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有政治人都面临着程度各不相同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程度受因果知识和信息的拥有量的影响。独裁政治的存在基础是国民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意识形态有助于统治者增加和维持国民的不确定性,而实施思想独裁有助于保持意识形态的垄断地位,从而巩固不确定性。如果国际上的民主政治能够降低国民的不确定性,那么统治者或者觊觎政权的竞争者将培植攻击民主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力量;民主国家也知道这一点,它将努力消灭独裁政治制度。因此独裁政治与民主政治难以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2.
在汉唐一千多年间,广泛存在的地方力量是约制大一统政体的有效机括;而由这机括发展出的士族实体,更是约束独裁专制君主的有效力量。一直到宋代,中国传统的农村地方力量、士族大姓的实体势力和传统儒学的影响,都发生了全面性解体的变化;其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制衡作用,因此不振,才演变出明代的君主专制独裁政治;这是蒙古铁骑能首次征服中国全部大陆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蒙元的统治又是明代专制政治的根源,这些都构成了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困境。这是讨论中国传统(包括政体)和现代化问题时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西安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爱国力量与妥协投降势力、民主力量与独裁专制势力之间相互抗争、较量的产物,它具有爱国的民族主义与进步的民主主义的双重意义。几十年来,史学界从民族主义角度对西安事变的研究可谓非常广泛、细致和深入,而从民主主义角度对西安事变的研究虽已开始,但尚不充分。本文试就民主主义与西安事变的夫系作一粗浅探讨,以就教于各位大方之家。一、民主主义与西安事变的发生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主题,二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中华民族的存(危机越是严重,中国人民的民主诉求…  相似文献   

4.
李岩  郭晓阳 《理论界》2005,(11):143-144
后殖民主义理论要害是在文化、知识和精神领域里。它与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知识分子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深深地影响了当代中国文化。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一些中国学者开始宣扬民族主义,强调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也反映出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应超越于民族主义的文化阶级取向,采取文化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5.
韩国从1961年军部政权执政时开始发动经济开发,1972年搞独裁继续推动高度经济成长政策,到了1980年新军部执权变本加厉地搞独裁,也更加推动经济成长。这样的军部独裁,我们叫做"开发独裁",而这样的开发独裁下推动的急速的经济成长几乎大部分带来了政治腐败、独占经济、贫富悬殊、都农隔差、不均衡发展、社会不安等严重的问题。有鉴于这样的情况,七、八十年代大学生与基层民众、市民慢慢起来对这些独裁政治和腐败社会进行长期艰难的斗争。但是这样异常急速的经济成长的另一种代价是环境的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由于伊朗与伊斯兰教什叶派的特殊亲缘关系,伊朗反封建、反殖民的民族主义一直有着鲜明的宗教色彩。伊斯兰教与民族主义的交恶是随着巴列维王朝剧烈的现代化和世俗化进程而全面展开的。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巴列维王朝自诩奉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一方面推行全盘效仿西方的“白色革命”,一方面继续推行残暴的独裁专制统治,从而全面恶化了伊朗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的关系,并最终导致埋葬巴列维王朝的1979年伊斯兰革命,建立了现代伊斯兰神权政体。  相似文献   

7.
民族主义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功用问题,是一个极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建立民族主义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恰当关系,对于后进国家的现代化,实在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定历史时段,民族主义的形态与功能具有多样化的表现。辛亥革命时期民族主义在革命势力中具有种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二元论倾向,它对于推翻满清和民元共和建设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作用。民初革命势力的国家民族主义观念,由于过份强调国家和政府的同一,于是堵塞了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正确结合的渠道,变态地成了当时流行的“以专制治立宪”的保守主义社会思潮的思想基础之一。民族主义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前提。现代民族主义必须与现代国家主义相结合,具体说来,现代民族主义必须以现代国家为偶像与附着物,现代民族主义的合理运作,必须以现代国家主义的真正实现为条件;现代民族主义的理性超越,必须以现代化的实现为基础。  相似文献   

