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没有……就没有……”句式表达何种假言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没有”后面不是一个判断时,它只表达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当“没有”后面是一个判断时,既可表达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又可表达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即如果把“没有”当作前后件的一部分,把“如果……就……”作为联结词的语言表达形式,则该判断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把“没有”后面的判断分别作为前后讲,把“没有……就没有……”当作联结词的语言表达形式,则该判断就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相似文献   

2.
"再……也……"可从八个角度划分为多种句法形式,例如:单句式与复句式、条件显明式和条件隐含式、单纯式和附加条件式、独立式和非独立式等;"再……也……"句式内部含有无条件让步转折的语义关系;该式具有评论、明志、对比、统摄、警策、驳斥、联想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四个方面浅谈了“—……就……”这个紧缩复句的固定格式之一的语用问题。四个方面是:一般用于动词性短语之中;在短语或句中起关联作用;强调前一动词动作行为是后一动动作行的条件;强调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4.
“非……不……”句式极易同“不……不……”句式相混,造成留学生学习该句式的困难和疑问。本文主要探讨了“非……不……”句式的语法、语义特点及其与“不……不……”句式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越……越……”语句的逻辑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越……”语句并非递进关系复句,而是表达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语句形式;两个“越”字并非关联词语,而是分别在前后分句中起限定或修饰作用的副词,因此“趔越辨越明”应该解读为“越理越辨”是“越理越明”的充分条件,而非真理辨是真理明的充分条件,正是由于解读失误,导致了97国际(华语)大专辨论会大决赛中首都师范大学代表队的失败。  相似文献   

6.
“即使……也……”式复句的逻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即使……也……”式复句的归属问题,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尚未达成共识,在普通逻辑研究中的判断类型也无定论。不少人认为,“即使……也……”式复句表达的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其实不然,它所表达的常常是联言判断。  相似文献   

7.
“老……了”是东北方言中表达程度的一个常见结构。文章从与普通话“老”对比、语义表达、句法结构、语用价值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发现“老……了”这种结构具有使用相对固定,表达程度更深,语法搭配灵活,语用表达丰富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先贤时人对"连……也/都"句式意义的研究虽然成果丰硕,但他们所采用的句法语义结构的分析方法,在解析句式意义方面很难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从认知心理学的联结主义模式理论的视角入手,运用由上到下的研究方法来分析"连……也/都"句式的产生机制,以及分析像"张三连李四都认识"这样具有歧义的句式,是一个有效的新的研究方式。在运用联结主义模式构拟"连……也/都"句式意义产生过程中,要以理想化认知模式为基点,这样我们才能有观察和把握外部世界事物和事件内在关联性的基本尺度。总之,运用认知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来研究汉语的句式意义,是拓宽语法研究视野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的若干理论问题辨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匡正谬误、维护逻辑学理论的科学性出发,对广为流行于我国的多种普通逻辑教材和辞书关于复合命题的定义、关于两种选言命题的定义、关于“不是……就是……”表达何种命题、关于负命题是否只有一个等值命题,以及关于联言推理的定义、关于假言间接推理的另一前提和结论是何种命题等问题所持的错误观点,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简要的辨驳  相似文献   

10.
安阳方言的将行体助词"也"可附于谓词性成分和体词性成分之后,表达事态的即将出现,其重叠形式有比较特殊的用法,其本质是事态语气词。纵向联系汉语史,探讨其来源可能是古代的语气助词"也";横向联系方言事实,分析周边方言使用"也"及"呀"的情况,得出语气词的消亡在方言中的表现似乎并不平衡的结论。"也"除了承担语气词的功能,还滋生出表体貌的用法,反而功能更加强化,因此保留至现代方言中而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复合命题中是否存在着命题联结词、“孙勇是江西人是可能的”等命题属于何种命题、相容和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选言支是否可以同假,以及其选言支之间具有何种关系、联言推理的前提中是否必须有联言命题、假言推理是否只是依据假言联结词的逻辑性质、“不是……就是……”是否具有固定逻辑涵义等问题,全面反驳了《<复合命题及其推理的若干理论问题辨要>的辨要》对拙文《辨要》所提出的批评意见。  相似文献   

