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北燥证"是以新疆为代表的西北地区感受燥邪为主的多发性疾病,表现症状为口鼻、咽喉、肌肤干燥,干咳,烦躁,易诱发多种过敏性疾病的中医证候.喻昌秋燥论学宗经旨,会诸家之说,通过对其燥证认识的分析,发现秋燥论为因燥邪引发的西北燥证提供了广阔的辩证论治依据.  相似文献   

2.
西北联大不仅秉持独特开放的办学理念,而且培育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学科专业,西北历史研究就是其中之一。西北联大时期的西北历史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效:对西北的历史文物古迹进行了考察、发掘与保护;撰写了大量高水平、开创性的学术论著;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加强关于西北历史的相关内容。西北联大对西北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弘扬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为西北历史研究特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转向"的重要标志;客观上为国家未来西部开发建设战略的规划、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3.
西北少数民族工艺文化已与民族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探究它的渊源和历史演变过程,可以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发展性,也可看出东西文化的交流与繁荣,对于丰富和创造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演绎证成包括演绎规律的证成和演绎系统的证成。演绎规律的证成不应预设演绎规律是有效的。演绎规律属于形式,它不预设演绎规律是有效的。由于一种形式与其内容或质料具有二分关系,所以该形式可以穷尽地涵盖或填入相应类型的任何内容。如果无论一种形式属于何种逻辑,以及该形式被填入任何内容,该形式都是真的,那么该形式就是演绎规律,是有效的,否则就不是演绎规律,是无效的。演绎规律的证成标志着演绎的部分证成。  相似文献   

