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即使是最完美的辞书,也存在释义上的谬误,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这与辞书义项的训释与训诂家个人对词义的认识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2.
训诂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古代文献中的字和词,而辞书编纂工作,从根本上说,也就是解释词义,不言而喻,训诂学与辞书编纂的关系是至为密切的,辞书编纂要以训诂学为指导,而训诂学则应该在辞书编纂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训诂学对辞书编纂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科学的词义研究是词汇学研究和辞书编篡工作的基础,词义研究中的悖论是被赋予理论形态的科学知识的变质衍生物,是一切错误释义的认识根源和理论归宿,必予消除。本文通过典型案例揭示词义研究中的悖论的生成过程、论证方法和思维特征,演示对它的发现程序和消除程序,提出排除干扰、保障辞书质量和词汇学健康发展的反思精神和悖论意识,提倡“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严谨务实治学原则  相似文献   

4.
楚竹书中有少量未见于其他文献的特见词义,这些词义对于丰富和完善相应词语的表义系统、增补相关字典辞书的释义条目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基于数字化处理平台,充分吸收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疏证楚竹书特见词义。  相似文献   

5.
<醒世姻缘传>中的"浑深"、"偏拉"等六词有的辞书未收,便通过文中用例对其词义进行考释;有的辞书已收但解释不一,就借文中之例进行考辨;也有的辞书已收,且所释一致,也结合文中之例作进一步的考证.  相似文献   

6.
论辞书释义的借鉴赵应铎改革开放以来,辞书事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一些高质量的辞书如新版《辞源》和《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相继出版;辞书理论的研究也空前活跃,一些理论著作先后问世。然而就在这同时,有些连什么是词,什么是词义都辨别不清...  相似文献   

7.
<正> 判定词义是确立义项的基础,是准确使用书例的前提,是写好释文、编好辞书的关键。研讨此方面知识,对于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阅读古籍的能力,当亦自不无裨益。前人于此有很多东西值得总结、借鉴。浩瀚书海中俯拾尽是的训诂实例为我们从正面或反面提供了关于词义判定方面的大量知识。辞书编写综汇了古今关于词义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涉及的关于词义的判定方法更值得研究。本文试图从词的义源学及词的运用学两个角度对词义的判定提出如下四个原则:词理、文理、事理、词义的社会性。其中词理、词义的社会性乃是就词的义源学角度提出的,文理、事理乃是就词的运用学角度提出的。文中举例,多为本人管见所得,间或有引用他人成果者,自以注明。  相似文献   

8.
通过引证汉魏六朝史书以及同期其他文献的例子 ,抉发词语尚未被辞书收录、学界尚未解释的新义 ,考察词语、词义的源流演变  相似文献   

9.
以汉语颜色词的研究为线索,从词义类推机制、语词的多义性、颜色词的文化特性等角度对<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辞书在颜色词收词释义方面存在的释义不当、义项设置不当等问题进行了商讨,以期对相关辞书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唐人张鷟的笔记小说《朝野佥载》,以当时人的身份记录了当时百姓生活的所见所闻,口语性很强,成为研究唐代口语的珍贵语料而受到汉语史研究者重视。这里选取词目的依据是各家辞书或专著未论及的词、词义或已论及但义项不全者;专著或辞书已收录但例证较晚或例证仅限韵文或孤证者,这对汉语词汇史及大型辞书的编撰具有补正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汉语大字典>在引用古代辞书方面有一些缺失,尤其是在引用时代较早的辞书方面,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就<小尔雅>中的古词义训释看<汉语大字典>引用其书的情况,以提出修订意见.  相似文献   

12.
“形容”是语文辞书中十分重要的释义提示词。不过当前并没有关于“形容”使用的规范和标准,且“形容”在辞书的编纂、修订和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发现,词目在释义时使用“形容”与否和音节数量关系不大。“形容”主要用于提示形容词性词目的词义,也可用于提示非形容词性词目的词义。在形容词性词目的释义中,使用“形容”提示词义,能够使释语与词目词性相匹配,或提示由词目特殊结构或词义派生带来的非字面义。在非形容词性词目的释义中,“形容”也存在两个提示功能,即提示拟声词词目的词义和提示拟声词以外的其他非形容词性词目的性质、状态义。今后在修订《现代汉语词典》时,不表形容义的非形容词不宜用“形容”提示词义,非形容性释语形容词、词目具有特殊结构的形容词以及拟声词词目则宜使用“形容”提示词义。此外,应将“用于形容”调整为“用来形容”。  相似文献   

13.
释“行李”     
“行李”一词较早见于《左传》、《国语》,也作“行理”,都是作行人或使者解。各辞书都收录了这一解释,不再举例。但此后,“行李”词义又滋乳甚多,而新老辞书对这些后起义都很少涉及。兹引释于下: 一、作行程或旅途解。  相似文献   

14.
汉魏六朝人物品藻词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词义于当时便不易把握,在现代更是有许多误解误释。基于传统观境为训的训诂方法,辅以从构词语素、词语的聚合与组合等角度展开分析考证,有助于准确把握这类词语的词义,为相关辞书的编纂与文献整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煎"的本义是"加水煮至水减(尽)",引申义是油煎。现代辞书常常将二者混淆。本文对"煎"的词义进行考辨,纠正当前学界解释的模糊、混乱。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训释<祖堂集>中若干词语,这些词语均有补正<汉语大词典>、<辞源>、<中文大辞典>等大型语文辞书阙失--包括词语失收、词义缺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些外来词义之所以能顺利"移植"现代汉语词义系统中,主要原因在于:(1)汉外对应词词义的不完全对应导致了汉语词义空位的产生;(2)汉外对应词中外语词新义的产生也会导致汉语词词义空位的形成;(3)外来词语直译所带来的汉语固有词或语素(以单音节为主)意义的变化也会形成汉语固有词或语素的意义空位。这也给《现代汉语词典》等语文辞书释义的充实和完善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词例是几个词语共有的相同的词义组合关系和演变轨迹,词例求义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诂方法,特别是在词语考释中有着独特的价值。它有助于发现和求证未知词义;可以为"孤证立说"提供可信的依据;还可以补充或纠正辞书对一些词条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人物品藻词语在中古汉语词汇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词义于当时便不易把握,在现代更是有许多误解误释。对“安忍”“聪察”“才器”等三组品藻词语词义的考释,可以为相关辞书的编纂与文献整理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探究单纯词的理据,训诂学已在这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而探究现代汉语复合词的理据则是一个有待全面展开的课题。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一部正面解释复合词理据的词典或专著。不少复合词中语素的意义无法从辞书中查得。探究复合词理据的基本途径大致有增补义项、让语素义与词义挂钩、让内部形式与词义挂钩三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