贫困地区同步小康。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国家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视,并投入了各种物质和人力,经过艰苦的努力,贫困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相当一部分贫困地区或贫困人口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但是,目前我国的扶贫任务仍相当艰巨,倘有3000万人未摆脱贫困,而且原已脱贫的不少地区或人口返贫。同时,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影响国家扶贫工作的各种因素发生了显著变化。上述情况表明,要彻底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国家扶贫战略必须适应现实条件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重大转变。 一、建国后国家扶贫战略的各个阶段及其缺陷 迄今为止,国家扶贫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1、财政救济阶段,在我国实施扶贫战略的早期,国家对贫困地区实行了财政救济的政策。在这个阶段,国家向贫困地区投入了大量的财政救济,缺粮由国家供应,缺钱,由国家拔付。显  相似文献   

16.
扶贫工作中劳动力的配置与动员章戎李申俊“扶贫”或“脱贫”的目的无非都是使贫因地区的贫困人口改变贫因落后状态,达到更好的生存境地。这就应激活脱贫者的内在需求、培植出其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其在一般情况下能抵御返贫现象的重现。在扶贫工作的运作中,人们对各...  相似文献   

17.
随着2020年的临近,我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已经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难度越来越大,深度贫困地区是当前扶贫攻坚的工作重点。当前我国深度贫困攻坚的难点在于,自然条件恶劣带来的扶贫工作困难、深度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困难、贫困人口的结构变化造成的工作困难、脱贫人口容易返贫的难点、边疆地区肩负安全稳定和脱贫致富双重任务的难点。针对攻坚深度贫困的难点,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加强社会参与和环境保护。2020年后扶贫开发的战略方向则要放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筑牢脱贫基础;注重精神扶贫,加强社会参与;实现生态扶贫与绿色发展相协调,将绿色发展的理念整体注入到精准扶贫过程中,让生态环境优势通过科学的产业开发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等具有生态经济价值的发展成果,进而带来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我国农村贫困和反贫困的新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世纪中国扶贫工作成就显著,"大扶贫"格局开始形成,但贫困问题面临新的特征:贫困问题已经从普遍性贫困转变为区域性贫困,绝对贫困为主转变为相对贫困为主,长期性贫困为主转变为短时性贫困为主,因病致贫和因灾返贫人口成为新时期我国贫困人口的重要构成部分.新世纪传统的反贫困战略已经难以适应中国农村贫困新特征,建议要对中国反贫困战略进行重新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凉山州的贫困与反贫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凉山州是四川省乃至全国的扶贫攻坚重点地区之一。经过十年艰苦不懈的努力 ,凉山州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到 1997年底 ,全州贫困人口已从 2 10万降到 10 0万。但是 ,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 ,贫困面仍然很大 ,贫困程度深 ,而且返贫率高 ,扶贫攻坚的难度大。不断深化对凉山州贫困和反贫困问题的认识 ,有益于扶贫攻坚的顺利进行。贫困状况和特点(一 )贫困数量和分布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的地区 ,幅员 6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 ,居住有彝、汉、藏、回、蒙古、苗、傈僳、布依、傣、纳…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在“后扶贫时代”下,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尤为迫切。目前,东北地区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诸多社会风险,包括乡村产业发展风险、环境治理风险、文化滞后风险、基层治理风险、乡村返贫风险等方面。应从加强农村经营体系创新、完善农村环境治理机制、加强文化创新提升农民素质、夯实农村基层治理基础、持续关注返贫问题五个方面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振兴带动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