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景曾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79-81
对西方美术史的检阅可以发现欧洲中世纪美术造型能力总体退化的状况,与之前古希腊、古罗马美术和之后文艺复兴美术皆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而造成这种退化状况的本源,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的失落和基督教文化艺术形态的垄断。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宗教文化观念的历史影响和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3)
把西方中世纪信仰时代理解为与现代断裂的黑暗时代的传统观念并不符合历史的实际,需要重新加以审视。分析表明,中世纪基督教的文化观念在科学、法制、合理经济行为等方面,对后世欧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现实的文化处境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世纪宗教文化观念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周剑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1):22-25
欧洲中世纪的文化是经过日耳曼、基督教和希腊罗马三重文化因素的整合运动,逐步形成的一种共有的基督教新文化。在这一文化构成中,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和蛮族文化,分别提供了理性、信仰和习俗三大基本要素。当未被教化的日耳曼蛮族人接手罗马世界时,不去也无能接纳原已衰落的高度智力化的希腊罗马文化,却接受了具有神秘性的基督教信仰文化,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相似文献
4.
周海荣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79-81
与古希腊哲学家视休闲为崇高的生活和目的本身不同,中世纪的休闲从属于对上帝的信仰。休闲被看成神给予人们的恩赐,与劳动一起成为侍奉上帝的手段,中世纪的休闲理想从古希腊人的合德性的沉思生活变成了基督教在信仰基础上对上帝的虔诚默观。 相似文献
5.
徐祖澜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1):60-63
传统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一种延续性意识与信仰。西方法治主义传统可以溯及古希腊罗马,是中世纪独特历史经验的产物。日耳曼人的法哲学是这一传统的新起点,而多元化的政治与法律格局则直接导致法律至上、权力必须受到限制等观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杨亦军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1,(3):40-44
本探讨了荒诞派戏剧与宗的情绪,指出这种“情结”是西方基督教化中理性与信仰的情绪发展到现代的一种变异现象,即理性变为非理性,信仰陷入危机;而这种变异又深刻的影响了荒诞派戏剧的悲剧主题、学观念和审美意识等诸多方面,使荒诞肖戏剧与宗教结合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7.
刘建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40-46
关于基督教神学如何成为欧洲中世纪初期占主导地位文化的原因问题,以往的学者均看到希腊罗马和希伯来文化(二希)的影响。但是,二者究竟怎样从分属不同的上古文化形态造就了欧洲中世纪文化的独特构成,本文提出,人类从神话思维到宗教思维是造成原始宗教向神学宗教转变的根本原因。同时,还有希腊罗马文化被理性总结时的神学价值取向、基督教与当时人们的历史需求的契合、基督教学说与西方远古文化精神某些内在的一致性以及基督教自身巨大的文化包容性等原因。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二希”文化的中世纪化 相似文献
8.
田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5)
罗马帝国后期 ,社会陷入失序状态 ,精神空虚和物欲主义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态度 ,这为基督教信仰主义文化的诞生提供了现实基础。古典理性主义价值的衰微 ,哲学对超世彼岸的宗教追求 ,把直觉和体验置于理性思维之上 ,则构成了基督教信仰主义取代古典理性主义的逻辑基础。理性向信仰演变的历史命运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陈坚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61-67
"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纯粹"和"假借"两种存在形态。不同的宗教因其宗教内容和存在语境的不同而表现出或"纯粹"或"假借"的较为复杂的"文化软实力"状况。基督教由于其背后一直有强大的西方世界作后盾,至今还无由表现其纯粹的"文化软实力",而佛教则主要表现为纯粹的"文化软实力"。中外许多有识之士坚信,包括儒、佛、道在内或以其为主的中国文化在科学与物质当令的时代依然还有着潜在而强大的足以拯救人类走出困境的"文化软实力"。在中国国家"硬实力"提高的基础上,辅之以适当的传播,中国儒、佛、道三教的"文化软实力"就会充分地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10.
苏洋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9-81
通过对中世纪艺术作品图像的诠释,了解了基督教在中世纪文化中的主导作用,对基督图像形象化和象征性的解读,促使中世纪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视觉图像符号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相似文献
11.
苏晓棠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6,(4):65-68
在欧洲,女性观念一直存在于古典文明和中世纪文明中。俄罗斯中世纪经历了七百多年漫长的发展过程,晚期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其女性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宗教、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处于从属、规制和斗争中,尤其在古罗斯和中世纪罗斯存在着“双教并存”和“双重文化”现象,因此对女性的观念也有着不同的阐释。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俄罗斯女性逐渐参与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社会对女性的观念和认识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其女性传统观念对当今俄罗斯文化的发展仍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2.
