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服饰的发展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服饰审美中的性别暗示既暗示了社会中的两性关系,又反映了社会文化本身的发展变化。中国服装史上的缠足与西洋服装史上的束腰都是服饰审美中的极端化例子,它们都是以伤害身体为代价去符合当时社会的男性审美需求。这两种残酷的陋习可以说完全是男权社会的产物,是两性差异中男尊女卑的完全体现。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两性的不平等日趋走向消亡,女性的这种以强制性手段伤害身体来取悦男性的方式已不存在。  相似文献   

2.
刘颖 《阴山学刊》2010,23(1):32-35,39
马克思美学从“美的规律”(审美理想)和“异化劳动”(异化的审美现实)两条线索出发,提出了审美价值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使审美关系实质上成为由审美主体、象征符号(文化生产机制)、审美客体三方面组成的结构性关系,这就意味着审美价值成为一个开放的发展系统。这一开放系统以审美价值标准的存在保有自己的独特性,即它是一种价值参考,一种对社会绝大多数人来讲,能够扩展审美自由度,丰富审美体验的意义参考。  相似文献   

3.
审美从来都是一种生活实践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展现,体现着人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既有精神性又有交往性的心理需求。因此,不同的社会阶层表现出不同的需求意向和审美内涵;人们也自然而然地以不同阶层、身份和生活方式为区分尺度,逐步形成不同的审美群体,即"趣味共同体"。这是理解当代审美泛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现象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前提。  相似文献   

4.
服装——一种审美的社会文化表征符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珊珊 《南方论刊》2006,(12):55-56
本文运用符号学原理,阐述了服装作为一种符号,在人类交往活动中以其感性形式,最为优先和直观的展现了时代风貌,实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表达。文章从社会文化与审美诉求两个角度着手论证,在对后现代社会服装符号的论述中,运用了符号层级性原理,分析了后现代语境下服装符号所指的丰富性与不确定性,并最终将服装导向了审美诉求之后的自我实现之高度。  相似文献   

5.
审美艺术活动并非康德以来的美学所宣称的是一种文人雅士无关痛痒的、审美的趣味性活动,而是一种与科学研究一样的人类的知识生产活动。文章首先从哲学解释学出发论述了知识的本质是境域性的,而非传统客观的、价值中立的;然后从这一知识观出发论述审美艺术活动何以达成真理性知识,为艺术活动在整个知识生产中的地位和艺术审美教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地位的重新认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个时代具有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特征,会毫无遗漏地表现在那个时代的服装上。每个时代的服装,都会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具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折射出那个时代的人具有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出特定的审美意味。产生于民国时期的中山装,其审美价值取向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因急需"救亡图存"而取"便于动作"、"壮于观瞻";因迫于经济困顿而取"宜于经济";因渴望国富民强而取"师夷长技"、中西合璧。这些特定的审美价值取向,体现在服装的审美意味上,便表现为一种威武雄壮的力量美、一种经济实用的素朴美和一种中西合璧的时代美。  相似文献   

7.
中国风经由茶叶、绘画与瓷器纹饰,形成了一种以女性审美感受与生活经验为主导的女托邦形象。女托邦形象溢出了欧洲传统美学家的性别凝视,重塑和改写了合法性审美趣味的意义分配,以女性个体生活情感的真实在场,推动着女性审美趣味及其意义的生产。经由上行下效的流行机制,欧洲不同阶层的女性通过挪用、改造与戏仿等艺术方式,将中国风作为复数的审美符码系统,孕育出多元叠合的特殊审美文化活动。中国风融入欧洲女性审美趣味的建构过程,松动了古典主义美学趣味,在西方与中国、男性与女性的张力关系中,以跨地域、跨文化的形式,参与和推动了西方现代审美文化观念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以“消费主义”为主导范式的西方文化研究,较普遍地把马克思主义视作是一种传统的“生产主义”理论。马克思“自由时间”论把人的活动时间主要分成“必要生产时间”与“自由生产时间”、“自由消费时间”三种,与此相应的是“物质生产”与“真正自由的劳动”、“自由消费活动”三种活动方式,这三种时间、三种活动构成了“审美生产主义”的理论基础,而“审美消费主义”的主要问题也就表现为否弃“自由生产时间”、“真正自由的劳动”。“审美生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消费时代的新拓展,为我们今天批判不断扩张的“审美消费主义”与新兴的“审美生态主义”对话,进而构建当代美学发展的新格局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以来,中国生态散文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精神。李存葆、徐刚、张炜、苇岸、刘亮程等人以散文的方式建立了一个天人亲和、充满大地情怀的意义世界,堪称天人相亲的绿色之"诗"。作家们通过"以物观物"、"以物观人"的审美视角,在一种往来赠答的"间性"关系中展开天与人之间的精神交通,成就了一种生态化的审美心胸。当代散文作家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了一种处身性的生态体验与融入天地的生存姿态,这是一种深透大地的生态话语。  相似文献   

10.
运展式思维方式在《老子》中颇具原创性。运展式思维方式主要是指审美主体个体在审美实践中为发掘生存智慧,以揭示事物发生发展规律为主题取向,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主流审美价值,以多向性、变通性、批判性、辩证性为主要思维策略,以探索和领悟高远人生奥妙为审美情趣的思维模式。《老子》美学的生存智慧,为中国古典美学形成"中国式的"、"独创性的"格局奠定了理论思维基调。  相似文献   

