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物化概念,其物化概念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惊人的相似。物化概念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商品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一是人通过劳动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无产阶级只有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阶级意识,认识到自己与资本的关系,获得“总体性意识”,物化现象自然也就克服了,仅仅把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归结为认识问题具有重大缺陷。但他对物化现象、物化意识的揭露和批评,对当代社会的认识富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物化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卢卡奇和马尔库塞分别代表了物化批判的三种主导模式:关系物化批判、认知物化批判和技术理性统治批判.<资本论>及相关手稿的物化批判主导模式即关系物化批判模式为另外两种物化批判模式提供了思想资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批判,本身亦有可能成为物化的牺牲品,成为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物化概念有着双重含义.在对生产力的经济学解说中,物化概念主要通过固定资本这个概念揭示了资本的生产力特征,而其中形式规定性的辩证介入又说明了这种生产力的历史必然性和局限性;在对生产关系的经济学解说中,物化概念主要是通过物化的交换价值来揭示资本之为资本的形式规定性.历史唯物主义的物化概念应以揭示隐藏在物化现象背后的一定社会历史关系的本质为最终目的,这也是物化概念之历史批判功能的基础所在.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人们在享受高度数字化的技术生活时也感到了一种新异化的诞生。从技术批判的视角看,马克思的物化思想发现在资本逻辑的宰制下,现代技术一方面为现代社会带来了发达的物质财富堆积,另一方面又将之推入一种异化状态中,即人的关系被物的关系所中介。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的纵深发展使“物化”畸变为了“数字化”,它形成了一种 “超感”的技术意识形态,使“数字崇拜”成为人们的基本信念。基于此,从现实的具体的数字社会出发去分析从物化到数字化的逻辑演变成为我们超越数字化的生存困境,构建未来美好社会的重要前提和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5.
现代伦理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理性主义.它使以情感关系为根基建立的集体型、情感型的伦理文化被以利益关系为中心的个体型、契约型的伦理文化所取代.物与物之间的抽象利益关系统治着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所以对那个剥离了人类生活具体语境的抽象伦理的批判构成了现代伦理学自我反思的重要内容.伦理文化的物化使现代人不得不独立经营并操劳于复杂的世俗伦理之中.现代人若想重新照亮人类的精神世界,就必须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建构一种相互承认的社会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通过详尽地描述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物化现象,揭示出物化是一种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自觉性的物化观念、物化理论,是我们看待和理解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出发点与思维方式。只有将其物化观念放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之中、放在思维方式的角度去理解,才能真正理解卢卡奇思想理论体系的前后呼应和其思想实质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7.
从"物化"及其现象入手分析当代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重要而独特的视角。通过这一视角,可以看出:"物化"及其时代的来临是社会学安身立命的土壤,对当代社会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深远影响。探讨物化对社会学研究的重大挑战及社会学的可能响应,涉及到对社会学重要概念与基本理论的再审视和深刻反思。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视角,人的社会化,社会现代化等。其中,"物化"与"情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及其研究尤具启发性。  相似文献   

8.
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人与人关系研究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它依赖于一套物化逻辑,把人与人的关系一步步转换成物与物的关系,以此替代人与人关系的来研究。孤立化和数量化是这套逻辑的两个基本步骤。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来看,孤立化是西方经济学把研究局限在私人劳动的必然结果;数量化则反映了资本主义物化经济形态可计算性的内在要求,是一种与资本主义物化经济形态相适应的物化思维方式。博弈论虽表面看来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仍没有摆脱物化逻辑的局限,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西方经济学只见物不见人的根本性质。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6,(2):55-59
马克思的物化批判是一个不断建构的历史过程。从异化劳动的人本学批判、交往异化中对人的社会联系的分析到立足于现实生产,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及机器生产赋予人及关系以物性,进而使人彻底沦为物的批判,展示出一种综合的历史视角。它将人道主义的呐喊立于历史生产的理性分析中,为人的解放创造了现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鼻祖的卢卡奇,他的思想对当时及后来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研究他的物化意识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物化的内涵分析入手,详细论述了物化意识及其意识形态功能,并对卢卡奇提出的克服物化意识的主体性理论进行了相应的述评。  相似文献   

