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字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既是书写单位的概念,又是语言基本结构单位的概念.从传统语文学阶段以字为基本结构单位,到汉语语法学诞生之后20年间词观念萌发时期的字、词之辩,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再认识,以"字"作为汉语结构单位的汉语语法研究,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所指上都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2.
<正> 一结构叻词“的”,附着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的语言单位,叫“的”字结构。“的”字结构的构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讨论。(A)结构助词“的”附着于词之后构成“的”字结构。(1)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茅盾:《白杨礼赞》)(2)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灭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鲁迅:《药》)(3)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鲁迅:《社戏》)  相似文献   

3.
一、论题的缘起1998年1期的《语言文字应用》杂志在“把语言文字研究全面推向21世纪”的栏目中组织了一批专稿。其中,有两篇文章值得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一是《中西语言学的结合应以字的研究为基础》,强调语言的民族性,认为:“汉语的结构核心是语义……印欧语的结构核心是语法”,“与语言结构的性质相联系的问题就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印欧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词,而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词’在欧洲语言里是现成的……汉语恰好相反,现成的是‘字’……汉语里的‘词’之所以不容易归纳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就是本来没有…  相似文献   

4.
杨宇枫 《云梦学刊》2013,34(1):129-134
先秦汉语“是”字主语句中有一类较特殊的次类——“NP,是+P”,其中的指代词“是”在语义上回指其前的名词性成份NP,这是汉语判断句系词“是”产生的重要句法环境。不过,该句式在先秦汉语中并不多见:通过对六部先秦典籍的考察,只有13例“NP,是+P”可以认为是较典型的用例,而这13例“是”字主语句仍然说明了指代词“是”的回指用法逐渐弱化,由一个可有可无的语用成份,最终发展为系词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是指代词“是”和“NP,是+P”句式在语义机制和句法机制相互作用下完成的,类似的语言变化现象在汉语史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潘文国误解了汉语的字和文字改革政策。字和词的不同是语言共性,不是汉语个性。把汉语的字和英语的词对应是误解是另外一种表现。这种误解导致汉语在联合国文件处理中吃亏。汉字改革已经取得重要成果,国家语言政策一直坚持这些成果的推广。但是汉字拼音化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也不能够因此就说国家政策改变了,否定文字改革成果。  相似文献   

6.
张觉 《学术研究》2002,(12):133
一、“异读词”还是“异读字”? 人们往往将“异读字”称为“异读词” (见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1985年12月27日《关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通知》。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妥当。“字”是记录“词”的书写符号,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是训诂学或文字学的研究对象; “词”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是语言学或词汇学的研究对象。两者不可混。拿国家普通话审音委员会1985年12月修订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来看,其中所审的,很多在现代汉语中都不是“词”,而只是记录词素的“字”,如“阿”、“蔼”、“霭”、“隘”……。这种现象应该称为“异读字”才合乎事实。否则,名不正而言不顺,很难进行科学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时秀娟 《齐鲁学刊》2007,(2):106-109
徐通锵的“字”本位及语义句法论别开生面,它产生于世界语言学研究的语义转向背景之下,立足汉语特点及其研究传统,揭示出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指出汉语结构的语义性质,找到了一条适合汉语特点的研究道路,推动了中国语言学理论的深入,同时也引起了学界对汉语研究中相关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藏语词汇系统中有这样一种语言单位:它的结构形式类似词组,又不同于一般的词组。它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组合起来的,而是同一般的词一样,结构稳定、凝固,以四个音节并列定型化的独立形式,作为一个意义统一体储存于词汇系统之中以备使用。对这种语言单位,我们把它称为“并列四字格”,简作“四字格”。 “四字格”是藏语的一个重要构词格式,是创制词语的一个很常用的办法,它是藏语词汇向多音缀化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藏语四字格可以有并列和非并列两大类。本文仅就四字格中并列的一类的构词构形的特点,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9.
胡文华 《兰州学刊》2009,(10):168-171
《说文解字》中的“亦声字”是分化造字的产物,通过同时记录汉语语素的音和义来表词。“亦声”是介于会意和形声之间的一种表词方式。“亦声字”记录汉语语素的方式分为四种:转移“某亦声”之“某”的内涵、扩大“某亦声”之“某”的内涵、缩小“某亦声”之“某”的内涵和不改变“某亦声”之“某”的内涵。从某种程度讲,“亦声字”是一种汉字的繁化。对“亦声字”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分析汉字形声字的起源。  相似文献   

10.
彭泽润的《词和字研究———中国语言规划的语言共性和汉语个性》(以下简称《词和字研究》,引用说明中的“p.”表示这本书的页码),2005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第1版,2007年出版第2版。这本书是作者最近10年来,围绕词意识问题思考的结晶。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紧密联  相似文献   

