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王先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
伴随着中国近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面临着急剧衰退的危机.与传统时代的乡村危机相比,近代中国的乡村危机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面相和时代特征,探讨近代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与乡村危机的内在关联,可为当代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鉴借.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历史借鉴,采取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方法,对中国近代的义利和谐理念予以论述.中国近代是传统艾利现的转型时期,其义利和谐理念,倡导义利并重、义利统一,代表了由重义轻利向义利和谐发展的社会趋势.又利和谐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文化基础,对树立社会主义义利现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经济史上,存在着这类现象面临着相似条件的不同地区的同一行业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命运,有些地区一度兴盛、并成为一方经济支柱,有些地区则维持旧貌、甚至衰退以至消亡.原因何在?本文认为,这种不同的结局乃在于人文生态的差异,文章从"地方能人"的视角分析了近代乡村手工业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中国近代乡村织布业给予积极评价,甚至认为乡村工业是一种可以替代城市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并且可以替代城市大工业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而本文认为,近代中国乡村织布业的繁荣具有历史过渡性,它与城市棉纺织机器大工业的一荣俱荣是传统耕织结合自然经济分解过程的一个阶段。从长期来看,同城市大工业比较,其生产效率的劣势是明显的,它的衰落不可避免。城市大工业的优势会至少一直延续到刘易斯拐点出现为止。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代乡村史研究的深入,持近代中国农村经济沉沦观和停滞论的学者有所减少,而论证近代中国农村经济有所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实证研究有所增加。但是,对于近代以来,尤其抗日战争前的华北乃至全国的农村经济发展仍存在低估倾向。其原因是缺乏整体史观的认识,未能把区域研究和全国研究结合起来,把短时段研究和长时段研究结合起来,把个别研究和综合研究结合起来。因此,当下近代中国乡村史研究,应坚持整体史观,全面看待近代中国农村经济,把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作为农业发展的综合指标,对近代中国农村经济进行正确评估。 相似文献
6.
家族与和谐乡村建设密不可分,家族是影响和谐乡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和谐乡村建设给家族生存发展和社会参与赋予新的活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种关系的理论价值,并遵循这种关系的规律去指导和谐乡村建设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7.
家族与和谐乡村建设密不可分,家族是影响和谐乡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和谐乡村建设给家族生存发展和社会参与赋予新的活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种关系的理论价值,并遵循这种关系的规律去指导和谐乡村建设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8.
中国乡村建设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中国历史和当代前后呼应的两波乡村建设实践,让叙述回归具体脉络,以"实践-研究者"的新视角对各种已有乡村建设研究与叙述作出基本归纳,并分别对"效果论"、"好人好事说"、"问题乡村"、与"脉络化努力"这四种类型进行述评。在此基础上,基于当代乡村建设主要推动者的基本主张,将中国乡村建设放置于"百年乡村破坏"与"百年激进"的宏观脉络与整体性视野下进行框架性归纳。 相似文献
9.
任云仙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1,(4):57-61,66
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社会达尔文主义成功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主义和竞争意识,推动了清末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则以革命者的姿态,成功运用了马克思阶级斗争的理论,使中国摆脱了列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取得了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斗争哲学的延续,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和灾难;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基于中国社会现实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人们努力从中国传统的“异端”思想中寻找救国良方.作为先秦时期的一大显学,法家学说在近代也开始被人们所关注,并形成了一股在思想界流行数十年之久的新法家思潮,许多个人与学派皆受其影响.新法家思潮有着许多丰富的内容与鲜明的特点,例如用现代政治理论对传统法家学说进行诠释,借法家学说来批判时代弊病与重塑国民精神等.对于新法家思潮,是值得去作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的. 相似文献
11.
近代放足运动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一环。本文从历史的维度考察了放足运动的发端和具体实施过程,从文化的视角考察了放足运动过程中审美观念的变化,并在历史审视的基础上对放足运动做了反思。放足运动对中国女性整体解放而言有着积极的意义,但由于其对女性自身感受的漠视,与缠足一样,放足对女性尤其是已经习惯于缠足的女性来说或许也是一场痛苦的遭遇。 相似文献
12.
和谐思想古已有之,并在古代中国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儒道两家对此均有重要阐述,他们在内涵上存在着诸多共同之处,但在追求个人身心和谐的方式等问题上也存在着差异.古代和谐思想对于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矛盾论认为矛盾对立是绝对的,和谐统一是相对的,这个论断有它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但不能绝对化。辩证思维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超越历史,把问题普遍化,同样不符合辩证精神。而现代辩证和谐论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出和谐的普遍性:(一)和谐在一切事物中是普遍存在的,不是局部的、个别的。(二)和谐贯串于一切事物自始至终发展的全过程,不是暂时的、易逝的。(三)和谐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和发展的动力,因而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相似文献
14.
对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不但大规模地进行乡村建设的实践,而且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乡村建设运动产生于中国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梁漱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没有摆脱改良主义的束缚,但他那种从社会底层寻求中国问题解决途径、扎根农村的做法是令人敬佩的。 相似文献
15.
现代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卢良恕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34-3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发展现代农业可以与建设新农村相互促进,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扎实的产业经济基础、更加充裕的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6.
论邓小平社会建设理论与社会和谐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不仅高屋建瓴地认识到了社会建设的战略地位,而且对社会建设的目标、重点和手段等问题进行了前瞻性的科学定位,从而形成了一个系统而科学的社会建设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内容包括:社会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社会建设要以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为目标;社会建设要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重点;社会建设要以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机制为手段.邓小平的社会建设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指南.它的时代启迪意义在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确保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要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要确保民生的不断改善;要确保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 相似文献
17.
郑红秀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11):85-87
目前法学界有观点认为,"和为贵"其含义为通过忍让达成维持和谐人际关系的结果,这种理解过于偏颇。其实,传统的"和为贵"思想在指导农村纠纷解决方面更为强调纠纷处理的方法,即以求和的思想具体衡量农民对纠纷解决的特殊要求,恰到好处地处理纠纷,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周丽芳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4):80-84
构建和谐文化的前提在于厘清和谐文化的本质内涵,尤其是其精神特质。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和谐文化的精神特质应该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和谐文化构建应遵循中西互补原则和批判继承原则,通过政府激励媒体导向,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实践环节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发展战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认识自身的国情特点,采取积极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与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