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阐述了高校发展科技产业的意义与优势,客观分析了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高校科技产业必须立足校内,建设人才队伍,发挥大学科技园的依托作用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高校科技产业规范运作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和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公司法》的要求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趋势出发 ,对高校科技产业的规范发展提出了思路和办法。  相似文献   

3.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李岚清同志在1993年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上曾讲过:高校科技产业抓好了.可以利国、利民、利校。这实际上就是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检验改革的实践标准,即: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促进生产力发展,对高校科技产业实践探索的意义、地位与作用作出的评价。可以说,发展高校科技产业是高等学校深化改革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正如李铁映同志所说:发展高校的科技产业是高等学校改革的重大举措。通过发展科技产业,逐步探索高校发展为经济服务的路子,这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高校科技产业…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科技产业的改革与改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目前正处于改革、改制时期。二十一世纪初我国高校科技企业已达2000多家,在推动国家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以及对高校经济的贡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克服高校科技产业存在的问题,保证高校科技产业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高校科技产业的改革与改制势在必行。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产权清晰、承担有限责任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新型的产权关系,实现学校内部事企的彻底分开,一方面有效地防止、规避和分散学校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有效地增强高校科技产业的活力和市场的竞争力,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经济实体,促进高校科技产业健康、持续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我国高校发展科技产业的模式与途径,我们对国内外部分高校创办科技产业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的特点,提出了我国高校自主创办科技产业和联手创办科技产业的几种模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高校纷纷兴办科技产业,其规模不断扩大,销售额和利润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特别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有些高校的科技产业由于很好地把本校的科技优势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有较大市场复盖面的知名度很高的拳头产品,经济效益突出,有的已形成具有相当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 尽管对于高校是否应该兴办科技产业,曾有过不同意见和争论,但是高校科技产业迅速兴起和发展的实践表明,高校科技产业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高校的科技优势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同时,还促使了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深化教学改革,科技产业形成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办学条件。  相似文献   

7.
从全国高校产业发展谈我省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来,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了很大贡献。就目前山东高校科技产业的状况看,还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因此,必须站在战略高度审视我省高校科技产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求找出相应对策,加快其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教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作为高教发展中的新生事物——科技产业近年来有了飞速发展。但是,由于各高等学校校情不同,从事科技产业的方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各高校科技产业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各有所长。管理体制也是生产力,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已广泛被人们所认识,高校科技产业只有理顺管理体制,选择适合  相似文献   

9.
高校科技产业作为各高校事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高校科技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着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高校在以什么身份办企业的问题上认识比较模糊,科技产业在发展中出现背离高校初衷的现象,凡此种种,对高校整体事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针对出现问题的原因,探寻企业与事业发展的不同规律,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那就是改革高校产业管理体制和企业运行机制,是高校科技产业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0.
一、制订切合实际的发展方针与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 是提高高校科技产业经济效益的根本 1.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走科、工、贸一体化的道路 欲要科技产业振兴,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经营方向问题是决定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兴衰的首要问题。高校兴办科技产业伊始,是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窗口作用而提出来的。其主要经营方向是“四技”服务。由于当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科学技术是第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其重要的特征.高校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领地,大学科技园是大学教学、科研和产业三位一体的创新载体,是我国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得到了各地政府、高校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结合的尤为密切和深入.无锡是科技、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无锡高新区的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为无锡大学科技园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鉴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 ,本文从高新技术发展概况着手 ,具体地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阻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路障”。在分析“路障”存在的原因后 ,借鉴国际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 ,找到解决我国现存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技术全球化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政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技术全球化的内涵与性质 ,及其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认为我国高技术产业政策的制定应充分考虑技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 ,积极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树立全球视野的技术资源观 ,并要重视区域性产业聚集的作用 ,尤其是创新环境的营造。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大多高新区的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信息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以及生物、网络等几大行业,产业布局趋于雷同。以我国高新区近20年的主导产业发展为基础,分析我国高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对策,认为以优势的主导产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我国高新区集群化发展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大学科技产业的发展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科技企业的本质是大学衍生企业 ,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制度创新 ,大学科技企业的发展必须以现代企业制度来规范校企关系 ,大学高技术公司上市是大学科技产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大学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产权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6.
探索R&D科技投入与高新技术产业产出的关系,对于增加科技投入以促进该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VAR模型估计的基础上,运用协整理论、因果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1995-2010年科技投入与高技术产业产出之间的动态关系。结论表明:科技投入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在长期内能明显促进该产业的增长,但短期效果有限。因此,要求我们应当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长期科技投入,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将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创办高技术产业 ,是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高校的科技和人才优势是形成其在科研成果转化中主体地位的基本条件 ,高校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是高校职能拓展的必然趋势 ,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是形成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机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工业理念:生态工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阶段。生态工业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是一种新兴的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该文从介绍生态工业基础理论和国内外研究、实践现状入手 ,经全面分析后认为生态工业是中国 2 1世纪的主流工业 ,着重指出了中国在生态工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进入二十一世纪 ,高新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呈产业整体升级、扩散的态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特别是我国已加入 WTO,外国高新技术产业对我国的市场冲击将会不断加剧 ,使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保护这一问题对政府显得尤为迫切。从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宏观立法保护 ,相关政府法规、政策的配套扶持以及放开搞活高新技术市场 ,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 ,探讨这一迫切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逐渐成为共识.文章以2000-2014年中国30个省(市、区)相关面板数据为基础,首先对FDI与高技术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然后通过相关理论分析,得出新经济地理因素、FDI与高技术产业集聚三者之间内在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区位熵指数,建立三者之间的面板联立方程实证模型(SEM),并分别对全国省域和东中西部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整体上FDI与高技术产业集聚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新经济地理因素也有利于高技术产业集聚;但分地区而言,东中西部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