11.
审美构形能力是人的一种基本的心理能力,是进行审美创造的最为关键的一种能力,指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创造时在头脑中将杂多的材料构成一个“完形”的心理能力。审美构形能力有明显的想像性质,而这种想像虽然是内在的,却又是轮廓分明的。审美构形有着内视听及其整一性和运动感,它是以审美知觉为构架方式的。审美构形能力与审美抽象问题有内在的联系。它相对于模仿,体现了突出的主体性和感性化,而不同于外在形式的物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新实践美学的语言论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实践美学的语言论维度应该以马克思主义语言观为指导,从语言论角度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研究美和审美以及艺术的关系.首先把语言作为一种实践--话语生产来对待,从话语生产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揭示话语生产的"实践-精神"二重性、中介性,其次,从话语生产的本体论意义上揭示美和审美以及艺术的话语(符号)存在的性质;再次,从话语生产的认识论意义上揭示美和审美以及艺术的话语诠释性质,此外,从话语生产的方法论意义上揭示美和审美以及艺术的话语交往性质.  相似文献   

13.
文艺美学是实践性、开放性的间性学科,与都市化进程具有逻辑上的深度契合性.都市是文艺生产的中心领地、组织者和被生产者,都市化进程以变更文艺生产的方式来解构文艺身份、颠覆传统审美程式和异化审美价值,这导致了都市化进程的病态和文艺美学发展的瓶颈.为此,重塑诗性主体以反思文艺美学发展、求解都市病症,成了当下学界研究和社会发展的亟须.  相似文献   

14.
文艺的本质在审美,审美性是文艺功能、价值的根源所在 文艺是一种意识形态,但又不是一般的意识形态。文艺区别于非文艺,关键在它掌握世界的独特的审美方式。对于文艺本质的认识,不注意它的这种审美性,揭示不了文艺深层的、独特的本质规定。要是片面强调这种审美性,忽视以至完全否定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把文艺看成是“纯审美”的东西,主张“为文艺而文艺”,那这种认识更远离文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香港严肃文艺、通俗文学、大众文化等审美文化的生产与传播呈现多维的空间向度,蕴涵着重要的共同体意义。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抗战和解放浪潮中,香港因其特殊的地缘位置和殖民空间,充分发挥与内地之间的转渡作用,其间审美文化主要以“南下/北上”跨地移植生产和空间传播的方式,彰显了以国族为旨归的共同体内涵。在20世纪下半叶的都市空间生产与全球化进程中,香港审美文化一方面立足都市文化的媒介生产与消费场域,以“本地化”方式参与了地方性香港作为都市共同体的审美建构,其作为“表征性空间”应该置于与社会空间的辩证关系中展开批判性考察;另一方面则是以武侠文化、影视娱乐、流行音乐等为主流的大众文化浪潮,在朝向内地、面向海外的跨地传播中,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华语文化圈并具有全球意义,成为华人审美共同体的内在建构力量和文化身份标识,也彰显了香港作为“跨域空间”和“拓扑空间”的共同体嵌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图书出版美学的本质、体系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出版美学是研究图书出版中审美活动的规律、审美关系的构建以及图书出版美、美感、美的创造的科学,是一种纯粹审美文化向应用审美文化过渡的、典型的理论应用学。其体系为图书出版美学研究对象的逻辑关系和图书出版美学本质的具体化行程所规定,由整体的研究,过程的研究,成果的研究,效应的研究,构成“活”性的体系和系统。图书出版美学具有广域性学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作为来自欧洲的观念,在历史上不断得到反思,主要存在两类反思的理路一类可称之为“泛审美现代性”,以波德莱尔为起点,中经齐美尔,直到福柯那里结束,他们面对现代性皆持一种“审美批判”的态度;另一类可称之为“批判启蒙现代性”,也就是在批判启蒙基础上来实现启蒙的“现代性”思想,它以韦伯为起点,直接穿越了从阿多诺到哈贝马斯的法兰克福学派两代哲学家。实际上,人们可以在这两种“反思现代性”之间“执两用中”,从而构建一种崭新的“全面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的“全面性”,就体现在“以审美中和主体性”、“以审美中介纵向理性”、“以审美平衡文化分化”、“以审美规划社会尺度”,从而走向一种“主体间性的交往原则”、“横向理性—感性的图景”、“文化间性的对话主义”和“新感性—理性社会”的通途。  相似文献   

18.
以多媒体、手机与互联网为载体,以视听感觉综合与延伸为特点的电子媒介重塑了新媒体时代作者与读者的审美风格、审美趣味与审美价值.审美范式的转型促进了中国新媒体文学在新环境下的迅猛发展,也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新媒体文学具有多元交互的文学表现形式、模式跳转的接受方式、虚拟的主体间性、后现代审美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欣赏者以特定的文学作品为对象,用感情观照的审美方式去把握、体验、发现的过程。因而从本质上说,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接受,这种审美接受的客体是文学作品,主体是欣赏者本人,既然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接受,它对文学作品就有一定的依赖性,受到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制约。这一点已为一般文学理论工作者所注意到了。但是,文学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接受,更有一种超越特性,而长期以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伴随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进入一个转型期。经济从以计划经济为主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的转变,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这些变化将促使人们的经济状况、社会身份(角色)发生变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包括审美观念等产生影响,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将随之发生这样和那样的变化。审美趣味、格调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文化欣赏、消费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种主观倾向性,或者说它是人们在审美经验中形成的某些独特的审美定向。因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