11.
在研读《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等著作的基础上,青年卢卡奇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物化思想。基于对现代资本主义商品结构关系的剖析,卢卡奇猛烈地批判了商品拜物教,指出了商品拜物教下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但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带有明显的黑格尔逻辑的烙印和韦伯合理化思想的痕迹,这使其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着明显的不同,可以说是经典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异端"。尽管如此,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卢卡奇与马克思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2.
陈橙 《南方论刊》2007,(9):91-92
物化现象在品钦的小说《V.》中有很多体现。《V.》中物化的概念和根源既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社会历史学的解释,也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解释。品钦以V.来象征整个西方文明,通过 V.的物化与堕落来表达他对西方世界的反思与不安。同时我们在他的小说中也能看到他的一些解决办法,这些办法有助于抵制物化和无生命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卢卡奇以物化为社会批判的核心范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现象与人类的生存危机;希冀通过"总体性"的阶级意识克服"片面性"的物化意识,重拾无产阶级革命斗志,恢复人的真实关系;卢卡奇的理论贡献明显大于其理论局限,其在对人类解放思想的探索上既继承了马克思的解放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的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14.
周一明 《理论界》2012,(7):117-118
本文主要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奇的物化思想进行初浅的阐述,首先谈到了卢卡奇的生平,然后谈到了他的物化概念的形成、主要见解,最后谈到了他的物化意识的形成和物化意识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精神生活的物化描述的是人对物的依赖状态.精神生活物化的根源在于精神生活的物质性,表现为人的幸福感来源于对物的占有、人际交往的物质化、精神生活的工具性存在和精神生活质量衡量的物化标准等.对个体来说,追求精神生活的自主和自由,不但要塑造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提高生活境界,还要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与西方中世纪的宗教异化相区别,中国皇权官僚专制社会的异化是伦理异化,具有神圣化与物化的双重属性,这使启蒙在中国具有异乎寻常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中国的启蒙者既要致力于神圣化之祛魅,又要致力于物化之祛魅。通过祛魅而实现立人的使命,即不仅需要一般地肯定人的自然权利,而且更需要关注士阶层的人们能否摆脱物化束缚而真正成为代表社会良知的豪杰之士。鉴于社会制度对人的思想意识的支配作用,启蒙的使命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制度变革,因而产生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探讨。祛魅、立人、改制的依次推演,体现着中国早期启蒙思潮演进的历史与逻辑的一致。  相似文献   

17.
当韦伯将现代性的问题诊断为技术问题的时候,技术成为现当代哲学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创者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成为梳理技术问题的一条线索。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在发展对于现代性的审思和批判方面是有着卓越功绩的,然而,在对物化与技术之关系乃至对技术之本质的反思方面的缺失构成了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一道"硬伤",这同样也是法兰克福学派技术批判理论的缺失。在这一点上,技术现象学凭借对于技术之本质的积极探索而走在了他们的前列。  相似文献   

18.
郝峰  殷雄飞 《理论界》2010,(3):19-21
异化和物化是马克思早期和晚期分析社会关系异己性的两种逻辑。马克思分析了作为交换价值的货币成为了异化的社会关系,并深入到社会关系发展的三个时期中探究了社会关系物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马克思区分了社会关系物化的两种表现形式,并深入到生产过程中,用劳动二重性原理揭示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从而实现了对社会关系物化现象的解蔽,揭示了作为交换价值的物化劳动同作为使用价值的活劳动之间的交换是社会关系物化发生的最终原因。  相似文献   

19.
物化的时代──论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面对商品经济时代,我们不但要关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热点、焦点和实证性问题,同时也应重视商品经济基本理论的研究,以求对商品经济的本质、特征、矛盾及发展动向等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三形态"学说为区分和认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商品经济作为人类发展的第二个大的历史文化形态,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以"经济的社会形态"表现的社会特征;以"人的物化"表现的人的发展特征;以"剩余劳动"表现的劳动特征;以"经济必然性"表现的规律特征。  相似文献   

20.
转型期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及其扬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我国从传统的计划型经济社会向现代市场型经济社会的根本转变过程中,部分人的精神生活遭遇到物化加剧的现实困境——片面而过度地追求物质财富,对崇高精神生活的追求却不屑一顾。以社会转型期为背景,力图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物化角度对当代人精神生活现实处境加以深刻剖析,并对当代人这种生存困境的原因及危害加以探讨和反思,最后向人们敞开一种新境界——当代人应该过怎样的精神生活,以期人们在当前的现代化进程中,在科技理性飞速发展和物质生活十分丰裕的时代,走出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转而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重新领受精神生活的真义,构筑起物质时代的精神家园,保持一个人应有的精神理念和品质,努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