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魏晋玄学对山水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玄学以道家老庄思想为主流,其玄学思想对中国山水画艺术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玄学家用山水诗把哲理的内容表达出来,因为山水形象乃是表达玄理的最合适的媒介.宗炳明确指出,"山水以形媚道",因而山水画论在山水诗出现不久也便产生了,皆是玄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必然结果.士人对山水画的欣赏与参与也起到了提升作用,他们借助道家的力量转向山水.山水也一直成为士人画的主要表现对象,他们不但要得山水之体,还要得山水之神,所以山水画也一直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主流.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6,(7):73-84
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绘画和诗歌领域,山水作为创作题材,成为主要的审美对象,山水审美成为主要审美意识。宗炳的《画山水序》是第一篇山水画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谢灵运是山水诗的代表人物,其山水诗作体现了具有时代色彩的山水审美范式。宗炳和谢灵运又都是修养精深的佛教徒,都有影响广泛的佛学论著。宗炳和谢灵运都和当时著名佛教领袖慧远有很深的关系,并且师事慧远。慧远作为"神不灭"论的代表人物,对宗炳和谢灵运都有颇深的影响。慧远所作的《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本身就是山水审美的典范之作。宗炳山水画论中的"山水有灵"观念及谢灵运的"顿悟"都与佛教有深刻的联系。宗炳与谢灵运从慧远那里汲取了"神不灭"或"得性体极"的佛学观念,并在山水审美方面有了独具创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先民赋予自然景观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照,山水审美逐步从某种社会功利性走向较为单纯的娱悦心理活动。山水画以其完善超妙的笔墨技法、富有想象力的诗意主题、内美静参的生动气韵、黑白相生的空灵妙境等独特的文艺审美特征,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画家在山水画中寄寓的主体精神与自然时空和谐交融的人生感悟,迄今依然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文人名士大都钟爱游历山水,欣赏绮丽的风景,为之感叹吟咏,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描绘风景美的游记、山水诗和山水画等,从上述作品里我们可以梳理出我国古代文人名士在旅游审美活动中推崇"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旅游美学思想,并且从游历山水的实践中总结出诸多旅游审美方法和经验,掌握高超的旅游审美技巧,如"游道"、"游术"等.我国古代文人名士的旅游美学思想在中国园林、建筑以及现代旅游资源规划设计开发上有很好体现,对我们来讲,是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5.
心境·意境──山水画创作的主导因素研究白晓军引子自然山水之美,被画家所感知并加以描绘,便产生了山水画。它不仅仅是自然山水景象的反映和再现,更是画家自我的表现和创造。山水画是自然山水景象与画家自我和谐地交融的产物。山水画家从一定的主观或思想情感出发,去...  相似文献   

6.
代迅  王劲 《社会科学战线》2023,(7):155-164+282
中国古老而漫长的农耕文明,导致中国先民对山水有着宗教般的崇拜与敬畏,其中包含着对现代生态文明富于启迪的风景美学思想,中国古代山水画则是风景审美的重要呈现方式。西方汉学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研究,不仅是跨文明比较美学研究的产物,而且是现当代西方美学与中国古代风景美学对话的产物。西方美学的科学主义传统有时造成西方汉学对中国古代风景美学的误读,自然审美伦理化并非中国风景美学观念独有,也同样存在于在西方美学之中。中国先民融入山水之中,把欣赏自然之情转化为热爱自然之德,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对自然的谦卑。中国古代山水画描绘的人迹罕至的高山大川,不同于西方风景画局限于目力所及的世界一隅,而是有别于现实世界烦扰喧嚣的和平宁静与理想梦幻之地,蕴涵着意趣高古的原始自然对于生命与心灵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7,(2):160-166
中国山水画滥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正是庐山隐逸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东晋画家顾恺之和南宋画家宗炳是中国山水画滥觞的两位至关重要人物,二者均与庐山隐逸文化有关。顾恺之崇尚魏晋玄学思想,是画史记载最早的山水画家之一,其爱画庐山,画史记载绘有《庐山图》和《雪霁望五老峰图》,曾著《画云台山记》,对研究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有重要意义。宗炳不仅崇尚庄学思想,还崇尚儒家思想和佛学思想,是庐山东林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所著《画山水序》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对后世山水画创作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人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完整体系,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璀璨的过程.文人山水画的作者取材于山水自然景色,藉以抒发个人"性灵"之情感.他们标举"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注重文学修养,追求对画中意境的表达以及对水墨、写意等技法的不断完善.数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画家将自己深刻的生命体验融于笔墨之中,创造出了风格独特的文人山水画.  相似文献   

