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今天,中美苏关系对于当代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日本作为当前国际经济的重要一极,政治影响正显著扩大。日本极力增强与美国的战略关系,提高其国际政治地位,逐步扩大对中美苏关系的影响。 一、日本在中美苏关系的战略态势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看,日本对于中美苏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高,它的主要标志是日本  相似文献   

2.
日本地区外交战略调整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全球化与区域合作并行的国际与地区形势 ,为进一步争取在政治与经济方面的地区主导地位 ,日本地区外交战略的调整势在必行。在可预见的将来 ,日美同盟依然是日本地区外交的有力依托 ,而加大与包括周边国家和地区组织在内的多边协调的力度 ,改善并加强与东亚国家的关系 ,将成为日本提高国际地位、增加外交独立性的重要手段。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日本国内政局的变化、方兴未艾的亚洲区域主义潮流以及中国在地区地位与作用的不断提高等因素 ,使日本的地区战略调整存在一定的难度与变数。  相似文献   

3.
范拓源 《日本学刊》2008,17(3):78-90
日本技术输出的重点正在向电子产品转移,但相当长时期内仍将以机械产品为主.而这恰恰符合目前中国技术引进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对华技术转移发展迅速、潜力巨大,但其中存在着层次较低、转移方式不利于中国学习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重视逆差产品技术引进、在容易实现合作的领域加快技术合作、在日本投资建厂学习技术、利用技术转移机构和国际产业雁阵转移以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等战略性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论日本对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新发展及其趋势中国国际包装技术贸易公司郭蕾日本对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是其全球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大战后,日本曾长期推行“脱亚人欧”的对外经济战略,把欧美作为其全球经济战略的核心,东亚地区并不占主要地位。但进入90年代...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地区的经济大国,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在两者的对外经济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两国之间存在着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国际因素等障碍,阻碍了两国之间的进一步合作和两国贸易自由化的实现。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日本经济的复苏,分析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的障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日本与欧美各国之间的摩擦表面上看是贸易摩擦和经济摩擦,其根源在于日本社会的体制和结构.只有改革社会结构,才能消除这些摩擦.如今,贸易摩擦已超出国际"经济"的范围,属于国际"政治"问题.作为经济大国的日本,应从国际政治方面来理解经济摩擦.为了避免在国际上处于孤立地位,需要改变各种国际结构.  相似文献   

7.
寻求国际合作已成为企业求生存和发展的竞争方式,技术能力是企业维持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如何有效学习国外技术、提高企业本身的技术能力是企业所关心的问题.通过国际技术合作,转移国外技术,已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及参与世界竞争的主要技术取得方式.国际技术合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本身的技术能力,从国际技术合作中取得技术,并通过学习内化为企业本身的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日本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量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也在加大。然而,日本不满足仅仅保持其经济大国的地位,强烈要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与其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政治作用。早在80年代,日本政府就明确提出,要作为“国际国家”在国际社会“承担更大的责任”。联合国是开展国际  相似文献   

9.
杨民 《创新》2007,1(3):29-32
科技合作交流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内容。借助目前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地位的不断上升,广西也应把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作为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当前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然而新兴市场国家面临普遍的困境,如何在参与度越来越高的国际经济活动中妥善处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同时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以实现合作共赢,是几乎所有新兴市场国家所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直至20世纪60年代,日本尚且处于赶超阶段,日本通过实现贸易自由化以减少西方国家对日本出口产品的限制,实施对外经济援助以维护亚洲地区的稳定,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手段促进国际贸易并提高国际地位。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困境和成功的经验为当前新兴市场国家提供了一个极其有益的范式。  相似文献   

11.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将外国留学生作为本国经济发展人才储备的经验,为我国制定留学生工作的相关政策提供了借鉴。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在带来直接经济收益的同时,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国际化人力资源。应建立与北京国际地位相适应的留学生工作体系,多方面提升留学生的教育层次,吸收和利用国外智力为北京的经济建设服务,推进留学生工作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求是学刊》2017,(5):84-92
进口贸易模式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都能产生重要影响,进口贸易模式的转变是需要一定条件的。通过考察1980—2015年间日本最终产品进口在总进口中的比重出现大幅度上升、初级产品进口比重大幅下降的现象,即进口贸易模式转型的历程、动因和实现的内在机理,得出产业海外转移、日元升值以及日本国内私人消费的增长是日本进口贸易模式转型的主要动因。其中,产业海外转移是日本进口贸易模式转型实现的基础条件,供求机制是推动日本进口贸易模式转型的根本机制。虽然中国进口贸易模式转型在短期内很难实现,但进口贸易政策的有效管理、最终产品进口所占比例的提升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经贸往来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进口贸易结构的调整也是改善经济供给面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必须认识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研究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特殊性,解决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主要矛盾: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任务艰巨;二是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瓶颈;三是工业化的技术来源过多依赖国外,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四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五是在扩大开放条件下提高国际产业分工地位面临的外部压力。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开始追求与日本经济地位相称的政治、军事大国的地位。从最初的“政治大国”、“国际国家”战略到现在的“正常国家”、“普通国家”战略,日本二十多年来的大国战略是在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近年来日本的“普通国家化”战略日趋成熟,并通过经济、法律、外交、传媒等途径推进“普通国家化”战略。但是,日本的外交理念、国际意识、国内体制,以及国际和周边环境,对其“普通国家化”战略的实施,构成了重要的制约和牵制。  相似文献   

15.
日本作为资源贫乏、国土狭小的岛国和加工贸易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在其国家战略系统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格局的变化,日本的整个发展战略正面临重大调整,其90年代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已日渐明朗。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对加快日本经济的发展和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是日本对外经济关系的两大支柱。在日本经济向国际化发展的八十年代,其对外直接投资正在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海外投资立国论”、“转向成熟债权国论”、“对外直接投资转換期论”等,就是这一变化在理论上的种种反映。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就战后门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化趋势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1987-2012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基于BEC分类的贸易数据,实证分析了作为中国重要投资来源的日本FDI与中国贸易结构的动态关系。结果发现,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主要与其初级产品及中间产品的出口、最终品的进口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基于边际产业转移理论以及日本对华输出半成品在中国加工包装,一部分在返销国内的这种特殊投资模式,为中国合理引进外资和利用外资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东华 《浙江学刊》2003,(5):186-191
世界经济已进入以大企业为中心的时代 ,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地位 ,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 ,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企业的地位。中国的大企业经过 2 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重要进步 ,但由于所有制结构、管理体制、制度供给等诸多原因 ,与国外大企业相比在企业规模和产业水平上有着较大差距。因此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提高产业集中度 ,正成为我国政府、企业的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货币体系对国际格局的演变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货币金融力量演变成一种重要的政治或战略权力。IMF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也明显突出。在这两个方面占有压倒优势的美国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以往政治和军事权力的“金融霸权”,它在国际格局的地位重新得到强化。欧元的诞生,不仅使国际货币体系发生重大变动,欧盟也将成为挑战美元霸权和推动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日元国际化的实现,日本政治大国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国际破产法律与实践厦门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李国安日本《破产法》第2条规定:只要外国法律规定日本人与该外国的本国人在破产程序中的地位相同,该外国人的日本破产程序中的地位也应与日本人相同。紧接着,第3条规定:在日本宣告的破产,其效力仅及于破产人所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