11.
“叶”字考     
“叶”字是一个多音多义字,本文首先概括地论述了它的几个基本读音与意义,然后着重地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反复论证指出:自南北朝时出现的一直流传于今的“叶韵”一词中的“叶”,并不读xié,而应读yā。为“押韵”之“押”的本字。“押韵”,以口念来呷,与手无关,故“押韵”一词应写作‘呷韵”。“叶”(yā)。即古“呷”(yā)字。“十”(甲)是甲骨文中的“甲”字。“十”(甲)与“甲”、“十”与“呷”,是两对相应的异体简繁字,又是两对相应的古今字。“十”(甲)是“甲”的古字简字,“叶”是“呷”的古字简字。从而从语言文字的发展演变史上有力地纠正了将“叶(yā)韵”误读为“叶(xié)韵”、将“呷韵”错写为“押韵”的错误,一扫千百年来误读错写之谬误,对语言学界、文字学界、文学界,均无不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王群 《齐鲁学刊》2006,(3):89-91
唐宋禅宗语言里“自后”、“自外”、“自余”一类词可以追溯到中古汉语。“自后”是由上古汉语以来的介词“自”组成的时间短语“自Y后(已后,而后)”在一定句法环境里省缩词化的结果;“自外”、“自余”缺乏相应的“自”字短语词化的历史语言基础,大约是受“自后”形成的类化影响而产生。  相似文献   

13.
“绩”字是古清入声字,变读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情况比较复杂。属于异读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曾两次对异读字进行审音,把“绩”字先后定为阴平和去声,引起字典和辞书对“绩”字注音的混乱。本文从“绩”字历史来源的角度进行探索,提出自己对“绩”字读音问题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论古今字     
汉语的一个词,开始用某个字来表示,后来改用另一个字表示,而后来的这个字又是专门为表示这个词而造的,这两个字合称古今字。通假字则不然,它是“本有其字,同音代替”,用来代替的字和本字并存。古今字分为三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5.
简论同源词和同源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论同源词和同源字张兴亚同源词和同源字是汉语语言学中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术语。同源词是音义结合关系有同一来源的词。词是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推寻词的同源关系就不能离开词的这一本质特点。最原始的一批词,其音义结合关系是语言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是...  相似文献   

16.
介词“有”字三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法学界一般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有”字是动词。我们以为,现代汉语中不但有个动词“有”,而且有个介词“有”。吕叔湘先生说:“一般认为词类不同就算两个词。”因此,“有”字是同形异类。动词“有”广泛使用,语法学界共识已久,多有研究;介词“有”使用广泛,但尚乏共识,也应研究。 浅说特殊性 早在十多年前,宋玉柱先生就对“那块钻石有核桃那么大”之类句子中公认的“有”字的动词性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个疑问是很有学术见地的;而有的先生则以动词“有”的特殊性来抹煞介词“有”的客观存在,应该说,动词“有”确实有其特殊性,不少先生已有论述:但若特殊到把介词“有”与动词“有”“合二而一”,毕竟难免“方枘圆凿”。  相似文献   

17.
周克庸 《东岳论丛》2006,27(6):151-154
蔡永贵撰文对上古汉语存在复辅音声母的假说提出质疑,并提出“上古时期汉语词汇中就存在双音节及多音节词”和“上古曾有过双音节字”的新假说。然而,从汉语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语言实践事实等角度,考察蔡文的论证和论据,可以确认上古汉语存在复辅音声母的假说是成立的,蔡氏的新假说大可商槯。  相似文献   

18.
“礼”和“物”的本源,人人都喜欢收到礼物,但你知道“礼物”这个词的来源吗?其实,在《汉语大词典》里,“礼物”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典礼文物”的意思,这是“礼物”一词最早的用法。要想弄明白“典礼文物”是什么,需要从“礼”和“物”这两个汉字的本源入手。汉字“礼”的左边是“示”字旁,它原本是“一个祭台”。“示”在汉字里可以表示“神灵、祭祀”等意思。瞧,“神”“祭”“祀”里面是不是都有“示”?所以我们可以判断出,其实“礼”字最早跟祭祀相关。  相似文献   

19.
张智中 《理论界》2008,(12):161-162
在汉语古典诗词当中,重字起着重要的作用。英语当中的重词,相当于汉语当中的重字。本文对汉语重字和英语重词的使用情形进行分类,并研究英语重词在汉诗英译当中的运用情况。适当运用英语之重词。可以提高汉诗英译的质量与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观察汉语中的字的性质及功能意义,尝试界定的字,并阐释的、地、得具有的本质同一性,提出的字研究的基本观点,以期从根本上把握汉语的结构和规律,接近汉语的本质事实,为汉语研究提供一个另样的角度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