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现代中国穆斯林少数民族以阿拉伯 -波斯字母拼写自己语言的现象 ,有其形成的过程。以唐元以后入华西域人后裔为主体形成的回回民族中 ,有相当部分其祖先的母语为波斯语。波斯文为蒙元帝国的官方文字之一 ,时称回回字。元、明、清三朝均设有官办教授波斯语的专门机构 ;而随着同汉族的多方接触 ,汉语逐渐成为以回族为主的甘宁青一带穆斯林少数民族的交际语 ;同时在伊斯兰文化背景的影响下 ,回族学者创造了用阿拉伯 -波斯字母来拼写自己的新母语———汉语的方法 ,主要用作解经 ,兼用于日常 ,形成了现在称为“小经”的文字。而其他一些操突厥语的西北民族 ,如维吾尔、哈萨克等族 ,在伊斯兰化的过程中仍然保存了自己的母语 ;受其影响的穆斯林民族如东乡族 ,则在保存自己母语的同时 ,在回族“小经”的影响下 ,创造出东乡“小经”。  相似文献   

2.
家在积石山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积石山,是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我们保安族93%的人都居住在这里。兰州、青海和新疆只有极少的保安人。保安族人口共有12212人。我们保安族的族源是回回色目人。后来他们与藏、汉、土(青海同仁的土族)等民族自然融合,形成了今天的保安族。历史上,保安族善于经商、善于骑射,来往于古丝绸之路。清咸丰末年至同治初年(大约1858年至1863年间),由于民族歧视和宗教矛盾激化,保安族人被迫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流落到循化街子一带。因为人多地少,祖先们没有土地耕种,在居住了三年后,只好继续东迁。保安人扶老携幼,沿黄河南岸东行,穿过险峻的积石峡,来到积石山下的大墩、梅坡、千河滩落户。这就是俗称的“保安三庄”。  相似文献   

3.
陈垣先生是20世纪中国史学界的一代宗师.他对中国的民族学、宗教学、校雠学 作出了重大贡献.《元西域人华化考》是其代表作之一.文中对回回人的族源和源流提出的新见 解.区分回回人与其他种族应从地域、宗教、姓氏上寻找差别;从200余种史书中提供了丰富的史 料,为研究西域人(含回回人)的“华化”言之有据;作者对“华化”的西域人之学术成就持赞扬、歌 颂的态度,并对“华化”的意义作出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东乡族的故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境内,政府所在地是锁南坝(封二图1),族名“东乡”一词即来源于原故居地临夏(河州)之“东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总人口数近28万人。现在除甘肃省外,新疆,宁夏、青海也有居住,但一般认为东乡人是甘肃省的特有民族之一。关于其族源,一主蒙古为主说;一主中亚穆斯林之说。本族一些知识分子目前倾向后说。 东乡族与四周的回、汉族有长期的经济联系和往来。关于其风俗、往日描述者常有“近似回族”之说,但如从民俗学的视角作科学观察,则有明显的传统特征和心理素质。举族不仅信仰伊斯兰教,而且对伊斯兰教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发展有过一定影响。其中张门门宦(封三图7中坐者即为其教主张明义)、胡门门宦、白庄门宦等派系即为东乡人首传或创立。所以宗教对东乡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元代是西北各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形成时期。从不同民族语言可以窥知“撒尔特兀勒”一词与“回回”民族和伊斯兰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甘肃东乡族生活的东乡地区历史上先后活动过古羌人、吐谷浑、吐蕃等甘肃藏族先民。藏族是东乡族族源的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7.
回族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就一般而言,大多是先有民族,而后有宗教,且只有一部分人信教,回族则不然。她先是有宗教,而后才有其民族,因而全民信教。伊斯兰教义深人人心,影响着整个回回民族,根深蒂固,源远流长。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回回民族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更重要的表现在对回回民族心灵的教化和熏陶,一心向善近主,追求生活上的真、善、美,纯洁自己的灵魂。 我国的回回民族常以“清真”自称。何为“清真”?最朴素的诠释是,清者洁净,真者真实。“清真”即清洁真实。回回民族崇尚清洁,不只是指反映身体洁净,更讲究的是…  相似文献   