5.
西北地方音乐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形成和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原文化、诸羌文化、西域文化、吐蕃文化等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因此,通过对西北地方音乐文献的调查研究,以及对各种音乐信息的序化和优化,使音乐文献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文献搜集-文献组织-文献传播"工作流程的畅通,不但符合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现实需求,也能满足学者对西北音乐信息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莫超教授的专著《近代西北方言文献集成》,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的明、清至民国三代的地方志方言资料,以及有关西北地区方言的研究论著,近60多万字的资料汇编成书,并对西北五省区方志中的语言数据和方言著述逐一做了提要,这在西北地区属首次,具有开创意义;在中部或东部,类似《近代西北方言文献集成》的书,似乎尚未面世,更可见此书的创新精神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日本全面侵华后,由于兵力所限,虽未对西北地区进行地面武装侵扰,但通过军机轰炸、策划"回回国"阴谋等行径,对西北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在民族存亡之际,西北回族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在各条战线上展开了反侵略斗争,其中以回族、撒拉族、保安族等为主要成员的骑兵第一师、第81军在正面战场与日军展开了殊死较量,战绩辉煌。此外,回族民众还利用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友好关系,开展民间外交奔赴中东地区传播抗日救亡思想并寻求国际支持与理解,宗教人士则通过自身声望影响穆斯林参军抗日,回族社团与报刊也充分发挥社会职责,揭露日本离间回汉关系、肢解中国的阴谋,鼓励回胞奔赴前线杀敌卫国,文艺工作者更是以各种文艺形式宣传抗日救亡思想。经过战争的洗礼,回族社会空前团结,爱国主义精神和国家认同感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8.
北宋后期,政府加强对西北的经营和防务。法律上,针对西北蕃部叛逃盗窃、私市私贩等违法犯罪行为,宋廷在加大"汉法"惩治力度的同时,又从西北边地社会稳定和"联蕃制夏"的国家军政战略出发,因地而宜,从轻处罚,反映了宋代民族边区法制与国情相结合、与边地民族政策相结合的鲜明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9.
西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北地区历史悠久 ,旅游资源丰富 ,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目前西部大开发又为西北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西北地区已初步建成了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 ,其前景十分广阔。但开发西北旅游资源仍存在着制度、管理、结构、投资和人力资源等障碍因素 ,开发西北旅游资源应按市场原则配置、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并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自汉代开始在西域设立属国和都护,以迄清代的西北治理,不难发现,西北边疆地区经历了一个由被内地争权羁縻、争取的外围地域即"西域",逐渐演变、被整合为中国国土即"西北"的过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即由"西域"到"西北"的变化,不仅意味着指称上的改变,其实质性的内容是"西北"边地内化为"中国"国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北"成为"中国"的西北——尽管这一历史进程中曾经历战乱、分裂、割据,但其总体的趋势却是指向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格局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1.
由于处地的偏远性与文化的边缘性,新时期以来中国“西北散文”创作绝不可能承担引领散文创作风气的神圣使命,而是在试探与调整中呈现出“尝试一刺激一调整”的反应模式,并在这种模式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散文创作姿态,进而寻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它主要形成了对于“西北物象”中蕴涵的精神资源强调的突围风景,具体到文本上,新时期“西北散文”呈现出厚重与宏阔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三十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凸显,开发西北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文章在收集大量安汉论著的基础上详细地论述了安汉关于西北垦殖的必要性,西北垦殖前期准备工作,西北垦殖具体实施措施以及安汉西北垦殖思想的特点和意义。安汉的西北垦殖思想对抗战时期西北移民垦殖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徐松及其西北边疆史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松是清代研究西北边疆史地的学者中承先启后的人物 ,其学术上承乾嘉诸老 ,精于考证辑佚 ,又受嘉道间经世实学的影响 ,在当时学者中颇受推崇。他的西北边疆史地研究克服了前代学者研究西北囿于书本的局限 ,以实地覆勘与文献考证相结合 ,著述真实可信。在其多种关于清代西北史地的著述中 ,《西域水道记》最具特色。其研究及其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今天研究西北边疆史地具有突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天课制度被中国穆斯林视为"天命功课",现今依旧存在于西北回族聚居区,继续发挥着其效力,深刻影响着回族穆斯林的生活。本文试图通过甘青地区穆斯林社区个案研究,阐释西北回族天课制度的内涵及特点,并努力反映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的嬗变。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天津《大公报》曾映证并推动了民国西北开发思潮的形成,也曾为现代中国建设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学界相关研究多聚焦于《大公报》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关系,《大公报》新闻传播、经营管理策略,《大公报》与1930年代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虽有少数学者涉足大众传媒视阈下《大公报》与1930年代西北开发、西北社会发展研究,但目前仍较少有人关注到当时《大公报》新闻叙事与西北开发思潮的兴起,以及现代中国思想传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清成丰以后,受文献来源的束缚,西北史地学的发展步伐陷于停滞。至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增多,一些驻外使节逐渐开始引进利用西文材料,从而促进了西北史地学在清末时期的繁荣发展。其中,许景澄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这一时期西北史地研究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17.
北宋西北沿边堡寨商业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在西北沿边修建的堡寨,除了用来抵御西夏进攻和招抚沿边蕃部的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商业性质。其原因主要为宋夏战争的影响和推动;以及宋朝和西北周边少数民族经济互补性的需要。沿边堡寨的商业化特征表现在多个方面,但由于西北沿边堡寨的特殊性,这种商业化还表现出先天的弱点和不足。尽管如此,北宋西北沿边堡寨的商业化在推动当时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国均(1899—1980),中国图书馆学家、教授。毕生从事图书馆工作实践与学术研究。经验丰富、著作等身。在抗日战争最危急关头,临危受命筹建国立西北图书馆。为西北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其卓著的功勋永远值得我们缅怀。  相似文献   

19.
一般意义上讲,证成国家的理论是针对无政府主义者对国家的反对,证明国家的存在是审慎理性的,道德上可接受的。大卫·施密茨(David Schmidtz)在其文章\  相似文献   

20.
西北少数民族大都属于游牧民族和游耕民族,他们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所居住和生活的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立足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性特征,通过对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成因的分析,揭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较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力求为促进该地区平衡协调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