汪卫华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1,(1):91-96
伯尔曼在承继“自然法”学说传统的基础上为近代以来西方法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化论解释。他将西方法律传统的起源归结为中世纪的教皇革命,凭藉教会法对罗马法的整理和阐扬,宗教的信仰支持人们对于法律的信仰,同时,宗教与世俗权威的分化,为确立法的至高无上地位提供了必要条件,由此才在信仰的基础上开启了近代西方法治传统,而他对20世纪后半叶以来这种由信仰危机引发的法治传统危机的讨论更加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3.
孙浩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1):10-15
经过中世纪宗教专制以及无数宗教冲突、迫害与战争之后,宗教宽容在近代欧洲逐渐兴起,并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宗教宽容是指具备特定权力和知识的个人或团体容忍异端异教存在,毫无偏见地包容差异性信仰,进而予以多元化的接纳吸收。宗教宽容包含思想、法律、行动、政策等多重维度,是现代文明的基本素质之一。我们应在宗教宽容精神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宗教的理性化、道德化、人文化、公益化、社区化、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金玲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2):132-135,142
漫长中世纪欧洲的典型特征是基督教文化上的统一和政治上的分裂。文章通过对中世纪欧洲认同形成历史的梳理,指出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是“欧洲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形成欧洲认同的基础,并以此为视角分析欧盟东扩过程中基督教文化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锡淦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2)
宗教与宗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不属于同一概念。“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它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消亡;而宗教文化属于人类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财富,它将在人类社会中永存。所以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6.
郭小聪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3):78-84
英法革命能够取得确立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的制度性成果,与古典时代政治文明在中世纪的延续和复兴是分不开的。其表现为:古典时代的民主思想在中世纪继续得到发展,古典时代的民主遗风制约中世纪各种君主制度的演变,古代社会所形成的体现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社会契约规范着中世纪的权力关系,城市自治与市民社会也约束着君权并推动民主化进程。文艺复兴时期公民人文主义的复兴、城市民主生活的复兴、古代罗马法典的复兴,对英法革命取得制度性成果更是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志旺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336-337,340
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发展从总体来说,它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首先,基于基督教的根本信仰带来了近代科学的大发展;其次,基督教对于西方文化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拟从这两方面,来论证中世纪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的正面关系。 相似文献
18.
陈新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欧洲中世纪是一个信仰的时代,宗教意识在人们的思想中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个时期的历史叙述受宗教意识的支配,其叙述动机、功能都直接与宗教思想相关。更重要的是,欧洲中世纪还以宗教信仰为前提建立起一个意义系统,在它的概念范围内,真实性与现代意义上的客观实在无关,相信即是真实,因而当时的历史叙述中充斥着宗教奇迹与轻信却并不造成意识形态的混乱。在宗教意识的影响下,历史叙述的通史形式、合目的性与进步概念都已确立,并且成为现代某些史学家遵循的范式。讨论中世纪历史叙述及其依托的意识体系提醒我们反思当代社会的意义体系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19.
哲学、宗教和神学之间具有多样性,它们之间具有互惠关系。三者的区别体现在:哲学指研究万有或整个实在的第一原则或第一因;宗教在源初意义上涉及人和神之间的关系;特定的神学在基督教中发展起来,用以解释旧约和新约中神圣启示的内涵。从比较哲学和宗教来看,它们之间的区别有:宗教直接献身于神,哲学的对象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宗教以将自身献身于神圣权威的信仰为基础,哲学在其自身的知识领域之中则是自主的,以人类理性为其唯一权威;宗教态度热望获得拯救、修和以及与神圆融,哲学志在获得有关实在的原因的知识。宗教和哲学之间的共同点在于都具有实在主义精神。从比较宗教和神学来看,宗教和基督教神学在信仰神上是一致的,但神学以科学方式研习神圣启示的内涵。从比较哲学和神学来看,哲学没有信仰,神学具有信仰,其共同点是实在主义。今天人们尝试着将神学和生存主义哲学联合起来,其中序言部分是哲学,结论性部分是神学。 相似文献
20.
徐雪梅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8(2):65-70
<诗篇>中表现的希伯来人独尊惟一神耶和华的信仰与<周颂>中以天帝为至上神的多神崇拜信仰,虽然有着共同的宗教目的--敬仰与崇拜,但更多反映出的是中希不同民族之间异质的宗教信仰形态,即<周颂>表现的是中华民族重人伦、道德、血缘等更多实际利益的信仰内涵,显示出较多的世俗成分;<诗篇>则表现出更为浪漫超越与出世的、重精神感应的宗教信仰情怀,两相比照正体现了中希两个民族异质的信仰形态与宗教心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