12.
"以……为……"兼语结构是先秦汉语中的一种常用结构,从语义、结构和变换形式三方面对这一结构做详细分析。"以……为……"兼语结构有使令和认定两种意义;兼语和"为"的宾语比较多样,但这只限于表认定意的兼语结构,表使令意的却很单一;由于兼语的移位和省略,"以……为……"形成了四种变换形式,其中"以为AB"和"以为B"是促使"以为"发展为复音词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词典》及《应用汉语词典》中都收了"东……西……"格式,而未收"南……北……"格式。通过考察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的现代汉语部分,得到"东……西……"格式的词语481个,嵌入格式中的成分约有431个是动词。可见,与动词组合是"东……西……"格式最主要的语法特征。嵌入格式中的动词以语义上具有自主性的行为动词为主;动词之间具有同义、近义或类义等语义关系;由格式构成的词语多具有表示"动作持续或反复"的语法意义以及形象色彩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是……的”句①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这一结构中“的”的词性、句法及语义特点 ,一直是语法学界争论的焦点 ,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 ,分析考察了“是……的”句①的句法、语义特征 ,指出了当代汉语口语中 ,“的”移到宾语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何以……为”类说法曾因所用虚词用法被误解而发生过结构的变异,由“宾·介·宾·动”式变异为“状·动·宾·语气词”式。变异前后表示的意思大致接近,但有区别。“奚以……为”、“何以为”“奚以为”等是由变异前的“何以……为”通过虚词替换或成分省略而形成的。,“恶用……为”、“安以……为”“何……为”等则是由变异后的“何以……为”通过虚词替换或成分省略而形成的。所以“何以……为”类习惯说法其来源及结构并不完全相同,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6.
"难道""难不成"与"难道……不成"都能表达反诘和测度情态,不能表达询问情态。三者只能后接是非问(含疑问代词虚指的是非问),不能接特指问、正反问和选择问。从使用频率上看,"难道"的使用频率最高,而在表达反诘和测度情态的频率上,三者表反诘的频率都高于表测度,以"难道……不成"最为明显。反诘和测度情态的表达与句法主语密切相关,当句法主语为第一第二人称时多表反诘,为第三人称时多表测度。"底层情态"是三者表达反诘和测度情态的原因,除表反诘和测度外,三者还可以表达一种"惊讶或不可思议"的情态,这是在反诘和测度基础上升发的一种新情态,即"升发情态",情态层次经底层、中层到高层而呈现一种菱形结构。  相似文献   

17.
《道德经》第二章中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句,是本章的中心论点,也是该书的灵魂,以后各章的论述都是围绕着“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这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展开的。在阅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一句时,许多文本均断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均将“处”、“行”二字当做动词,这样理解不能算错,但断句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将“处”、“行”二字视为名词,强调了圣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不言之教,更为妥当,更能体现老子所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战国策》所记伍子胥的“坐行”,从古代坐姿角度看就是膝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屋漏”,从句式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考证,不能释为室内西北角  相似文献   

19.
“洗刷刷,洗刷刷……”寒假我主动承担家里洗碗任务,赞美声,鼓励声潮水般地向我涌来。我每天都是美滋滋的。  相似文献   

20.
“你也是”责怪义构式是一个原型范畴,其典型成员是由非典型成员演化而来,经历了语法化的过程。构式“你也是”具有表嗔怪、醒劝、指责、埋怨、斥责等表义功能,及主观评价、人际互动、语篇构建、凸显情态等语用功能。责怪义“你也是”发生范畴化与构式化的动因机制主要为礼貌原则、语用推理及转喻机制。部分处于句际位置的“你也是”受主观性作用发生重新分析,从句子中游离出来,同时与责怪语境的高频关联使之吸收语境义,进一步语法化为责怪义话语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