8.
奥博特政府第一次执政时反对民族分裂和其它民族主义倾向,维护民族团结;强调发展民族经济,并谋求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倚重北部尼洛特民族集团势力的支持,排挤和打击南部班图民族集团的势力;对亚洲人既限制又利用;逐步改善与邻国的关系,接受部分难民,努力解决跨界民族问题。第二次执政时想方设法谋求民族和解,鼓励亚洲人返回乌干达,整顿国内治安,大力进剿反政府武装力量。  相似文献   

9.
在与汪精卫政治关系的变化过程中,胡适曾一度将汪精卫视为南京国民政府中文治派的代表,以诤臣、诤友的身份襄助之,期望他能通过凝结坚强的文治势力,与蒋介石的武治势力相抗衡,推动中国政治走上民主宪政轨道。但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胡适与汪精卫在处理中日问题上的看法和态度、进而在民族主义的取向上,分歧渐趋明显,最终在政治上与之分道扬镳。梳理胡适与汪精卫政治关系的发展历程,可以诠释胡适的民族主义情怀,从另一视角解析胡适的自由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10.
二战之后,族裔民族主义开始在一些已经被确立为民族国家的国家中生长和繁殖,而其号召口号依旧是对共同历史记忆、血缘和文化的追溯。因此,我们必须看到,无论从何种角度去谈这一过程,各个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都无外乎是一种想象、创造、继承与历史的关系。民族主义、民族国家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其必然要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当今世界,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间最有势力的共同体,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承认的。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以后.胡适等《独立评论》派自由主义文人群.在凸现的个人主义与 民族主义两难困境中,改变以往片面强调个人主义价值理念、淡化帝国主义侵略、将民族主义统一 服从于个人主义的作法,将关注焦点从个人主义转向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提出了自以为从国家 民族根本利益出发的理性的对日观:其一、支持国民党政府保守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其二、反 对青年学生非理性的爱国激情;其三、寄希望于国际公法.反对排外民族主义;其四、主张妥协自强 韬光养晦.以实现现代化.作为抗日救亡的前提。这种对日观.概言之.是“理性民族主义”;详析之, 可分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两种类型;典型的理想型自由主义者胡适对日观的“理性”,是个人主 义、文化激进主义的“价值理性”,民族主义是其形式。以蒋廷黻为代表的大多数自由主义者对日观 的“理性”。是出于国家富强的外在功利考虑的“工具理性”。自由个人主义的价值关怀已被搁置乃 至放弃。他们公开主张“新专制独裁主义”。这说明自由主义在近现代中国的无根性特征和中国自 由主义者必然分化、边缘化及政治保守化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2.
卢彦名 《东南学术》2012,(4):223-229
在民族主义情感中,地理和领土的意象是很重要的因素。18世纪,随着英国征服爱尔兰以及天主教势力的边缘化,英—爱新教殖民者对爱尔兰地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在这一过程中,深受启蒙运动影响的英—爱新教徒逐渐由"殖民"而转向"在地"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3.
花永兰 《学术探索》2006,19(1):84-92
冷战后的世界民族主义具有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它肇始于历史遗留民族问题的反弹、全球化的激荡、国内民族政策的失误、外部敌对势力的干涉、苏联解体的冲击和对于民族自决权理论的曲解等诸多因素,并对当代国际政治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影响,包括促进国际政治格局的调整、挑战现存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法原则、破坏世界和平与发展,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民主化进程。与此同时,世界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它使国内民族分裂势力呈现活跃态势、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民族文化价值观受到冲击、国家主权和内政受到干涉。我们对此采取的因应之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借鉴国外解决民族问题的有益经验、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稳妥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即理性的和正当的民族主义即爱国主义,而不是极端的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当前,世界民族主义出现了新动态:不同类型的民族主义呈现出分化走势,即极端民族主义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而求生存图发展的经济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出现了强化的态势;各民族国家以和平方式解决民族问题成为大势所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虽然有发展的苗头,但国际社会的反霸斗争也在加强;极端民族主义诉诸恐怖主义手段的抗争方式短期内不会杜绝。  相似文献   

