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安子 《女性天地》2005,(2):28-29
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母亲是父亲追到手的。母亲常叨叨,说父亲见到母亲的第一天,就要求住在母亲家,借口是天黑路远,回不去了;说父亲为了追到母亲,不惜扛着被处分的危险,半夜从部队跑出来坐火车去看母亲:母亲还说,父亲最后还是为母亲挨了处分,肩章上被捋掉了一颗星星。母亲出生书香门第,只喜欢读  相似文献   

2.
最后的故事     
我经常在夜晚去医院看望母亲,母亲住院快一个月了,我只去看了有限的几次。母亲所住的病房有六位病人,都是高血压引起的病症,算来母亲的发病这已是第四次了。那些病人死去活来,我在她们呻吟里看望母亲,母亲却是一脸安详。摸着母亲的手,那热流一下子涌到心里;依偎在母亲胸前,幸福如泉水浸入心田。母亲让女儿感觉到了安稳、如意和放松。在母亲的目光里,世界好像都是温暖的。  相似文献   

3.
8岁那年的一天,母亲把炒好的黄豆芽儿端上桌,就捂着肚子躺在了炕的一边。我叫母亲吃饭,母亲说:你们吃吧,我心跳得厉害。那是母亲留在这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话。我们全家吃完饭,父亲抽了一支烟,问母亲要5元钱,说矿上有人结婚,要随个礼份子。叫了两声,炕上没人答应,父亲有些火了,过去拉母亲,母亲软软地倒了下去,全无知觉……  相似文献   

4.
杨生文  靳静  孔庆利 《职业》2016,(8):12-13
虽然孝顺,但作为儿子,谢连喜对母亲有愧疚的. "我们姊妹四人轮流在母亲家里住,照顾母亲.母亲特别喜欢这个儿子.有一次,母亲想他了,给他打电话说'家里没吃的东西了'.母亲不直接说你来吧,我想你了,只是借口说没吃的东西了,心想这样儿子一定会来."  相似文献   

5.
父亲走后,母亲独自住在老屋里。老屋在市郊,离我住的地方很远,我几次接母亲来住,可母亲觉得吵,总是住不长久。弟弟在上海,也曾接母亲去住,但弟弟每天早出晚归,母亲孤零零的留在家里,呆了半年,母亲又坚决地回来了。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秘密     
我不能接受母亲有了情人这个事实. 而事实上,母亲的确是有了情人. 我亲眼看到母亲上了那个男人的黑色宝马车,看到那个男人低下头来为母亲系安全带,我看到母亲笑如春花.  相似文献   

7.
母亲睡着的时候,是那年农历三月十二的凌晨四点,在医院里的病床上。病房里很静,病房外也很静,似乎所有的东西都有了灵性,都读懂了我的母亲,都生怕惊醒了我的母亲。我呆呆地坐在一个方凳上,俯首在母亲的床前,手被母亲的一只手握着。我忽然感到,我被母亲握着的手,慢慢地承接着母亲睡着后的体肤温度和心脏跳动,超负荷的重压让我的臂膀不禁微微地颤抖。  相似文献   

8.
1977年母亲病危时,我坐在病床边,握着母亲的手,问母亲还有什么要嘱咐我的。母亲望着我,眼角淌下泪来。母亲说:"我真希望你哥跟我一块儿死,那他就不会拖累你了……"我心大恸,内疚极了,俯身对母亲耳语:"妈妈放心,我一定照顾好哥哥,绝不会让他一个人待在精神病院里……"当天午夜,母亲走了。办完母亲丧事的第二天,我住进一家宾馆,让四弟将哥哥从精神病院接回来。哥哥一见我,  相似文献   

9.
张世普   《现代妇女》2005,(11):29-29
前不久,年近七十岁的母亲患了严重的胃病,去省城医院做了胃部切除手术。手术后,我们弟兄和妯娌几个商量着轮流伺候母亲,但是父亲执意不肯,父亲说他能够照顾好母亲。父亲特意为母亲买了一把黑色的拐杖。父亲把一根根红毛线搓成红绳,然后在绳子上缀一些精巧雅致的小铃铛。那时,包括母亲在内我们都非常不理解父亲这种孩子气十足的举动。一开始,拐杖并没发挥作用,因为身体虚弱的原因,母亲无法拄着拐杖行走。母亲惟有放下拐杖,让父亲搀扶着锻炼走路。一步,两步,三步……终于在三天以后,母亲能够拄着拐杖走路了。母亲在病房内移来挪去,叮当,叮当,…  相似文献   

