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6(3):43-48
1956年7、8月间郭沫若在《人民日报》上分别以"龙子"和"克拉克"为笔名发表了《发辫的争论》和《乌鸦的独白》两篇文章,通过对郭沫若以往笔名使用情况的统计与分析以及"龙子"和"克拉克"笔名内涵的阐释,可以看出作为政治人物和文学人物并存的郭沫若的生存状态,进而对如何正确认识建国后的郭沫若给出了合理的解答。 相似文献
2.
王蒙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3):5-8
古今中外,有许多政治家熬衷于文学,也有许多文学家热衷于政治.但无论是从政治家的文学,还是文学家的政治,我们都可以看出,政治社会,不可能完全脱离开文学,文学的作用非常地大.我们又会清醒地看到,文学不能和政治完全等同起来,它有自己的特点,运用得当,它会起很好的作用,运用不当,它会起负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钱超英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2)
澳大利亚国家身份疑难.体现为其在现代国际地缘政治不同定义之间经历的六阶段演变.以及在移民、土著和多元文化主义三大问题上所从事的政治文化实践.澳大利亚对国家身份的探索受制于历史、现实的国内外情势与文化理想的复合作用,其模糊和不确定性同时提供了其在世界格局中特有的适应性,并为理解当代多种后殖民处境,多重身份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案例和学理上的启示:需要以灵活动态、弱化极性和越界的思维透视世界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4.
张宝林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0(2):43-48
考察郭沫若知识分子身份的早期构建,不能忽视美国文学的影响。通过分析郭沫若接受美国文学影响的多元语境,以及惠特曼、辛克莱与郭沫若的新诗人身份、革命文学家身份构建之间的关系,认为研究美国文学在郭沫若的知识分子身份早期构建不同阶段所产生的影响时,既要分析郭沫若身份认同及其认同变化的表现形态,也应注意"变"中的"不变"成分以及"不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魏红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3)
本文用文化批评的方法,解读郭沫若五四时期的《女神》和抗战时期的《屈原》,透视其文化身份的嬗变,研究其对个体和民族群体文化身份的构建,凸显其作品的新的诠释及价值。 相似文献
6.
表现伟大的时代性题材与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相统一,是茅盾文艺观最突出的特色。文艺要为人生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建国后茅盾文艺观受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发生了曲折的变化,概括起来即:1949至1955年间丧失主体意识的盲目附和;1956到1959年,他开始用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反省社会和文艺的弊端,但很快又被迫转向"表态"和"批判"状态;60年代中期之前,他关注与支持"中间人物论",主张历史剧应该"古为今用",但强调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文革"中,茅盾文艺理论和批评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又逐渐出现复苏迹象。茅盾文艺观的自相矛盾,在他解放后出版的著作中有极其生动的表现。茅盾虽然强调文艺反映社会重大事件,但重心明显向着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规律和艺术性的方面倾斜。这种主张虽然与当时轻视创作规律的流行理论不协调,但却反映了茅盾顽强的艺术信念。眉批是茅盾当时一种更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创作,它是对不能自由创作的时代的无声抗议,也是一种高度的自我扭曲。 相似文献
7.
笔者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基石,结合性别视角,对最具影响力的四位华裔女作家进行历时研究,聚焦作品反映的中西性别文化、种族文化的冲突、流变与杂合。无论是多元认同,还是双重解构,种族和性别的不断流变与杂合将为性别问题和族裔问题的解决带来意想不到的先决条件。全球化必将导致种族问题的弱化甚至消弭,但要消除基于生理的性别差异带来的不公正则需要更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陈云较早地认识到了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自然资源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提出应将环境污染的防治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加以重视,并主张通过制定长远的规划、宣传教育、责任落实等手段来保证这些工作的实施;同时他要求保护森林、水力、矿山等自然资源,实现它们的可持续利用。研究陈云的环境保护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总结建国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德军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57-60
建国后,毛泽东对所有制的认识逐步走入误区,片面提高所有制形式.夸大了所有制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导致国家经济建设出现严重失误。毛泽东这种对所有制认识的偏差,有着深层次的历史根源、理论根源以及客观形势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俊鸽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2(2):129-130
面对狂飙突进的五四时期,郭沫若在谈到文学时,有他自己的见地,他从文学的源头原始诗歌出发谈到了文学的本质,突出了个人意识。而面对外来文学的影响则主张中西融合的方法,即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找寻中西文学的契合点,博采众长于一身,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让中国文学拥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靳明全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3)
若将郭沫若早期戏剧与日本歌舞伎进行比较 ,不难看出 ,郭沫若早期戏剧具有日本歌舞伎的四情变化范式、舞台节奏多“间”、舞台解说有“点”、舞台布景多层次等特点。所以 ,要很好地欣赏郭沫若早期戏剧 ,应该掌握日本歌舞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贾振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4):98-103
文人和政治活动家的双重角色,决定了郭沫若精神世界的双重价值品格。在五六十年代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中,这种复杂心理结构有着微妙的体现。这与人们通常视野中的郭沫若形象有着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3.
杨菲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79-82
郭沫若的历史剧是我国现当代戏剧创作领域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郭沫若的史剧观可从其有关论述和史剧创作中去探寻。它大致包含三个紧密结合的要点:浪漫主义的表现;现实主义的本质;战斗意志的张扬。郭沫若史剧观的形成有时代和个人的因素。郭沫若的史剧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史剧创作的独特手法,并进而形成其史剧作品鲜明的美学风貌:激情澎湃,诗意浓郁;崇高悲壮,韵味纯厚;政治性强,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的郭沫若是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先见”走向世界的。他通过对传统文化哲学的体悟与主动追求,使传统文化精神获得了新的理解,从而构建起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哲学思想,泛神论等哲学思想只是使“天人合一”思想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一个表达方式而已。 相似文献
15.
晏青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5):67-70
郭沫若当之无愧是中国新诗的奠基者。论文试图从郭沫若浪漫主义创作的以感情为诗本体、以自由诗为诗体的诗歌,分析中国初期诗人及郭沫若浪漫主义诗歌对诗歌形式、本体的言说方式下的历史功绩和艺术过失。 相似文献
16.
佀同壮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
郭沫若的文艺思想及其创作不同程度地有承于庄子。新时期以来,郭沫若的研究者在"郭沫若与庄子"文艺关系这一领域亦有可贵探索,其探索涉及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泛神论、文艺的非功利观及文艺的"自然流露"说诸方面,这些也正是郭沫若融贯中西文艺思想、促成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转向现代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7.
金红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9(1):96-100
郭沫若的早期小说《喀尔美萝姑娘》是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及古今中外的写作手法创作而成的,它展示了主人公“我”的爱欲、情欲与生命意识的流动过程。联系郭沫若的自传和他的人生历程,可以认为,这篇作品抒写了郭沫若的青春梦,他为自己孕藏多年的美神和爱神雕塑了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8.
廖全明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0(1):141-145
引导农民工转变为城市人口并融入城市,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农民工面临的生存、心理、职业、社会、政治等发展困惑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城市融入本身是破解困惑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最终诉求。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规律和方向进行探讨后明确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本质是城市亚文化认同,实现的关键是进行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亚文化的心理重构,才能促进农民工走出城市融入的困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