8.
东乡哈木则宗族形成与发展的考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东乡哈木则宗族从产生到发展壮大,并最终形成东乡族最大的宗族之一的过程和发展脉络、人口分布状况的试探性研究,试图从哈木则宗族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的语言、民族、文化、信仰等方面的变迁与交融现象及其原因中,探究哈木则宗族形成和发展巩固的主客观原因,从一个微观的角度去探索整个东乡族族源、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从群体遗传的DNA线索看东乡族族源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DNA分析技术的发展为进行民族识别和分析民族起源、迁徙、流动、融合提供了新手段。本文在国内外首次应用D13S317基因座第 11号等位基因频率指标 ,计算了东乡族群体遗传动态数据。结果发现 ,东乡族和回族遗传距离很近 ,且东乡族中具有白种人血缘混杂。结合其他有关资料 ,我们认为东乡族的起源与元代蒙古军带来的中亚工匠、签军有关 ,亦与当地蒙古族、回族、藏族人群的融合有关。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民族研究提供群体遗传方面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回回名源古今论马肇曾中国对伊斯兰教及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长期称为回教或回回。自明末清初顾炎武先生首先提出回回为中国原少数民族回纥的发音转声之说后,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近年,中央民、族大学李松茂先生撰《“回回”一词与伊斯兰教》①,南开大学杨志玖先生...  相似文献   

11.
要我说东乡族呀,难免爱屋及乌。可客观冷静地观察一下大千世界,对比一下兄弟民族,又觉得心寒、发颤。说心里话,我的民族还是个落后的民族。人们常说,现代社会经济的竞争事实上是智力的竞争。那么,我们东乡族落后的文化教育就注定了它在经济上的贫穷落后。东乡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一直徘徊在40%左右,女孩入学率仅占18%,巩固率更低。有的乡村几代没出过一个高中生。东乡族从事体力劳动的比例很  相似文献   

12.
Sart一词,在中世纪以来的中亚一直被广泛使用着。十一世纪以后,这个词在中亚具有了民族的意义,确指一个民族实体。蒙元以来,居住在我国甘肃中部被黄河、洮河、大夏河、广通河环绕的山地上的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操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的人们,也曾自称撒尔塔(Sart),这个词实际上是这部分人的族称。但由于种种局限,我国史学界把这个词译作“回回”,用以指中亚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以后以讹传讹,掩盖了它的本来面目。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人们把甘肃中部自称撒尔塔的那部分人识别为东乡族,又一次使撒尔塔这个词失去了作为民族名称使用的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正本清源,还撒尔塔以本来面目。本文认为,撒尔塔是十一世纪以后形成于中亚的一个民族,由于成吉思汗西征中亚、用兵西夏,安西王阿难答屯兵唐兀之地和传教等原因,中亚撒尔塔民族的一部分来到今甘肃东乡地区,以后逐步形成了以他们为主的东乡族。对此,我们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据记载,Sart一词最早出现在十五世纪作家纳沃伊的著作中,而在更早的史料中,仅有与之同义的、显然是这个词的更完全形式的Sartaqti和Sartaul这两个词。此外,它还有一些写法,如Sartavax、Sartaqtai等。对这个词,古今中外的学者解释五花八门,迄无权威定  相似文献   

13.
楚民族层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楚文化研究中民族问题是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概念和正确的理论,对楚民族族源、演进阶段的划分,民族结构的层次分析,都是很有意义的。 (一) 在楚民族研究中,对族源问题的探讨已经做了不少工作。目前有华夏说、东夷说、土著说、西来说等说法。各种不同的观点都有自己的理由和证据。而楚人自己供认为高阳氏之苗裔,又常自称为蛮夷,看来华夏族和土著居民都是楚民族的族源,而真正的楚民族应该是华夏族的一支与土著融合的结果。我们不妨对“祝融八姓”和“陆终六子”重新作一番分析。  相似文献   