10.
母亲的爱情     
母亲的老友中,有一位江伯伯和母亲特别能谈得来。江伯伯和母亲一样,都是老伴去世多年,孤身一人。有天,江伯伯请母亲看电影,母亲没去。还有一次,江伯伯约母亲去桂林三日游,母亲仍说,没空。慢慢地,母亲对江伯伯干脆避而远之了。  相似文献   

11.
两年前,母亲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面对着悠闲自在的退休生活,以前忙碌惯了的母亲倒有些不适应起来。后来,在一帮亲朋好友的劝说下,母亲开始学起了唱京剧、跳广场舞、开微博,整天都乐呵呵的。面对着母亲的变化,我们做儿女的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背地里,我们都偷偷把母亲称作“潮妈”。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习惯     
凤凰 《老年世界》2008,(7):22-22
坐在车上,他闷闷不乐。他高兴不起来,是因为母亲。当然,他不是生母亲的气,他当然不会生母亲的气。他明明是为了母亲,是为母亲好,可是母亲却不肯接受他的好意。这次回家,他是特地回来接母亲的。他工作了,通过了试用期,与公司正式签约。公司给他安排了住处,很大的一套房子。  相似文献   

13.
郭睿  王向葵 《当代老年》2014,(12):20-21
母亲住院的日子,妻子在调休之后,又请了30多天事假,白天全程陪护母亲,夜晚为母亲洗衣做饭,非常辛苦,却无怨无悔精心服侍着母亲,即使单位因为她请的事假扣掉了5000多元薪水,她也毫不可惜。母亲住院的日子,我白天上班,忙于公务,夜晚通宵陪护母亲,头发迅速变白,有时候也感到特别困倦,但为了母亲能够早日安康,我心甘情愿地服侍着母亲!  相似文献   

14.
正转眼,母亲退休已有30多年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母亲刚退休时,才拿35块钱,其中5块钱属于副食补贴。这35块退休工资,母亲拿了十几年,几乎从来没有涨过。可是,就是靠这微薄的退休工资,母亲将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充满欢乐和喜悦。每月到了发工资那一天,母亲就像过节似的,穿得干干净净,挎着个小包,到银  相似文献   

15.
周礼 《老年世界》2010,(15):18-18
十多年前,大姐和我参加了工作,先后离开了老家,然后在异乡成家立业,结婚育子。从此,我们一家人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我在一方,大姐在一方,母亲在一方。我和大姐都曾想接母亲与自己同住,但固执的母亲就是放不下家乡的一草一木,坚持要一个人留在老家。我们明白家乡是母亲的根,在母亲的意识里,那才是她真正意义上的家。我们无法说服母亲,只能每月多给母亲寄些生活费。  相似文献   

16.
救助单亲特困母亲倡议书各行各业、各族各界爱心人士、爱心组织:母亲,用推动摇篮的双手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母亲,用爱心和创造承载着人类的梦想。母亲,以其博大的爱和忘我的奉献繁衍哺育了人类。母亲是伟大的,母亲是无私的,但在我省广袤而贫瘠的土地上,有  相似文献   

17.
佚名 《现代交际》2006,(11):66-67
今年初春,母亲去澳大利亚了。母亲远渡重洋,不是去旅游,而是澳大利亚的哥嫂在电话里千呼万唤,盼望母亲去帮着他们照顾孩子。这是母亲第一次坐飞机,在广州白云机场,她心神不安地对我说:“飞机在天上飞,脚没个实处落,我,我,我……”母亲“我”了一连串,终究不好意思说出她的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18.
母爱无闲时     
谢志宏 《老年世界》2009,(17):23-23
麦收季节,妻和母亲从小城回乡下农忙。 母亲人在乡下,心里一直惦记着城里。陪女儿做完作业,我拨通了妻的电话,那头传来了母亲的担忧:“家中不知道会乱成什么样子呢?”母亲的担心不无道理,儿子做惯了甩手掌柜,是油瓶倒了也不会扶的主儿。  相似文献   

19.
深深的母爱     
母亲帮我把行李送上车,叮嘱着:“路上小心。”车开了,我突然想起还没对母亲说一句告别话。我从车后窗望去,望到了母亲落寞而怅然的样子,忽然想哭。我竟然连“我走了”这么简单的道别话都没有对母亲说。依稀记得,妹妹出生时,父亲将家里唯一的老母鸡杀了。说是给母亲滋补身子。当时我4岁多,母亲吃饭时总带上我。  相似文献   

20.
母亲的照片     
母亲走了,走的无声无息。悲痛中,我们想找一张母亲的遗照,可是几乎找遍了所有地方也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哥哥翻出了母亲的身份证。没想到,身份证上的照片竟然是母亲有生之年唯一的相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