14.
在<独立评论>刊行时段(1932年5月至1937年7月),适值寇深祸亟,国内民族主义大兴,胡适与蒋介石的政治关系渐趋融合.1938年,胡适曾公开声称"已无反对政府之余地",明白表示不反对国民党蒋介石统治.在中国面临着严峻国难的形势下,胡适更注重从民族主义视角去评价当时的国民党蒋介石统治,更加关注和理解国民党政权的"带民主色彩的制度"以及蒋介石统治的"进步",并最终加入这个政权体制,做一个国家的"诤臣"、政府的"诤友".而当时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由民族主义而产生的政治认知和行动取向的转变,也促使胡适放弃"独立"于政府势力之外的政治立场,转而与蒋介石合作.  相似文献   

15.
民族主义是一种具有统领、涵盖、弥漫其他思潮特点的综合性的社会思潮,它蕴藏在每一个现代思潮里。被称为三大思潮的激进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就有着密切的互动与对应关系。民族主义是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统,是三大思潮的同源潜流,是三大思潮所共同具有的致思取向、思维特征与"共同观念"。但是,三大思潮对民族主义诉求的表现形式、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三大思潮对民族主义诉求的表达可区分为激进民族主义(革命民族主义)、自由民族主义(理性民族主义)、保守型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三种民族主义的次元类型:激进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基本连接点在于通过激进手段建立民族国家;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交集点是建立自由民主宪政的现代民族国家,争取国家自由;保守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交集点、契合点最多,以至有的研究者认为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16.
刘永丽 《东岳论丛》2011,32(10):87-90
郭沫若体验到的殖民地上海是一个恐怖的上海;同时也是囚徒的上海、冷漠的上海,罪恶的上海。郭沫若是怀着爱国及民族主义意识来体验上海的。上海在郭沫若的心中,是殖民势力的代表,是民族耻辱的象征,是黑暗之城。  相似文献   

17.
社论     
本期专题论文栏所刊的文章均系讨论政治社会学,涉及从民主政体到关于统治阶级的概念,从民族主义到第三世界各国政权等课题。课题多种多样,而共同的研究途径却是比较法。  相似文献   

18.
<正> 在古罗马共和国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两次个人军事独裁统治,一是苏拉独裁,一是恺撒独裁。这两次独裁虽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却都对罗马共和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拟从这两次独裁产生的背景、独裁目的及失败原因三方面进行比较,并作尝试性评价。  相似文献   

19.
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回首百年,20世纪在我们面前呈现的该是怎样一幅图景呢?有人说,20世纪的历史实际上就是民族主义通过作用于各超民族的意识形态而对世界格局进行重构的历史。的确,诞生于一片相对“祥和”的气氛中的20世纪,却是在一片“民族主义”的高涨声中走向终结的。不信你看,从东欧巨变到科索沃战争,从克什米尔冲突到朝鲜半岛紧张局势,都无不受到民族主义情绪和要求的激化与影响。遍览各种各样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冲突,就会发现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深受民族主义势力的困扰。大家不禁要问:民族主义缘何有着如此魔力?它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郭春生 《学术探索》2004,(11):80-84
在 2 0世纪的一百年中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三大潮流在东欧地区此伏彼起 ,呈绞结状态。表面看来 ,这一百年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争斗 ,实际上 ,民族主义始终是这一地区的一股巨流 ,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占优势的时期 ,都无法湮灭民族主义的巨大影响。东欧剧变与其说是资本主义的胜利 ,不如说民族主义的胜利。正确分析 2 0东欧的民族主义问题对我们处理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