14.
回回民族简称回族。早在 1941年延安解放社出版的《回回民族问题》一书中就指出 :“中国的回回 ,原来是元时波斯等地的回回人迁移到中国来的。”这个结论无疑基本上是正确的。据李松茂教授《回族研究史四十年》介绍 ,《回回民族问题》一书 ,是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 ,由毛主席批示“中央书记处原则通过”的《回回民族问题提纲》编写 ,并经中央宣传部审查同意出版发行的。回回一词曾泛指中亚、西亚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 ,并不是说凡中亚、西亚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都是回族。研究回族的历史 ,往往和丝绸之路联系起来。远在唐宋时期 ,即有不少…  相似文献   

15.
大家可能很熟悉我们回民的两种行业——回民传统小吃和珠宝玉器。说起来,这两种行业的发展及其特点还都与我们民族的历史有关系。公元7世纪中叶,阿拉伯和波斯的一些商人就从海道进入中国经商,不少人在中国定居下来。在北京,大量回回的涌入,则应从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算起,即蒙古人攻陷金中都(今北京城西南角牛街一带)。金灭亡后,蒙古人遂把中都作为管理“汉地”的首府,以管理“汉地”的色目人(其中主要是回回)。于是,大量回回就聚居于此。由于各地的回回居住情况是“大分散,小集中”,生活习惯特殊,为解决回民自身的食品供应问题,回回自己办起了食品行业。于是,在杂散的回族居民中,各类清真食品  相似文献   

16.
知识荟萃     
回族为何马姓多“十个回回九个马,不姓马来也姓尕”.那么,为什么回族人姓“马”的多呢? 回族不是“外来民族”,但血统中有某些“海外关系”.回回人在形成民族之前,他们以波斯语或阿拉伯语命名,但有名而无姓.回回人在与汉族和其他民族长期相处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姓氏方面的交融.  相似文献   

17.
何锁南普,原名锁南普,元末任吐蕃宣慰使司都元帅,明洪武三年(1370年),卫国公邓愈大兵至境,锁南普率众归附,太祖嘉其诚,钦授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氏。 近年来,在一些书刊及辞书中,把何锁南普这个历史人物与东乡族族源及形成联系在一起。举如: 1981年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中在述及东乡族历史来源时有这么一段话:“明洪武三年六月,副将军邓愈到河州,派指挥使韦正招抚蒙古军,元吐蕃宣慰使锁南普,镇西武靖  相似文献   

18.
自清代以来,国内学者对东乡族进行了深层次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深度的文献资料和研究资料,国外学者对东乡族的研究同样热度不减,一些研究成果频频出现。针对东乡族研究现状,我们总结提炼了当前研究的几个特点,并就今后如何进一步深化对东乡族研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朝鲜民族族源神话研究傅朗云在民族学研究领域内,族源学占有重要地位,族源神话研究也很重要,研究民族史同样离不开族源神话研究。在朝鲜半岛及其沿海岛屿上存在过数以百计的历史民族。晚至朝鲜“三国时期”(公元313年至668年)仍然是新罗、高句丽、百济3个民族...  相似文献   

20.
刘铁军 《中国民族》2010,(10):53-55
作为甘肃省人口较少民族东乡族的第一位女作家,冯岩不仅对民族文化情有独钟,还对中国“花儿”格外关注,同时对“办报育人”倾心倾力。冯岩的文学成就曾得到省内外许多知名评论家、文学前辈们的褒奖和肯定,她与汪玉良、马自祥三人一起被称为“东乡族文学的三驾马车”。不久前,她的散文集《西部之恋》荣获甘肃少数民族文学一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