9.
南宋山水画与日本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山水画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手法和美学风貌,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通过文化传播给日本民族艺术带去一定程度的浸染和影响,在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山水画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与日本传统审美范畴相近的艺术特色,而在日本艺术的独特个性背后,除了自然环境、原始信仰等民族艺术自身形成要素之外,受中国文化影响长达两千余年,诸多领域中自然深深浸染了中国文艺的印迹,本文着重探讨这其中、南宋山水画艺术和日本民族审美意识的一部分源流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宋代诗歌拓开言志抒情与写景状物相结合的创作路径,说理成为显著特征之一。绘画的审美功能主要是写景状物,宋代山水画于深邃隽永、理趣盎然的山水诗歌处受启发,在传神写照的基础上寄意抒怀,以作诗的方法来作画,追求物之生理与人之情理的应会契合,充分挖掘出绘画抒情言志的审美功能,使宋代绘画的创作呈现出显著的文学化倾向。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山水画的健康和谐的色彩观念,探索山水画色彩发展方向,采用文人水墨画与青绿山水画两种不同的色彩观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以青绿山水画坛大师作品为例,考察青绿山水画的深层思想内涵、风格成因及对当代与后世画坛的重大意义。认为应有一种更好地守护与继承传统的自觉意识,从更为健康多元的角度来全面建构中国山水画色彩的格局,开拓中国画斑斓多姿的色彩世界。  相似文献   

12.
郭熙是北宋著名的画家,他的画论《林泉高致》在我国绘画史和美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对北宋前期山水画的全面总结并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依据其第一部分《山水训》展开论述,包括对前期背景的梳理,山水画与文人追求,山水画的创作和山水画的意境等几个方面,探讨其中包含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张晶 《江淮论坛》2010,(3):5-10
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画论史上和美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对于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有特殊的贡献。其中所提出的“澄怀味像”等命题,真正将“虚静”理论从老庄哲学纳入到艺术创造的审美过程之中。宗炳又认为山水是“质有而趣灵”的,认为山水是有生命、有灵性的。他又在山水画的透视方面有深刻的论述,通过对于山水的透视,而表现山水对象的整体构形。他又提出“畅神”的命题.它不仅是一般的快感和愉悦,而且还包含着精神的升华与自由。这些又都是与宗炳的佛学思想有着深刻的内在关系的。  相似文献   

14.
晋宋时代诗人创作山水诗,除给人们提供审美对象外还要以艺术形式再现自然山水之美以供人们观赏,这就是晋宋人创作山水诗的特殊目的。本文从当时山水画、家信中的山水描写、游山志游山记及当时山水诗的具体写作实践,从谢灵运山水诗的“叙事——写景——说理抒情”的结构,从当时“文贵形似”的风气等方面,论证了这一问题。本文认为,晋宋时山水诗、游仙诗、玄言诗都描写刻画自然山水,但它们的区分在于:游仙诗的特殊目的是表达出世理想,玄言诗的特殊目的是阐发玄理,而山水诗的特殊目的则是让人们观赏自然山水。  相似文献   

15.
宋代是古代士人休闲文化的一个高峰,其突出表现就是宋代士人山水之兴与园林之境。宋代山水园林休闲审美的文化表征是:一愉悦性情,二探索求知,三阶层认同。山水园林休闲的审美心态表现在:一由天地到人心;二由迫怵到本真;三独乐与共乐;四玩物适情。由此可见宋代士人山水园林休闲的审美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山水散文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肇始于他经受的那场严酷的政治打击。转移,补偿,升华是他由生活审美向自然审美发展的审美轨迹。浓烈的情感注入山水景物,生活审美理想参与自然审美活动,形成了柳宗元山水散文突出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汉语有丰富的山水画画论话语.山水画画论话语不仅规范引导着作画赏画时的行事方式、思维方式,还建构了我国士人阶层的知识信仰、身份认同、审美旨趣等.近年随着海外中国艺术品拍卖价的屡创新高,以英语为媒介的山水画画论话语也日趋丰富.通过对汉英山水画画论话语的跨文化语用比较,可揭示汉英山水画画论话语所投射的中西社会规约、审美意趣、心理意识等不同的文化内核,为我国的国画研究和国际接轨开启一扇大门.  相似文献   

18.
身体话语是中国山水画特别是文人山水画美学思想的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在中国山水绘画美学中以各种样态、各种方式普泛地存在着。身心合一的诗意逻辑结构所衍生出来的身体话语致使中国山水画论体现出浑融感知的体验性、辩证对举的张力性和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妙合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李白与杜甫的咏画诗歌中描写过盛唐山水壁画风采。李杜所咏的山水壁画大多为无人物的纯山水画,说明盛唐时期的山水画已从人物画背景中脱胎而出。李杜所咏的山水壁画大都为带有隐逸色彩的名山胜景或海隅福地,这与盛唐文人们游心仕隐之间的人生观不无联系。盛唐山水壁画一扫晋宋纤弱画风,变体为劲墨挥洒的雄健画风。盛唐时期的山水壁画大都采用全景式构图原理,色彩方面则主要盛行青绿山水画法。  相似文献   

20.
徐翠先 《中州学刊》2005,(2):203-205
柳宗元以"永州八记"为代表的永州山水游记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的佳作,主要在于它们与时代的审美文化同步.柳宗元对自然山水进行独特的审美观照,在神与物游的感兴活动中,形成独特的文学意象,又用"牢笼百态"的笔墨加以表现出来."永州八记"完美地体现了作者自觉的审美意识、高度的审美能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